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9年,有人请17岁的温庭筠代考,温庭筠说:“若你肯出八百金质开元通宝,我包你名取第一。”
这个人是一个富家子弟,当即应允,于是,温庭筠进场替考,等到发榜时,果然名列第一,获得晋中祁县的秀才。
这个富家子弟金榜题名后趾高气扬,就在自己家的豪宅三进院里大摆盛宴几十桌招待宾客,酒席上他还发放红包,参加酒宴的宾客无不拍手称快。
温庭筠被邀请在富商的亲朋好友首席上,他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富商的家人都来劝酒,纷纷赞美他的才华,温庭筠非常得意,不觉喝得有些醉意。
于是,温庭筠脑子一热就喧哗起来说:“各位家里如有子弟想考取功名的就来找我,我科举考试如探囊取物一般,保管拿第一,说完举杯大笑。
温庭筠的包间在富商家里聚宝堂的正屋里面,后面是偏院。
没想到隔墙有耳,在偏院的单间里是参加宴会的御史丁振铎。他和官员们正在酒桌上闲聊,他听到隔壁酒桌上喧哗。于是就离开酒桌,到正屋窥视。
正好听到温庭筠口出狂言,大放厥词。于是他才明白温庭筠是个替考的枪手。于是要拿他试问,温庭筠得到消息急忙去了长安。
温庭筠是太原祁县人,他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不但精通文史,而且他的书法也极佳。
温庭筠酷爱王献之的书法,每日临摹,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楷书极佳,少年时就名声在外。
然而,才华横溢的温庭筠却是,“有才无行”,他一生失败在道德品质上。
唐宣宗大中年间,温庭筠进京应试。当时,京师的名士争相与他结交。温庭筠不修边幅,整天与这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吃喝嫖赌,很快就有了坏名声。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温庭筠参加科考。当时,科考试卷是考诗赋。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定的程式,主要是考验考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科举考试的当天,考生进入考场时,要脱衣服搜身。然后对号入座。考官会给每个考生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
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可是,温庭筠却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考官事后才知道,于是,温庭筠因“替考”名落孙山。
最令后人佩服的是大中九年的一次科考。当时,北山侍郎沈詢担任主考,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再次发生,他把防范的重点锁定在温庭筠身上,因为从历年的考场违纪记录看,温庭筠就是有名的当枪手,只要这个人管好了,其他人估计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于是,沈詢特意在面前为温庭筠专设一考生席,并与周围的考生隔出一段距离,发誓要盯死看牢这个不守纪律的考生。
第二天开考了,考场似乎没有什么异样,温庭筠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提前交了卷子,沈詢一看,人家仍然交出了千字的文章。
这一次考试,温庭筠再次名落孙山,他没有太在意,也没有怨恨自己,因为有多少次落选,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温庭筠从40岁到55岁的十五年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屡败不中,为什么?
主要是由于温庭筠品行不端造成的,当权者认为这样道德败坏的人不能做公务员,因此,他每次科考都名落孙山。
当然,温庭筠这种替考和傲慢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不但屡试不中,而且还落了个品行坏的骂名。
当时,温庭筠经常去宰相令狐绹的书馆中,狐绹很赏识温庭筠的才华。唐宣宗喜欢《菩萨蛮》的曲子。于是,令狐绹拿了温庭筠所作的《菩萨蛮》二十首,进献给唐宣宗,谎称是自己所作的。
然后,告诫温庭筠,不能向外人透露此事。
又有一次,唐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就让温庭筠来对,结果温庭筠对以“玉条脱”,宣宗很是赞赏。
唐宣宗本来是想要把温庭筠弄成甲科进士的,结果令狐绹憎恨温庭筠,从中作梗没弄成。
因为,温庭筠经常肆无忌惮地讽刺令狐绹虽贵为宰相,却不读书没学问。这样的事多了,温庭筠也就开始在令狐绹面前失宠了。
公元860年,温庭筠生活在襄阳、江陵之间。写了大量的诗词,很多州府聘他做幕僚。
温庭筠依旧不改盛气凌人的脾气。有一次,他到广陵去,一个虞侯平时就痛恨温庭筠,就揪住他的头发,猛击他的脸,打掉了温庭筠两颗门牙。
温庭筠向宰相令狐绹投诉,可令狐绹却叛虞侯无罪。温庭筠不服,就到长安给刑部等衙门写信,为自己申冤。但是朝廷却对其不屑一顾。
公元866年,唐宣宗李忱佩服温庭筠的才学,就让其在长安国子监任助教。可是一年后,他在主持秋试时,因为替中榜进士的诗说公道话,而触怒了宰相杨收,不久被贬,他上了一股火就去世了。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温庭筠一生的坎坷命运由此可见一斑。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触犯官员的忌讳,一生被贬,终生不得志。一生中只担任了县尉、国子助教这样不起眼的小官。
虽然当时的权贵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然而,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