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创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原创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风牛马不相及 访问量:2695 更新时间:2024/1/16 10:04:15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

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光弼57岁就死了,当时的李光弼,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如果郭子仪在57岁时死了,恐怕也就是一个只能在史书字缝中才能找到的人物;因为当时的郭子仪还未混到节度使的职位。话说回来了,就算混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多,郭子仪又算老几呢?

郭子仪熬成节度使时,已59岁了。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很快成为时代顶尖的军方大佬。

但是在62岁,郭子仪因为邺城大败,被唐肃宗闲置。

在唐肃宗快死时,郭子仪曾短暂复出过,代宗上位很快又被闲置。那一年郭子仪66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郭子仪突然死了,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郭子仪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的一生有些太憋屈了。

关键是,郭子仪如果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一生的成就,明显不如李光弼;无论从能力,还是战功,抑或是戏份,他都明显逊色于李光弼。

但是郭子仪并没有死,所以前面有更大的辉煌等着他。

郭子仪67岁时,代宗出逃关中。

那一年李光弼55岁。

他们两个人在当时,江湖地位是相当的,虽然李光弼领先一点,但是两个人是在一个台阶之上。

但是从此以后,两个人的差距渐渐拉大了。

看到皇帝逃出长安城,应该怎么做呢?

郭子仪积极地站在皇帝身后;李光弼却是在一旁看皇帝的笑话。

李光弼之所以这样玩,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李光弼忠心低于郭子仪。

实在是因为郭子仪的根基在西北,而且当时处于闲职之上,幻想比较少一些。而李光弼坐镇徐州,处于皇帝鞭长莫及的地区,幻想难免会比较多一些。关键是,在当时背景下,就算李光弼愿意积极救援皇帝,手下的将领,也未必响应他;因为这个昏君有今天的下场,那就是报应!

结果,皇帝并没有因此翻船,而是很快再次回到帝国都城。

这样一来,李光弼就尴尬了。关键是,从此陷入绝境之中。

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李光弼走出这关键的一步,再想回头,好像是看不到机会的。

当时皇帝给了李光弼一个机会,问题是这种机会,李光弼实在不敢把握。皇帝调动李光弼的工作,据说,如果李光弼愿意服从调动,皇帝就会原谅他。问题是,李光弼哪敢离开自己的老巢呢?

这条路,之所以是不一条不归路,就是因为皇帝给他机会时,他也不敢轻易把握。

皇帝在调动李光弼工作时说,这是给李光弼一个表现忠心的机会,问题是,谁敢说,这不是因为李光弼在自己老巢里,皇帝还有所顾忌,所以就想把李光弼调离老巢?

这就好像,你背叛了大哥,你现在手里拿着枪,大哥和颜悦色的对你说,只要放下手中的枪,咱们还是好兄弟。你敢相信吗?

你手里拿着枪,大哥想惩罚你时,还有所顾忌,如果你扔掉了手中的枪,大哥想怎么收拾你,就可以怎么收拾你了。

更多文章

  • 平定安史之乱,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为何人们就记住了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史思明,仆固怀恩,唐代宗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

  • 安史之乱之河阳大战,李光弼尽显中兴名将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元礼

    安庆绪由于缺心眼,最终死于史思明之手。这时,大燕帝国的接力棒交到了史思明的手中,也让这位著名丑男享受了一番山寨版皇帝的尊崇。话说,此时的唐军刚刚经历大败,稳住脚跟的史思明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过了一把万岁瘾,仗还是要打的。于是乎,史思明集结大军,准备南下,兵锋直指汴州(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一带),在这附近

  • 为什么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唐朝,李光弼,郭子仪,节度使,史思明,王忠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虽然世人更熟悉郭子仪,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确实是李光弼,李光弼一直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最强的。收复常山郡、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和击败袁晁等都是李光弼的战功,所以《新唐书》中说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曾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当时王忠嗣就很看重李光弼,认为“光弼

  • 河阳之战李光弼赢得有多艰辛?除了叛军,他还要面对部下的捅刀子

    历史解密编辑:世态喇叭标签:叛军,唐朝,李光弼,郭子仪,节度使,史思明,仆固怀恩,河阳之战,五代十国

    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其实要论战功,李光弼要远在郭子仪之上。邺城之战失利后,郭子仪被罢免了所有军职,平定安史之乱的下半场他都没有参与,而李光弼则是主角。比较遗憾的是,李光弼也没有享受到终场获胜的鲜花与掌声,因为收官战的主角是仆固怀恩,而不是李光弼。此时他已经不是朔方节度使

  • 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何名声不显?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李光弼,安史之乱,郭子仪,哥舒翰,安禄山,王忠嗣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公元746年,唐朝大将王忠嗣,调任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节度使。作为

  • 古代的骟马是什么样子的?李光弼的“母马计”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王哲视界标签:李光弼,母马,史思明,刘秀,骡子,王莽

    说到战场马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品种还是挺多的,虽然品种多吧,但是这个战马总有优质的好的,所以最近听人说这个古代的战马有一种叫骟马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骟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何很多人说这样的马比较好有优势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李光弼巧施母马计!】滚滚历史5000年。烽烟战

  • 同为兴唐名将,为何郭子仪长寿,而李光弼却五十来岁抑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节度使,安史之乱,唐朝,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生

  •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仆固怀恩,五代十国,唐朝,军事制度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62、夷族忠臣李光弼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唐军,节度使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人称“李郭”。李光弼是契丹人,属于夷族,但他忠于唐朝,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历代人们所赞颂。两唐书记载,李光弼,是辽宁朝阳人,与安禄山是同乡。他的父亲叫李楷洛,原是契丹的一名酋长,武则天时期投靠了唐朝。李楷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升迁至左羽林大将军,

  • 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王忠嗣,节度使,史思明,五代十国,唐朝,军事制度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兴的功臣,可以说唐朝要是没有他们两人,可能安史之乱就真的将其终结了,好在有两人的存在,唐朝才能够延续下去,两人的军事天赋以及战略眼光,就算放眼整个唐朝历史,也名列前茅。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两位中兴名将,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一年多就抑郁而终,郭子仪却一直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