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时代之变——从陈子昂诗歌谈起

时代之变——从陈子昂诗歌谈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西藏网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1/3 10:45:50

遂宁射洪文宗苑。 张豪 摄

陈子昂塑像。张豪摄

讲座现场。丛雨萌摄

  编者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豪迈俊逸,悲壮慷慨,开了盛唐诗歌的大繁荣。

  有人说,人无骨而不立,唐诗无他而不成。他,就是出生于梓州射洪(今遂宁射洪市)的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关于陈子昂的传奇人生,一直令学界和文坛深究和探寻。3月22日下午3点,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做客遂宁射洪文宗苑,以《时代之变——从陈子昂诗歌谈起》为题,以诗话史,以史证诗,洞察陈子昂开启的时代之变。我们整理精撷了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今天,我们要谈陈子昂和他的时代,谈“时代之变”,更要看在历史流变中,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它所秉承的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传统。那么,我们今天的文学和文化,会跟这个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呢?

  时代并不抽象。陈子昂是公元659年出生的人,这个日子很有意义,因为刚好100年后,公元759年,杜甫来到四川成都。又过了3年,公元762年,杜甫来到梓州,从梓州出发又来到射洪。他来射洪最大的目的就是追怀和凭吊他的写作前辈陈子昂。当时,杜甫写下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在那样一个时代的巨变和动乱之中,他们这些抱有济国情怀和非常高尚的文学理想的人,跟时代际遇之间是有巨大落差的,所以,杜甫感叹的不光是天气不好,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从陈子昂想到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些有一腔济世之情的人,不为这个时代所用?

  古人称陈子昂为“文宗”,今天我开讲的这个地方也以“文宗”命名。那么,我们会想起陈子昂什么呢?当然是他的诗歌,更重要的还是诗歌背后的人生、情怀和时代。因为只有把这些诗和他的人生经历、理想抱负,与这个时代有没有赐予他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空间相结合,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来认知,才能理解今天我们的文化究竟要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关注历史进程,关注社会面貌,关注“时代之变”,才可以找到写作本身具有的真正的意义,也才能真正体会认知文学在民族、文化、人类的整体精神当中,到底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他的悲怆是为什么?从何而来?

  俯仰天地,追怀人生,所以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么陈子昂在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在高台之上,秋风起兮云飞扬,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呢,还是他的情感,他的悲怆,他的积怨,是有来由的?陈子昂在这首诗中上升到一种哲学的空明境界,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相通的深长意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陈子昂说起。事迹就是那些,但是当我们找到一个角度,抱着一种理想,特别想深入理解他的悲怆是为什么和从何而来,和时代发生联系的时候,可能就有了变化。

  大家都知道,陈子昂家里是非常富有的,所以他年轻时有游侠习气,或者说还有点纨绔,学的是走马击剑,十七八岁才发奋读书,儒家的济世理想,对他有深深的熏染。后世人总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就是修身,齐家不需要他,家里有丰厚财富。赴长安,就是一腔报国的理想。今天我们如果去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除了读到陈子昂的诗,还可以读到作为历史材料收录其中的当年陈子昂写的文章,今天我们叫散文,或者叫政论文,其实都是上书给皇帝的,献给国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方略,非常雄辩。我们中国古代散文有这样一个传统,从贾谊的《过秦论》开始就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包括杜甫也有各种各样治国理政的策论,更不要说后来的苏东坡,这都是我们的散文名片,不光是书写点散文,不光是书写一点风景抒发一点情感。中国散文蔚为大观的都是这些有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写下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篇章。譬如说陈子昂被武则天欣赏的一系列散文,其中有一篇就叫《上蜀川安危事》,讲的是什么呢?陈子昂说,我从四川来,我要给皇帝提个意见,你们现在在四川实行的一些政策是不好的,所以叫蜀川安危,而且这些不好的政策会决定民心向背,会影响到社会的治乱,那么我再建议国家应该在这些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修正。天纵奇才,他太想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知识,贡献自己的智力。因为政治不够清明,没有得以实现,从而成为一种悲剧性的人物,甚至在个人命运当中造成悲剧性的结局。

