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年,大唐宰相李林甫病逝,可面对这个给自己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宰相,唐玄宗一点没有怜惜,反而大怒。不仅将他的儿女流放岭南,还劈开他的棺木,脱下他的官服,把他装在一口小棺材中以庶人之礼安葬。
当时,长安城的百姓们都议论纷纷:李相公给皇帝做宰相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为何皇帝会这么绝情呢?况且,古人认为逝者为大。死后还这么羞辱,明显皇帝是动了大气。那么,到底李林甫做错了什么呢?
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是玄宗时代做宰相时间最长的。在他之前的姚崇宋璟时代,也不过是三四年时间就要下台,但是李林甫做宰相,一坐就是19年。而且,以前的宰相,大多是自己带着一两个仆人就去“上班”去了,李相公每次上朝,那都是前边有人开道,后边有士兵护卫,李相公坐着轿子,优哉游哉去上朝议事,这待遇多优厚啊。
但是就是这样的生前荣宠才反衬得这场葬礼格外简陋,皇帝如此薄情?那么,李林甫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呢?其实,李林甫的错误恰恰就在于他行事骄狂,为人阴狠,太过嫉贤妒能了。
李林甫早年做官时,曾经和张九龄一起共事,张九龄是宰相,李林甫是尚书。张九龄出身虽差,但却是文场状元,文采出众下笔有神,连唐玄宗都是小粉丝。但是李林甫心思阴沉,处处揣摩唐玄宗的心思,不仅希望自己当宰相,还想着把张九龄给排挤下去。
735年,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因为母亲失宠而口出怨言,抱怨武惠妃。结果被武惠妃知道,哭哭啼啼找唐玄宗诉苦。玄宗大怒,就想把这三个儿子废掉,但张九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国家不幸,言辞恳切而认真,让唐玄宗一时间拿不准主意。
于是,在退朝之后唐玄宗决定问问另一位大臣李林甫,结果李林甫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啊,我怎么能参与呢?就这一句“陛下家事”让玄宗格外高兴,他瞬间下定了废黜三个儿子的决心,同时也对张九龄这种矫情固执的性格顿生讨厌。
于是,就在几个月之后,唐玄宗不仅亲手废黜了三个孩子,还把张九龄给贬官了,将李林甫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从此,大唐王朝进入李林甫掌权时代。但李林甫不是一位合格的相才,他最擅长做得就是党同伐异,打击异己。从他绊倒张九龄事件上已经能看到一点端倪了,如今让他担任宰相,这大唐王朝还能好吗?
果然,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时期,很多正直的大臣都遭到了排挤。当时,有一位重臣名叫李适之,非常忠直有才干。李林甫想着把他排挤出朝廷,就和他说到:现在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得到大量的财富,皇帝最近不是正愁没有钱花了嘛?不如您和皇帝汇报一声。李适之不知是计,于是就和皇帝上奏说了这件事。
唐玄宗也觉得可以开采一下金矿,因为当时确实花钱的地方很多。但还是想着,应该和宰相说一下,于是找到了李林甫,和他说起了这件事。但李林甫却表现的一脸严肃:臣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一直不敢上报。玄宗非常不理解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李林甫说到:华山是陛下您的本命山啊,是您的王气所在啊,怎么能够轻易开凿呢?这番话一说,唐玄宗就醒悟了。原来李林甫是关心我啊,反而看这个李适之,为了自己的私欲,居然不惜开凿我的本命山,真是荒唐。于是把李适之给训斥了一顿,贬官了。李林甫贪慕权力,阴狠刻薄的性格可见一斑。
后来,玄宗打算启用一位叫严挺之的大臣,这位大臣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被贬黜,现在玄宗觉得这位大臣很正直,于是想重新启用。结果李林甫知道之后,就找到了严大人的弟弟,说到:陛下想要重新启用您的哥哥,但找不到一个好理由。我看您不如上奏说,严大人得了病,需要回京治病。这样陛下启用您的哥哥就是名正言顺了。
严大人的弟弟也不知道李林甫的心思会这般阴沉,于是就照做了。结果玄宗一看严挺之现在都得病了,又收回了命令。严挺之和弟弟得知真相之后,明白自己被李林甫给算计了。在家中愤愤不平,骂道:李林甫口有蜜而腹有剑,真是不好对付的一个人物啊。
收拾了这两位重臣,李林甫又把眼光放到了谏官的身上。因为谏官平时的任务就是负责挑错的嘛,结果李林甫给谏官们训话:现在陛下圣明,你们不过就是一些摆设罢了。你们看看仪仗队里的马,他们养尊处优啊,可是一旦哪天不老实要是叫唤一声,可就会被踢出去了,到时候可就苦了。所以啊,你们要知趣啊。谏官们一看李林甫这般骄狂,瞬间也都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了。
可李林甫风光了19年,晚年却被杨国忠给算计了。当时,杨国忠也一心想往宰相位置上爬,于是利用朋党事件把李林甫给圈了进去。玄宗大怒,就把李林甫给贬官了,李林甫又急又气,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而在他死后,他的很多罪状又被杨国忠给翻了出来,玄宗怒不可遏,就在他下葬的当天,突然发难。
查抄家产,流放儿女,连死了的李林甫也不得安宁。他的棺木被剖开,口中的宝珠被拿了出来,紫色的官服被剥了下来。给他换上一身平民衣服用一个小棺材草草埋葬。一番操作阴冷肃杀,让人感慨皇家的薄情与冷漠。
可李林甫的悲剧完全是他咎自由取吗?我看未必,玄宗选人失误才是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