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唐四杰之王勃 02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01
王勃,字子文,是绛州龙门县既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人。
生于公元650年,死于676年,一生只活了短短的26岁。
和杜甫家族一样,王家也有诗的传统,前文中那个隐逸诗人兼酒鬼王绩就是他的叔祖。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朝的经学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王家人似乎都很短命,王通也只活了34岁,他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
《文中子说》是王通和门人体仿《论语》的问答笔记,由王氏家人定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10篇行世。书中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哲学上提出以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王勃遗传了家族的早慧基因,年纪小小便以才气闻名坊间,据说六岁就能写文章且下笔流畅,九岁之时孰读颜师古的《汉书注》,作《指瑕》十一卷,以纠正其错。家学之故,王勃十岁时便已经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他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02
十六岁那年,也就是公元666年,王勃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制举。
这里简单说说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1-2%,明经科为1-2/10。因为考生投送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
制举则是临时举办的考试。往往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而不再像常举那样还得经过吏部铨选。从根本上来说,贡举是为朝廷选拔群才,制举则是为朝廷搜罗奇才。
即便唐以后的几个王朝科考制度日益完善,但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到清朝时期也未取缔。
根据《册府元龟》卷六三九《贡举部•总序》记载:制诏举人,始于显庆(656-661),盛于开元(713-741)、贞元(785-805)。在唐代的百余场制举科里,高宗麟德三年(666)的幽素科最值得一提。这一届选拔的人才较多且素有成就:有著名的文士苗神客;有以识练边事为武则天所赏识,中宗、睿宗时曾为朔方军大总管的解碗;有官至宰相的格辅元、苏瑰。
还有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天才王勃。
03
其实早在王勃中举之前,他就已经以一篇《乾元殿颂》引起了李治的关注。当年乾元殿落成,年仅十五岁的王勃挥笔写就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巨制骈文,歌颂大唐伟业。当时的皇帝李治被惊艳到,听说作者还未及冠之时,连呼其“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因此也文名大振。
中举后王勃官授朝散朗,属于第二十阶文官,从七品,具体职务则是沛王府修撰。就这样,年仅16岁的少年王勃成为大唐王朝最年轻的国家公务员之一。
沛王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年仅11岁,很快就与16岁的王勃打成一片。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潢贵胄,李贤自然也少不了斗鸡走狗的喜好。本来这也不算什么,王子们闲余买几只公鸡斗一斗,你输我一个玉佩,我输你一幅字画,纯粹是怡情之举。
不知道是王勃自己卖弄还是沛王有意炫耀,有一次与英王斗鸡之时,王勃居然为沛王的“鸡将军”做了一篇像模像样的檄文。天家无小事,不知道这篇文采并茂的游戏文章扯动了高宗李治的哪一根神经,他认为王勃不但不劝勉李贤等诸王子,还写文章离间兄弟们之间的感情,一怒之下就把王勃驱逐出了长安。
04
《檄英文鸡》节选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
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
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
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
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
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
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
惟尔德禽,固非凡鸟。
……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
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
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
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说实话,这篇檄文写得可真不赖,真实体现了王勃的骈文功底。“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有关公鸡的典故信手拈来。在他的笔下,沛王的这只斗鸡已非凡鸟,而是一只非常有故事的“德禽”。
他写斗鸡的状态也很精妙,“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意思是你似木头一般没有反应,关键时刻却铁爪横举神志昂扬,应战时反应机敏神鬼莫测。个人感觉,这篇文章真正惹祸的应是最后两句:“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这两句什么意思呢?“牝晨”一句意思是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通常指家庭里女强男弱的状况。雌伏一词则出自《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我们想想当时的朝政状况,武则天长期掌有垂帘听政之权,但要知道这样的局面皇帝李治并非心甘情愿。“牝鸡”和“雌伏”两字怎不引起皇帝心中最隐秘的痛楚,勃然大怒之下没有下令处死王勃已然是仁慈了。
所以说还是太年轻啊。
05
话说回来,按照李贤最后的结局,王勃即便一直跟随沛王下场也不见得好。
李贤在675年被封为太子,因为表现优秀成为亲娘武则天的眼中钉,680年因查出宫中私藏铠甲被废为庶民。683年庶民李贤流放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684年武后废帝把政,大肆杀害李氏皇子,即便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她派遣近臣丘神勣前往巴州逼令李贤自杀,李贤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不过皇室的血雨腥风王勃早已看不到,早在李贤封为太子的第二年,我们的天才诗人就已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