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黄巢有多残暴?斩杀皇帝,勒死九名皇子,大臣被投尸黄河

历史上的黄巢有多残暴?斩杀皇帝,勒死九名皇子,大臣被投尸黄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武品文史 访问量:1787 更新时间:2024/4/10 6:30:50

黄巢好歹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可他的凶残程度着实让人瞠目结舌。为了斩草除根,他不仅斩杀皇帝,连皇帝的九个儿子都没有放过,全部勒死。这也就罢了,那些被杀死的大臣也被投入黄河

种种迹象表面,黄巢是一个性格残暴,且报复性极强的人。

不过对于他的残暴,历史上对此却没有过多的批评。相反,大部分人觉得黄巢若没有狠辣的手段,也无法推翻腐朽不堪的唐朝。

不过话说回来,黄巢出身富贵之家,从小也饱读诗书,为什么他会如此残暴呢?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后天行为,除了有先天性格的因素存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黄巢之所以如此残暴,并不是他真的喜欢杀戮,而是因为他心中有“恨”。

黄巢恨什么?

第一是所谓的科举制度,不过是官员牟利的手段罢了。

众所周知,黄巢出身富贵,家族世代经营盐业。生活的无忧无虑赋予了黄巢随心所欲的性格。不过他从小就很聪明,5岁时就可以和祖父对诗。唐朝的科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家人看到黄巢如此有才华心中充满了希望。

家族世代经商,可商人在古代的身份非常低,再加上家中做的是贩私盐的买卖,所以若家中有人走入仕途,那必然是光宗耀祖。黄巢也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年纪轻轻就学有所成,更是考中举人,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不过科举制度虽然成熟,可唐末时期朝廷腐败,科举场已经成为了收受贿赂的重灾区。黄巢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可他偏偏不信,非要依靠真才实学光明正大地考中进士。

科举本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若这条通道受阻,不仅会断了读书人的希望和念想,还阻断了朝廷的人才输入,但凡有一点脑子的皇帝都会严格把控科举。

我们看后世的帝王,无不把科举放在执政项目的首位。若皇室之内出现喜事,还会加开恩科,让更多的人才可以施展才华。

可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是个玩物丧志的傀儡皇帝,大权被宦官掌控。而宦官因为身体的残缺,再加上长期受到歧视,心理扭曲变态,又怎么会顾及国家的安危?

黄巢进京赶考三次未果,为此写下《不第后赋菊》。而这首诗也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真真是把他心中的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除了科举之路的不顺,朝廷的冷漠也让他心寒。

众所周知,唐朝灭亡的导火索乃公元874年发生的全国性水旱灾旱。当时又以产粮大省山东最为严重。史书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吃人情况。

然而皇帝只顾自己玩乐,官员也只顾自谋私利,根本没有人处理灾情。因此就出现了史书中所说的“百姓流殍,无处控诉”的情况。黄巢虽然家庭富裕,可说带到也是一名普通的百姓。当他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心中怎能不恨?

57岁的黄巢一怒之下拍案而起,在王仙芝兵败之后揭竿而起,带领受苦的百姓向朝廷讨一个说法。

其实以上的两个“恨”都不是让黄巢变得残暴的根本原因。最让他痛恨的还是毒害了中国600多年的门阀氏族。而这也是为何黄巢获得胜利后出现“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的情况的原因。

所谓“门阀”指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宋朝之前,门阀主要控制了仕途官场,如此一来朝中的官员相互关联,联合起来对抗皇权,以此达到左右皇权的目的。

我们看宋代之前的皇帝,如果谁不听门阀地说,必然死得非常惨。即便是圣明之君李世民,也不得不拍陇西贵族的马屁。不然他也会和隋炀帝一个下场。

而之前的隋炀帝在登基时就深知门阀对国家的危害,为了打断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也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和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才发明了科举制度。

然而科举虽好,却只是门阀士族控制官场仕途的另一种方法而已。可以说在宋代之前,寒门学子很少能够真的享受科举带来的实惠。此外门阀士族最为看重门第,所谓“士农工商”也是他们用来打压其他阶级的手段。

黄巢身为商人,没少被门阀欺负,比如前面所说的三次科举不中就是他一生的痛处。如今全国出现灾情,门阀们却联合起来牟利,让底层百姓自生自灭,谁能不恨?

科举制度的不公平,朝廷面对灾情的不问不顾,以及门阀氏族的各种恶行,是黄巢三大“恨”,因此黄巢才会对皇帝以及门阀们非常残暴。

按照史书的记载,黄巢攻入长安之后进行屠城,而屠杀的对象全都是门阀氏族的大臣们,甚至这些大臣的尸体都投入黄河之中。

对于百姓则秋毫未动。

到了宋朝时期,门阀士族几乎被杀绝,科举制度以及皇帝集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说这都是黄巢的功劳。别的不说,就拿宋朝的64个来自寒门的宰相来说,他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黄巢。

参考资料:《旧唐书》

标签: 黄巢皇帝宦官士族门阀科举

更多文章

  • 谛听兽降世为黄巢,因貌丑被革武状元反大唐,剑杀八百万劫数难逃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黄巢,武状元,朱温,李存孝,王彦章,阎王

