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故事
初唐陈子昂 05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01
680-682年,陈子昂消失在了朋友圈。
他从落第回乡之后便隐居故乡金华山苦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682年,陈子昂再次赴洛应试。相比第一次的高调激昂,这一次他是低调进的京,既没有一路赋诗,也没有长歌夜宴。
682年,他第二次应试,终于及第。
02
关于陈子昂的科举轶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一段“子昂碎琴”的典故。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
”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
”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
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智囊》
故事是说四川大佬陈子昂入京之后,多番努力还是籍籍无名。一日经过市集看到有人以百万高价叫卖胡琴,豪贵们争相传看,却没有人能够辨出真伪。陈子昂顿时计上心来,高喊“我出一千贯买了!”(一缗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也就是一贯)。
吃瓜群众都惊呆了,纷纷上前求证琴的真伪。
谁知陈子昂却是一脸高深莫测,只说:“我擅长胡琴,知道这是把好琴,其他的无可奉告。”如此一来,吃瓜群众就更好奇了,强烈要求陈子昂弹奏一曲。
陈子昂又卖了一个关子:若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
第二天好事者果然依约前往,只见陈子昂把现场氛围拉得满满,百万胡琴高置台前,更是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好酒好菜招待与会者。
酒酣耳热之后,戏码翻转。
本来应该弹奏一曲的陈子昂,却捧着琴说:我是四川射洪人士陈子昂,写过上百篇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
说罢,竟然把百万重金买来的胡琴摔在地下,在观众还没反应过来之时,他从容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
一百万铜钱发出的巨大声响,不光震碎了现场观众的三观,也让长安百姓们明白了什么叫“活久见”。
一日之内,陈子昂名动长安。
03
真是“营销套路千千万,反向操作一招鲜”。
这段故事最早见于明代传奇大家冯梦龙的《智囊》一书(对,就是那个写《三言两拍》的冯梦龙),但卢藏用的《陈子昂别传》、《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唐才子传》中的相关传记,都不见有任何同类记录。
先不论事迹真假,在大唐王朝不糊名的科考制度下,陈子昂这番硬核操作应该还是有些效果的。说白了,就是家族势力远在四川的陈子昂,在既缺少有效人脉、又没有口碑的前提下,愣是硬生生用金钱为自己树立了刚正又多才的人设,在主考官的心里留下鲜明印象,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陈子昂家中“智囊”门客甚多,也不排除陈家自导自演这出大戏的可能性。
04
不管怎么样,苦读多年的陈子昂总算拿到了大唐“公务员”的入职offer,但真正入职还要等到8、9月份的吏部试之后。
中间有半年的等候期,陈子昂也没有留在京城,而是回了老家。家里有矿就是令人羡慕,同样是待职,他可以潇洒回乡等待机会,而骆宾王为了省钱,就只能在帝都租房苦熬。
回乡之后他求仙问道,真正将“无官一身轻”演绎到了极致。
很喜欢他这个阶段的作品,悠闲时光里总有皎皎朗月和芳林满庭,令人陶然忘机。“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春日登金华观》),“岩泉流杂树,石室千年古。林泉对轩窗,山阴满庭户”(《酬晖上人夏日林泉见赠》),“古树苍烟断,虚庭白露寒”(《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这是什么样的神仙日子!幽林之中,古木苍翠,林下流泉清澈,闲坐其间虚庭轩窗半启,泉水叮咚为伴,煮茶抚琴,便是千金不换的好时光。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这首诗是他这一时期作品里最得我心的,全诗结构精巧,浑融一体,起承转合,写得自然从容。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安谧幽静,“皎皎”和“微微”两词本平淡,倒置后放在句首,朗朗上口的叠音,读来便有了淡然悠远的况味。
一人独坐打开窗门,身居禅房依然能感受万物变化。寂寂寒夜里唯闻风声和泉鸣,月下的寒露使得夜光更加清冷。结局的“多谢”二字用的真妙,是陈子昂独有的人情温度。他说自己修为不够还不能忘却尘忧,这里要多谢“晖上人”,能够带着他忘却机心,进入淡泊清净的无上之境。
05
当然,红尘中人怎能做到全然忘机。
其实,陈子昂这一生一直都在践行最理想的仕隐模式。
从来进退两难,回首数百年,我们的诗人们俱都在这方平衡木上苦苦挣扎,只不过陶渊明毅然而然地选择转身,谢眺魂断中途,而何逊和庾信则屈从于现实,孑孓前行之中时时痛苦回望。
在这一点上,陈子昂有着可贵的清醒,从立身之初,他便有了最美好的人生规划。他在《感遇》其十一中所云的“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尚可看作他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高韬之志。
这句话解释为“身有经世之道,心负白云之志”或更合适一些。
人是俗物之首,落地伊始,便背上沉重的世俗包袱,艰难行走之时,又有几个人能够从容卸下功名利禄。他说自己苦修经世之道,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经世之道。
当真是佛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菩提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