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懂王勃的《滕王阁序》,你就读懂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读懂王勃的《滕王阁序》,你就读懂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洞见 访问量:844 更新时间:2024/1/6 10:51:59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作者:每晚CC

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少年路过洪都(今南昌)。

此时,洪都滕王阁重修落成,大领导阎都督在此大摆宴席庆祝。

他筹划着在这次筵会上,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在众人面前露个脸,好为日后接自己的班做准备。

酒过三巡后,阎都督便提议,今日美景盛事具备,大家何不在此为滕王阁做个序呢?

早就看清其中门道的宾客们,自然是各种推辞,谁也不想扫了阎都督的兴。

可这位刚路过的少年却是个愣头青,只见他从书童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徐徐铺开了纸张。

这一举动,直接把阎都督气得拂袖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少年交上来的文章,却让他直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这篇令阎都督叹服的千古第一骈文,便是《滕王阁序》。

这位惊才绝艳的才子,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正是王勃

可惜的是,王勃寿命不长,虽光芒璀璨,却如流星划过;

而《滕王阁序》,才是真正悬挂在人们心头的皓月,千年来光辉不减。

文中这六句经典的话,既是王勃对自己的勉励,也藏着对后人的寄语。

当你读懂它,你也就明白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1

关于无常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译文: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事物的兴衰成败皆是有定数的。

感悟:《周易》有言:“世间万事万物,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这句话,读来玄妙,其实在生活中早有验证。

比如,我们生命里的某些人,该走的时候怎么也留不住。

生命里的某些东西,要失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挽回。

很多人为此沮丧、痛苦。

但因缘聚散,成败得失,本就是自然法则。

只有明白这一点的人,才能无惧兴衰变化,不会患得患失,从而过好每一个日常。

俗话说,日月两盏灯,春秋一场梦。

日月交替,四季变换,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人生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也都处处有序。

有得到,便会有失去;有相聚,就免不了别离……

我们只管做好眼前事,珍惜眼前人,坦然地等待岁月开花、结果,便好。

2

关于年龄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初心呢?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感悟:作家菲利普·罗斯曾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即使是再坚强的人,面对年龄的屠刀,也不免会心生恐惧,丧了斗志,萎了初心。

但是不服老的人,却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抵御现实的困顿、岁月的磨蚀。

苏轼被贬至密州任知州时,早已过了热血少年的年纪。

但在出猎的时候,他却丝毫没有衰颓之气。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他决定亲自射杀老虎,一展当年孙权搏虎的英姿;

为了报效国家,他甚至殷切地希望,能让他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对于苏轼来说,年龄也好,困境也罢,都不是前行的羁绊。

只要胸中藏有凌云志,何愁不是少年时?

人生在世,谁不是从懵懂到成熟,从蹒跚学步再到踽踽独行。

年轻固然美好,但真到了白发渐生的年纪,依旧神采奕奕,同样值得向往。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

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什么处境,都请热切地去拥抱生活。

3

关于孤独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之时,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感悟: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生活中哪一个瞬间让你孤独到哭?

有个回答,特别扎心:

你有一个好消息却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明明应该开心,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人的伤心。

孤独,仿佛是每个人的宿命。

我们形单影只地来到这个世上,最终也将孤零零地离开。

在这途中,再交好的人,也会分别;再热闹的聚会,也会散场。

到最后,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慢慢隐入孤独。

不同的是,有人在与孤独交锋后,逐渐被孤独侵蚀,变得悲观、沉默。

有人却在不被理解的岁月里,实现了自我价值,活得愈发强大。

就像史学家司马迁,无视所有嘲笑,独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就像曹雪芹,忍住了无人问津的落寞和辛酸,才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就像导演李安,在不被认可的时候,孤独创作,才拍出了《卧虎藏龙》的经典。

《百年孤独》里说: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往后,最艰难的路,哪怕只有你一个人走,你也要努力去熬。

熬过每一个千疮百孔的日子,你就能尝到苦尽甘来的美好。

4

关于心态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

感悟:生活没有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难以言说的苦闷。

有人为了生活的困境忧愁,有人为了年龄的增长沮丧;