  今天,我们写诗不会再用他当时《登幽州台歌》的这个调子来写诗,因为文体在不断地演进跟变化,我们也不会用他《感遇三十八首》的方式来写对事实的感慨,也不会用他写给好朋友卢藏用那样的一种诗歌方式来写我们在社会当中发生的这种相互理解的非常高尚的友谊。值得一提的是,陈子昂死之后,叙述他生平的这个纪念性文字,也是他的好朋友卢藏用深情写下的。杜甫当年到射洪,首先感慨陈子昂的事迹,其次感慨的就是他跟卢藏用之间深度的理解,精神上的共鸣。

  文化人喜欢提意见,杜甫当年在皇帝身边,虽然比陈子昂晚了几十年,叫左拾遗。武则天认为陈子昂对国家治理有那么高的认知水准,就给他封一个官,叫右拾遗。皇帝身边有两种官,就是专门给他提意见的,一个在左一个在右。陈子昂年轻时一直想在军事上有建树,或者曾经在军事上也有建树。

  这里,我要提到宋代的范仲淹,他有一首有名的诗中写有“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他边城封官当军事指挥时写的,后来陆游也在爱国主义诗中有所发挥,报效国家的影子中就有陈子昂的精神所在。他们这种特别雄健的诗歌叫“边塞诗”,而开这个先河的是谁呢?陈子昂。陈子昂离开朝廷,因提意见太过,甚至还短期坐过监狱。作为文人,他其实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也不可能直接让你指挥军队,但是他确实两赴边关,第一次就是作为军中的参谋幕僚秘书这样的角色,去了居延海,第二次又去了东北,写下了很多边塞诗。

  孔子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意思就是说你老去打他干什么,你把你的文化弄先进,人都趋同于先进,人但凡有文明向往,都对先进的文明发生崇敬,更向往执行,所以他会自己来。所以历史上我们看到众多少数民族从游牧社会进展到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所派生出来的工商业社会,通过流通和交易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我们不太注意那些真正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也不太理解文化在里面到底起什么作用,每个人都只会说文化是重要的,但文化为何是重要的?大家背孔子的话不要天天只背“学而优则仕”,孔子的话有很多,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句话就非常重要。

  陈子昂对这个东西是有充分认知的。回到唐代制度,古代又要用军队,但皇帝对军队首领是不放心的,所以往往派一个文官置于这个军队的首领之上。有时候打胜仗,但是有时候也打败仗,文官对这个不太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子昂想到个人的前途,当言官,皇帝不听,还让他坐牢;在那么不重要的位置上当一个参谋,人家也不听,瞎指挥,然后远征大败。他为自己悲愤为国家命运悲愤。他的那些文章今天看来不是空头文章,切中了当时行政的要害。

  我们经常讲,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家国情怀,家是自己的,国呢?你看,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个人命运原来是这样跟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如果这时候政治清明,我们的行政、军事、经济各种各样的治理系统运转正常,就不会感到个人命运无望的同时,又感到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忧虑。所以他背后的情感、这种悲怆,是有一种深刻的个人经历跟国家命运的纠结。这样的忧虑,也是后代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范仲淹是有过机会报效国家的人,陈子昂没有,所以才是个人的命运之感在某一个节点上,情感最浓处突然爆发,跟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果没有最后那一句加深家国情怀的内容,这首诗能够变成如此有冲击力的一首诗吗?远离了家国,这才是真正的悲怆。这种情感交汇就像射江流进涪江一样,发生了深刻的交融。家与国,人与时代,发生了共振。一个伟大的看起来平白如话的作品,在这样的节点上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学习陈子昂,就是要“前见古人后见来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遇到了悲剧性的时代,造成了他的个人悲剧。那么,我们处于当下的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四川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这10多年来,我们走上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快车道。这个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射洪,已经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我感觉陈子昂的精神在这个地方是一直存在的。什么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自己要做的事情当中,我一定要把它做到极致,勇敢追求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它可以在一个企业家身上体现、一个教师身上体现、一位行政领导的身上体现。这种精神在得到淋漓尽致张扬的时候,我们就要反躬自省,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天要反思三次今天做的事情对不对,这也是儒家精神的一种。

