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唐朝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范炜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4/8 4:18:36

唐朝三百年,涌现出很多知名将领,安史之乱后,能被人们熟记于心的将领就变得很少了。李光弼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新唐书》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不少,李光弼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汉族名字,但他其实是契丹人。他是营州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人,家族也算是契丹族中的贵族,他的父亲担任契丹酋长。虽然后来被唐朝军队镇压,但李光弼的父亲作为部落首领,同时又善于领兵打仗,于是就被编入唐军做将军。

李光弼就是在其父亲在唐朝军队中有了较高地位的时候出生的,李光弼也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各种战争知识。再加上他的父亲也是将领,李光弼长大后自然而然从事了与父亲相同的职业。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李光弼的军事之路走得很稳,一直到李光弼3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这时候的李光弼已经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

在为其父亲守孝期结束回到军队后,他遇到了他后半生的贵人,王忠嗣。王忠嗣可以说就是唐朝版的“霍去病”,王忠嗣的义父是当时唐朝最高掌权人李隆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李隆基按照名将去培养锻炼。

李光弼遇到王忠嗣的时候,王忠嗣在唐朝军队中已经是第一人的存在了。加上王忠嗣很看好李光弼,借着王忠嗣的照拂,李光弼的军事能力更是得到长足的进步,同时认识了同时期优秀的军事将领。真正检验也是让李光弼载入史册的就是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所指挥的战役,第一仗就是太原之战以少胜多。

因为李隆基的胡乱指挥,导致安禄山军队步步紧逼,李隆基不得已退到四川地区,李光弼也只能率领五千多人到太原镇守。就在这时,安禄山的手下史思明率领十万人进攻太原。

李光弼整合太原城原来的守军也堪堪一万人,一万抵挡十万人,这场战争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李光弼沉着冷静,依靠这些年来积累的军事经验,先是整顿军务,让整个太原的防守固若金汤。然后采取挖地道的方式直接挖到史思明内部,给了十万大军沉痛一击。

恰逢安禄山内部出现问题,太原城困不仅得以解决,李光弼还抓住这个机会反击史思明,最终歼灭七万人。此后安禄山军队要想再跨过山西已是不可能,距离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在慢慢靠近。

李光弼另一场知名的战争就是河阳之战。这一场战争同样是和史思明打的,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

李光弼镇守洛阳,因为洛阳城太大,他认为不易防守,于是退到河阳城。史思明也是一个领兵强将,他为了引诱李光弼出城,于是挑选了一千匹良马,去河阳城附近的河边洗浴放牧。这些马个头高大,奔跑冲力都很足,存在于史思明队伍中会对李光弼造成很大威胁。

史思明是想要让李光弼来抢马或者攻击这些马,带着马洗浴当然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想要营造假象迷惑李光弼,实际上他在这些马的周围安排了很多伏兵。李光弼不是带兵小白,一眼就看破了史思明的计谋。而且敏锐洞察到史思明的这些马全部是公马,于是就想出一条对付这批良马的计谋来。

他在城中收购了百姓带马驹的母马,然后在史思明再次来到河边放牧的时候,将500多匹母马放出城去,马驹却留在了城内。如此一来,史思明痛失良马。史思明这一计,增强了对方战斗力的同时也削弱了自己的骑兵实力。

李光弼是众多参与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中唯一一个从头坚持到尾的将领,或许他被推为中兴第一的缘故吧。不过李光弼的高光时刻也仅限于战争中。在安史之乱结束的第二年,就招来宦官文臣的嫉恨。李光弼的一生都被保护的太好了,年少的时候有他的父亲处理来自朝堂的阴谋诡谲,在他的父亲死后有王忠嗣的保驾护航,再之后他就开始平定安史之乱了。

突然面对朝堂攻击,他没有办法来应对,所以选择拥兵自重,不交出军权,他本人也常年待在军队中,最后也算是善终了。

更多文章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节度使,王忠嗣,唐军,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