有人为了失去而哭泣,有人为了前路而彷徨。

这世间,本来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有各的皎洁。

但风雪再大,只要懂得换种心态,过好当下,终能等到风消雪停的一天。

“诗豪”刘禹锡,有二十三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

这23年的蹉跎,让他变成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男人,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意气风发。

好友白居易看到他的现状,都忍不住为他抱不平,他却相当豪迈乐观,发出了和王勃一样的感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生命的最后,刘禹锡仍在用一颗豁达的心告诉我们:

心中有光,又何惧岁月荒凉。

有人说:“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自己。”

若以悲苦心观世,事事都苦不堪言;若以欢喜人待事,事事皆恰如其分。

生活本就是生生不灭的希望,先相信人间值得,未来才会真的可期。

5

关于知己

  •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司马相如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感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难觅一知音。

在这茫茫人海中,若能遇到一个灵魂相似的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电影《王勃之死》里,王勃有一个知己好友,杜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杜少府。

他始终一袭红衣,陪伴在王勃的身旁。

王勃因擅杀官奴判罪入狱,杜镜前去看望,看着在监牢受苦的王勃,他恨不得与王勃一起受过;

后来,王勃被押上刑场,鼓声如雷,铡刀已高高架起。

还是杜镜,手捧着一个美人风筝,为王勃送行。

“黄泉路上,有此美人相伴,子安,你便不孤单了。”

所幸,在最后时刻,王勃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逃过了一劫。

但紧接着,杜镜就要派去四川任职了。

临别之际,杜镜泪洒古道。

王勃自然懂他的所思所想,动容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知己,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真正的友谊,是纵使相隔天涯,依旧思念不减、情谊不变。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余生,愿你我也能得二三知己,知冷暖,懂悲欢,相聚时聊诉衷肠,抚慰尘世风霜。

6

关于命运

  •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译文: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安于命运。

感悟:《滕王阁序》里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暗含了中国人的一套处世安身之道。

它的原文,出自《易经·系辞》:“君子见几(机)而作。”、“乐天知命故不忧。”

指的是,活得通达的人,懂得随遇而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乐天安命,方能不忧。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活得乐天的,诗人白居易算一个。

他是那种少有的,官做得大、诗写得多,而且日子也过得行云流水的人。

毕竟,其他诗人,要么是活得郁郁不得志,要么就永远在被贬的路上,总之,就是活得不称心。

但白居易却不同,他的一生,基本上算是顺风顺水。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懂得乐天安命。

做官时,他很会顺水推舟,与世事沉浮。

后来有一次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就在庐山脚下买了一块地建宅子,准备效仿陶渊明,来个归隐田园。

在忠州做刺史的时候,他就在城东租了一块地,种植各色花草,欣赏花开花落。

无论在哪里,白居易都能把生活过得情趣盎然。

听过一句话:“既不能改变世界,倒不如独自逍遥。”

与其跟命运盲目较劲,不如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予的鲜花与荆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试着把心胸放宽,把眼光放远,把格局放大。

当你有了随遇而安的能力,命运也自会给你最好的安排。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临场发挥之作,但自此以后,再没文章能够超越这篇经典。

就连一向反对骈文的韩愈,读了《滕王阁序》之后,也忍不住赞道:

读之可以忘忧也。

几千年来,我们从中获得了太多思考,太多发。

而这些所得,足以让迷茫者从无常中看到前行的路,让悲观者从孤独中找到渡己的船,让绝望者从命运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它的光芒,不仅璀璨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后世一千多年。

点个赞吧,将这几句话背下来,与朋友们共勉。

更多文章

  • 王勃、王维2个天才诗人,各写下一首《山中》,千百年来高下难分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王维,山中,王勃,诗人,唐诗,诗作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唐朝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无处不在,也正是由于人们喜爱诗歌,把生活当成了诗,才让唐诗名满天下,成为了古典文学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当时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诗歌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诗写得好机会也更多。而那一时期也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

  • 王勃的《滕王阁序》,到底是怎么个好法,为何能惊艳后世千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王勃,滕王阁序,韩愈,贾谊,骈文,典故,唐朝,艺术家