  陈子昂的文化理想和他的诗歌记忆都被后世歌颂,他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和作用。陈子昂革新了当时的诗风,《登幽州台歌》的出现就超越了当时盛行的宫廷诗,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跟这个时代发生了关联,走出了宫廷诗的小天地。更有代表性的是另外一组诗,叫做《感遇三十八首》。感遇就是我看到社会上的现象,我个人有这些经历,遇就是遭际、遭遇,我遇到了这样的一些事情,我要说出我的真实感想、感受、感慨,所以叫感遇。后来很多人写这种东西了,谁开的头?陈子昂开的头,就把早期唐诗从宫廷当中解放出来,为后来人开辟了一条健康的、广阔的文学道路,这个道路就是既有传统的浪漫主义,更有现实主义的文学关照和精神。陈子昂之后,出现了李白、杜甫、岑参高适、王维、王昌龄……他们的文学都跟政治、跟社会、跟经济、跟平时发生了深刻的交互。从此以后,我们在唐诗中读到越来越多的表达社会现状的东西。比如读到高适的《燕歌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当然,我们更读到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艺术,艺术上达到高峰,思想性上也达到高峰的作品。

  那么陈子昂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不是,陈子昂曾经看到朋友东方虬写下的一篇《咏孤桐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修竹篇》,诗写得一般,但这首诗的序,《修竹篇序》一直流传,阐述了他所倡导的诗歌革新的主张,指出齐梁诗风的弊病就在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号召诗人们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他在里面写,“文道道弊,五百年矣。”五百年了,就是这种吟风弄月,跟时代脱节,有些人去谈玄的东西,有些人跟着皇帝屁股写这种宫廷文章,或者有些人就写点山水花鸟,要不要这些呢?要,但是这个不是文学的主流。那为什么说五百年了,从什么地方算起呢?三国以后的晋算起。晋宋以来,就是从晋,因为这个时候中国进入一个大分裂时代,北方是晋,南方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所以叫南北朝,所以陈子昂就举了两个朝代来作证,晋宋以来,文学功能衰弱,该有的都没有了。什么没有了?建安风骨。建安是什么时代?曹操领天下的三国时代,那时才拥有真正的文学。陈子昂说“建安风骨,晋宋莫传”,他痛斥到晋,到宋,这个文学传统消失了,大家都在表面上下功夫,表面的字词句雕琢上下功夫,然后形成写作的题材越来越狭隘,不关注社会了,关注的都是宫廷生活。

  但因为陈子昂,唐代的宫廷诗在他手里一变,预示了那些更深刻关注社会,更娴熟驾驭新的时代的诗歌技巧的人即将出现。

  陈子昂是一个开时代风气之人。一个才活了40岁出头的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就用他这种革新的、创新的精神建立了一个坐标。所以,没有陈子昂,盛唐诗歌是不能想象的。我们历代但凡有创新的文人,都把陈子昂作为一个精神支柱,产生了一种非常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叫继往开来。

  我们经常讲,今天我们文艺理论上一个新的说法,叫做“中国经验”。“中国经验”包含在社会当中,是国家现在进行种种社会建设所积累下来的,进行种种改革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经验,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伟大的作品,也有很不成功的作品。经验就是用来总结的,那么总结这个经验干什么呢?中国故事,我们说要讲中国故事,唐代的故事是中国故事,我们的先圣非常了不起,各行各业的精英推动,出现了那个大唐盛世。大唐雄风的出现,文学力量非常重要。

  我们很多人在这说陈子昂,我想我们很少有人读过陈子昂的所有文字,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知识水平阅读有限,所以当我们说要向他学习的时候,大都把他当作一个偶像,并没有打算真正理解他的精神。

  有追求,有学习精神,我想这才是陈子昂这种伟大人物存在于今天的、特别富有启示性的意义。今天讲他,我想有两个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他最脍炙人口的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个人际遇和当时国家命运之间的悲剧性契合。我们听到感叹人生无常的很多,为什么他这几句感叹人生无常就能流传千古,别的没有,因为后面有底子在,坚实的底子、历史的底子。第二,其实我们学习陈子昂,就是要“前见古人后见来者”。这个“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是什么?文化传统。我们讲了两个,不能再多言了。我们讲了杜甫诗当中对他的肯定,说他是有前有古人的,不是前不见古人。