  • 李光弼的太原之战——守城艺术的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光弼,唐军,史思明,郭子仪,太原,太原市,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李光弼,中唐最出色的统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然名望不如郭子仪,但其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太原之战”,就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可谓一战封神。下面

  • 李光弼:平“安史之乱”名将。一战斩敌1万活抓8千,立盖世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唐军,大将,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王忠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763年,大将郝玉从战中退回,李光弼大惊,命人砍郝玉的头。没想到,郝玉说完一句话后,便再上场作战。结果,李军斩敌1万,活抓8千。李光弼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很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李光弼加入了唐朝的部队,在王忠嗣手下任职。王忠嗣手下有很多良将,但他,看重的人,只有李光

  •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史之乱,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

    在名将圈,唐朝“郭李”是一对吸粉无数的组合。“郭”指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再兴大唐。“李”指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以少胜多,成功遏制叛军的攻势。李光弼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麻烦点说,他的祖先是契丹酋长,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简单点说,他出身显赫

  • 李光弼:誓死效忠唐朝的胡人将领,安史之乱后立下兴唐第一功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唐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哥舒翰,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行人如同惊弓之鸟一样,很快就逃离了都城长安。途经马嵬驿,御林军起事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玄宗皇帝无奈,只得下令让杨贵妃自尽,眼见自己的心肝宝贝“宛转蛾眉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早在入蜀地之前,当地父老就曾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皇帝将太子李亨留下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

  • 领导想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他做女婿,但李光弼却拒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李光弼,史思明,节度使,郭子仪,安禄山

    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想要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李光弼做女婿。大家都很羡慕李光弼,但李光弼却拒绝了这等好事,还顺带辞职了。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是节度副使,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李光弼能文能武,小小年纪在军中就有了名望。李光弼四十岁时,是河西的二把手,风光无限。河西的节度使王忠嗣也十分

  • 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项羽,裴行俭,曹操,钟繇,司马懿,诸葛亮

    历史一: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项羽为什么会红项羽作为一个相对反面的人物(汉朝的敌人),而且又是个败军之将,他为什么会红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和虞姬的感人爱情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虞姬本人的事迹,却在正史中少有提及(几

  • 《风起霓裳》中,裴行俭拜师的苏定方有多牛,毛主席:名将亦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裴行俭,苏定方,毛主席,风起霓裳,李靖

    在以唐朝为背景的大剧《风起霓裳》中,曾有演员许魏洲扮演的裴行俭,向大将苏定方拜师的桥段,而根据《新唐书》记载,苏定方确实向裴行俭传授过兵法,那么苏定方到底有多厉害呢? 少年将才 众所周知,隋朝自杨坚立国到他儿子杨广亡国,前后不过区区38年。从隋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关门大吉,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隋朝

  • 重识薛家(十五)唐高宗李治为何派薛仁贵出兵西域,而非裴行俭?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李治,薛家,西域,唐朝,薛仁贵,裴行俭,唐高宗,女皇武则天

    对于唐朝和吐蕃战争中的大非川之败,造成的历史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不仅仅是唐朝在吐谷浑、西域等地损失了大片领土,更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使得唐朝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也因此而结束了唐朝第二个多外扩张的高峰时期。对于这场战事失败的原因,历史学者们有着各种说法。除了在统帅薛仁贵、副将郭待封身上找

  • 风起霓裳:武则天变好人?历史上她流放裴行俭,却和琉璃关系铁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武则天,裴行俭,风起霓裳,李治,武承嗣

    《风起霓裳》开播,由施诗饰演的武媚娘,一改往日妖妇形象,变成了温文尔雅、足智多谋的好闺蜜。武媚娘多次救琉璃于危难中,不过随着剧情发展,武媚娘八成是要黑化,因为根据历史发展,武媚娘将来要和裴行俭“大打一架”,还把他发配到遥远的边疆。但是,真实的武则天和“琉璃”的原型库狄夫人关系却非常好,这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