    滕王阁是唐初时期的一处风景名胜,韩愈曾经在他写的《新修滕王阁序》里面提到,当初王勃、王旭和王中书“三王”,为此阁创作过序、赋、记各一篇。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王勃写的“序”地位逐渐抬升,另外二王的“赋”与“记”彻底湮没无闻。滕王阁本来先于王勃成名,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知道它,却是因为读过了王勃的序

  • 王勃“偷”了古人诗句,加入自己文中,却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荣一尘讲谈标签:王勃,诗人,唐朝,白居易,骆宾王,卢照邻,滕王阁序,千古名句

    前言要说少年成名,就不得不提的是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不仅比你我有才华、比你我有钱,还比你我更努力,而在初唐四杰中,最负有盛名的当属王勃。 王勃王勃出身世家,其祖上好几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学士。房玄龄、杜如晦等朝廷官员都曾受教于他祖父门下;他的伯祖父著有《古镜记》传世;父亲是唐朝

  • 当王勃遇见王维: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王维,王勃,温柔,滕王阁序,送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者:洞见CC有人说,读懂了王勃和王维,才能坦然地接受命运的苦难与无常。王勃,一个如流星般璀璨的少年,在大家还浑浑噩噩的年纪,他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虽然他只活了短短的26岁,却惊艳了后世1300多年。王维,是一个把“温柔敦厚”贯彻到极致的人。他年少扬名,深受命运垂青,奈何

  • 王勃《滕王阁序》名动天下,文末附诗少有人知,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执笔读春秋标签:王勃,诗歌,序文,诗人,唐朝,滕王阁序,滕王阁诗

    《滕王阁序》是初唐大才子王勃的骈文名作,其原文后面本来还有同名诗歌一首,不过在我们的教材中却把这首诗删除了。幸好《古文观止》上保留了这首《滕王阁诗》的原文,因此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后面是有一首同名诗的。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向来有删改文章以适应教学需求的习惯。比如欧阳修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此与庄

  • 《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要说扮猪吃老虎,恐怕没几个人比王勃强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滕王阁序,王勃,李贤,乾元殿颂,李治,旧唐书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篇《滕王阁序》,好像还是必背文章。此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说它是骈文的巅峰似乎也不为过。相对鲜为人知的是,这篇鼎鼎大名的文章背后,其实还藏着一段十分震撼且有趣的历史。《滕王阁序》出自王勃之手,此君名列“唐初四杰”之一,但单论光环而言,其他三位加起来恐怕都没

  • 《滕王阁序》被质疑了1300多年,只怪王勃人品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滕王阁序,王勃,杜甫,李治,李白

    提起王勃,便让人想起天才少年一说,更让人不得不提起《滕王阁序》。一篇骈文响彻文坛,一首佳作流传百世。然而就是这样家喻户晓的佳作却也难逃世人的质疑和争论。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呢?怪你过分美丽——华而不实不得不说《滕王阁序》是骈文界的翘楚之作也,惊艳世人。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让人陶

  • 唐高宗读到滕王阁序后,决定召王勃入宫见面,宫人:他已落水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李治,王勃,滕王阁序,韩愈,贾谊

    唐上元二年(675)九九重阳,24岁的王勃,在新落成的洪都滕王阁上,与都督阎伯舆等人饮酒作赋。盛大的筵席上,落座的都是达官显贵、宿彦通儒,大家都对一件事情心照不宣。阎都督此次宴请大家,除了庆贺滕王阁的落成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夸耀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当他拿出纸笔请众人作序时,知道其用意的人都推辞

  • “初唐四杰”王勃的20句经典名句,会背一半算你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王勃,唐四杰,滕王阁序,陈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

  • 王勃有多可惜?即兴文章堪称神来之笔,辉煌和坠落皆是流星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蛋文化标签:王勃,李治,杨炯,秋水,唐朝,诗人,滕王阁序,即兴文章,上刘右相书

    导语:他是同龄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天才中的天才,是初唐四杰的代表,是盛唐时节的黎明之光。他年少成名飞黄腾达,又因不慎沦为死囚,年仅27或26岁就溺水惊悸而亡,却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至今。少时锋芒毕露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山西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