  当年陈子昂在幽州台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他要是能够知道,在他身后有这么多对他的言说,对他承前启后、影响盛唐文学以至后来古文运动的功绩念念不忘,我想他会愿意再另外写一首“登金华山台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整理)

更多文章

  • 因为一篇文章,武则天亲自召见陈子昂,他究竟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太后,皇帝,唐朝,诗人,陈子昂,女皇武则天,谏灵驾入京书

    诗人故事-初唐陈子昂06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因病在东都洛阳去世。古人向来极其看重往生的仪式,按武后规划,她要亲送皇帝灵柩西归。已有出身但还无官职的陈子昂,这个时候果断出手,他上书《谏灵驾入京书》直陈利弊。文章写得真是精彩,若不是篇幅有限,真想全文摘录。《谏灵驾入京书

  • 登幽州台歌 - 唐.陈子昂

    历史解密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标签:诗歌,诗人,名篇,唐朝,陈子昂,武则天,幽州台歌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

  • 唐代陈子昂为何要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原来有如此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陈子昂,燕昭王,武则天,登幽州台歌,此诗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中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其中一大题材是有关怀古咏史的,即追忆念怀往昔岁月、描写叙述古迹史事等的古诗词曲。常清君在此陆续与大家共同赏

  • 像骆宾王一样,陈子昂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大唐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骆宾王,陈子昂,诗人,武则天,李白,杜甫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句唐诗来自于《咏鹅》,相传是由骆宾王在七岁时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作者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和卢照邻,一同被合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619年——约687年),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坚决忠于李唐和反对武周而遭到排挤

  • 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这十首诗,苍劲有力,又暗含深刻的生命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BIG家居小站标签:陈子昂,诗人,诗歌,诗作,诗文

    继初唐四杰之后,在诗歌创作理论的探索及诗歌影响力两方面来看,以陈子昂功绩最为显赫。他高举文学革新大旗,是他揭开了李唐王朝现实主义诗文的革命序幕。他的诗以风骨峥嵘、苍劲有力而闻名于世,同时又具备深刻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十首佳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据史料记载,陈子昂出生

  • 留下《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为何会在40余岁被小小的县令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武则天,武三思,李唐,李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696年,郁郁不得志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看着悠悠天地,心中苦闷烦躁,遂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登幽州台歌》。在写这首诗之前,陈子昂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失意,他被指派为武攸宜的记室参军跟随武攸宜奉武则天之命出兵北讨南下攻占营州的契丹大军,在这次战役

  • 当场砸琴!一举成名,唐代诗人陈子昂独一无二的出名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白,杜甫,书生,唐朝,陈子昂,白居易,唐代诗人,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对于陈子昂来说,好比《春江花月夜》对张若虚的意义一样,因为诗歌,让我们记住这些伟大的诗人。今天小编不是来论诗的,小编要谈谈陈子昂这个人,一个富二代的诗人。还有一胡琴,一把因陈子昂而被毁的胡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第一篇,侠义少年,

  •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四川射洪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陈子昂,诗歌,诗词,诗刊,诗歌奖

    来源:封面新闻刘洋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11月3日至5日,2022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20—2021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四川射洪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出席。《诗刊》年度诗歌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批准,《诗刊》社主办的年度专业性文学评奖活动,从2002年开始举办

  • 你好,陈子昂!你好,射洪县大佬!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墨子,感遇,孔子,唐朝,诗人,陈子昂,射洪县

    中 国 诗人故事 初唐陈子昂 02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01人口不到百万的射洪市位于四川中部,素有“子昂故里”的美称。陈子昂家族并非世居射洪,卢藏用在为好友撰写的《陈氏别传》里提到陈家本籍颍川。颍川(今河南许昌禹州市)陈氏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是魏晋时期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

  • 为什么说陈子昂是“时代的瞭望者”?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感遇,杜甫,李旦,唐朝,诗人,陈子昂,武则天,骆宾王,千古名句

    诗人故事 -- 初唐陈子昂07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01684年的陈子昂春风得意,684年的大唐朝堂却有腥风血雨。正月,刚坐上宝座没多久的中宗李显准备大干一场,他先是封岳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继而得寸进尺想要把岳父提为宰相,把奶兄提为五品官。当即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反对,李显恼羞成怒竟口不择言:“我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