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伟大而永恒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讴歌人类永恒的爱情,而爱情主题,也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一个类型。
而这些文学作品,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从关关雎鸠到再别康桥,从《红与黑》到《红楼梦》,最能打动的我们的,永远都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其中有一句诗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多么凄美忠贞的爱情,金庸《天龙八部》的李秋水名字就是来自这首诗。
这句话也曾经被无数少男少女引用,表示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但你要是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元稹写的,这个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渣男,他有多渣?
元稹一辈子的感情经历就是遇到一个爱一个,然后为了前程抛弃一个,再娶另一个,不断重复,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就在他妻子去世,写完前面那首“曾经沧海”的诗的时候,身在外地的元稹并没有奔丧,转身开始和女诗人薛涛相爱了。这也算是对那句诗的讽刺。
元稹这辈子可不只是写了这一首诗这么简单,他还有一个作品,甚至比这首诗的影响还要巨大,那就是影响了无数人,甚至到现在也被封为经典还在上演的《西厢记》。
说起来《西厢记》那故事就更精彩的,尤其是它是如何从元稹自述的渣男故事,转变成为一部经典爱情故事的。
先大概说说元稹这个人,他是北魏时期拓跋皇族后裔,家族久居洛阳,世代为官属于典型的豪门大户人家。
而巧的是,元稹和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是同年进士,这在古代可是非常铁的关系,放到现代就是同一批进入体制内的,那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好。
白居易在诗文上,比元稹好也比元稹出名,元稹则是在仕途上比白居易好点,两个人又是好朋友,所以文学上经常以元白并称。
世代为官的公子哥儿,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的身世的确是可以赢得很多女子的青睐,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元稹的行为,就算是放到古代也有点渣,更让人气愤的是,明明是渣男自传的小说,到后来反倒成了爱情经典,你说气人不气人。
《西厢记》现在看来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花下共读西厢,那也是文学上经典的爱情画面。
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是一个叫《莺莺传》的小说,这个故事前半部分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但结局却非常狗血。
在这个故事里,张生旅居在普救寺时遇到匪乱,救了同在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母女,并因此对美貌的远房表妹莺莺动了心。经过莺莺的丫鬟红娘牵线搭桥,两人成就好事。
到这儿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是个男女相会私定终身的故事,但紧接着,故事话锋一转,张生就进京赶考去了。
张生走了之后,莺莺小姐对他依然是一往情深,等着他金榜题名的好消息,但没想到张生居然落榜了。
按正常人思维,你落榜了,处在人生低谷,起码还有个红颜知己,还有爱情等着自己,但张生倒好,这个时候移情别恋了。
不但娶了别人,还编出来一套什么红颜祸水的理论,为自己开拓,这读书人总是喜欢连做坏事,也喜欢给自己找个理由。
故事还有更狗血的,多年后莺莺也嫁人了,没想到有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口,居然以他远房外兄的名义请求见面。
这男的渣也就算了,还怎么无耻,这是要上演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吗,幸好莺莺比较坚定,拒绝了张生见面的请求。
你说这不是写张生的吗,干元稹什么事,但实际上这是元稹写的自己的故事,张生就是元稹,而崔莺莺就是他的表妹崔双文。
这个故事最初也只是在知识分子之间流传,比起元稹的诗文的影响力,这篇小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变化要发生在一个叫董解元的身上,他改编了这个小说,因为如果不改编,这个渣男故事,是没人会喜欢的。
这个董解元是金国人,他保留了前半部的故事,把后半部分改成了这个样子:
张生在考中了功名后,有一个叫郑恒的年轻人编造谎言说张生负心,在京城另娶他人,崔母要莺莺嫁于郑恒,但这时张生赶回来,带崔莺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一来,负心汉的故事就变了,于是名字也从《莺莺传》变成了《西厢记》,但这还不是他的终极形态,他的终极形态和大放异彩,要等到元代,一个戏曲时代的来临。
最终的形态是由王实甫完成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厢记》,元代读书人因为没法考科举,于是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写戏排戏上面,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最终能够大获成功,主要是他更改了结局。
现在版的《西厢记》,是个大团圆的结局,故事的模式,也变成了男女之间冲破重重阻碍,主要是来自家庭的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圆满的结局,再加上完美的故事模式,《西厢记》大获成功,从元代流行到现在,因为爱情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就算是现代的年轻人看,也能从中找到共鸣,因为现实的恋爱,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结局是圆满的,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
就这样一个讲述渣男故事的《莺莺传》,经过了好几代的改编,最终变成了忠贞的爱情故事,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元稹甚至是白居易的诗。
就这样,元稹从一个渣男,就慢慢地被洗白了,很多人还以为元稹就是张生,再加上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简直就是好男人呀。
但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这才是历史真实的教训呀,千万不要被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