    在演义评书中,多有一些神话色彩。《说岳》的开始讲述的是玉帝命赤须龙转世为金兀术,搅乱宋室江山,西天如来佛祖也派下了金翅大鹏托胎为岳飞,延续大宋的天下;《说唐》之中有名气之人大多都是天上各路星宿降世,像李元霸是金翅大鹏转世,宇文成都是雷声普化天尊临凡,裴元庆是哪吒临凡等等。相比于隋唐和说岳,残唐故事知

  • 菊花残满地伤——黄巢

    历史解密编辑:闪闪明标签:黄巢,长安,李白,皇帝,岑参,菊花,食盐,唐朝,王昌龄,千古名句

    公元850年,晚唐。在首都长安的一家旅馆里,一个年轻人失眠了。他刚刚得知,自己又落榜了,这已经是第四次落榜。身上的钱也已经花完,想想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他感到人生很丧。这两年来的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战、寒窗苦读都白搭了,但是这年轻人心中不服。于是他从床上跳下,拿起旁边的优秀诗文,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

  • 黄巢兵败身亡,数十名姬妾被俘,唐僖宗是如何处理她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黄巢,唐僖宗,唐懿宗,王仙芝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初听此诗,一股油然而生的大气磅礴与骨子里的顽强不去跃然纸上,这首古诗出自唐朝末年农民军领袖黄巢之手。千年以来黄巢被视为多少英雄豪杰的心中偶像,当年宋江在浔阳楼唱反诗,一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道尽了对黄巢的崇敬与膜拜。不过黄巢

  • 投降了还是没有好下场,黄巢军的二号人物尚让的结局为何如此黯淡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黄巢,尚让,朱温,节度使,李克用

    中和四年五月,中牟北面的王满渡口附近,数万黄巢军正沿此地的浅水区渡河东进。数万大军围困了陈州将近一年,却始终没有啃下河南道里的这块硬骨头,最终还不得不仓惶撤军离开,这样的结果,让黄巢很上火。此番暂撤,他日必会再回此地,届时非将陈州屠个鸡犬不留!黄巢恨恨地想着。天边的雷电一道紧似一道,如同无数的虬龙在

  • 黄巢虽残暴,但做了件好事:为我国消灭了毒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黄巢,农民起义,唐朝,起义军,统治者,门阀

    自陈胜、吴广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便正式拉开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农民起义的篇章。而在诸多领导农民起义的队伍当中,黄巢的功绩有很值得赞扬的地方。不少历史学家认为黄巢在唐朝中后期之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此人行事极为残暴,为达目的强迫诸多百姓加入起义的队伍当中,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

  • 黄巢虽残暴,可他却为宋朝,拔掉了毒害唐朝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黄巢,王仙芝,唐朝,唐僖宗,节度使,皇帝,宋朝,食盐,军事制度

    盛唐时期的中国如同历史潮流中的弄潮儿,鼎盛至极却也是最后衰败的最令人惋惜的年代,但也正是在这个朝代,却有着一些敢于反抗的人,他们创造历史,历史也创造了这些人。黄巢一开始如同无数个起义之人一样,想平天下不平之事,想创造一个乌托邦王朝,虽然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但其结果却从侧面帮助国家拔掉了六百年的毒瘤。

  • 黄巢虽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社会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黄巢,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士族,唐朝,起义军

    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契机就是喝醉酒之后浔阳楼写下了反诗,有一句话“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的这首诗也算是《水浒传》中流传比较广的一首诗。唐朝末年,黄巢曾经凭借一首诗而流传千古。许多人认为黄巢是有凌云壮志的人,尤其是那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气势十足。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黄巢性格很残暴,而黄

  • “五代十国”之黄巢起义,看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欢迎点评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黄巢起义,黄巢,唐王朝,李克用,五代十国,朱温

    简介在前面讲到,唐朝后期,政治腐化,国内民怨沸腾。前后爆发了“裘甫起义”、“庞勋起义”两次动乱,虽然两场动乱都被唐王朝镇压,但是农民起义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却震撼了世人,鼓舞着后人为反抗压迫而斗争。“黄巢起义”成了压倒唐王朝最后的一根稻草。“黄巢起义”爆发一般人造法基本都是被逼的,比如这个裘甫,还有之

  • “盐贩子”黄巢:皇帝官府比强盗狠,唐僖宗时代的政治有多糜烂?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黄巢,皇帝,高骈,唐朝,食盐,唐僖宗,王仙芝,节度使,盐贩子

    唐宣宗(李忱)应该是唐朝最后一位有成绩的英武帝王,他死之后则由其儿子唐懿宗(李漼)继位,可是唐懿宗佞佛无度,特别是在他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花费重金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和四川等地相继发生叛乱。公元873年秋,唐懿宗病入膏肓。当时,掌握禁卫军的两个宦官头目刘行深和韩文约为了获

  • 黄巢兵败被杀,数十名姬妾被俘虏,唐僖宗处决她们的方式让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唐僖宗,黄巢,黄巢起义,节度使,王仙芝

    那时的黄巢,还是一个年轻气盛的热血青年。但科考的失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朽,却将他伤得体无完肤。最后一次科考不第后,心灰意冷的黄巢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收笔的那一刻,他痛下决心:此生不会再参加科考。之后,黄巢果断离开长安城,回到了老家曹州冤句,子承父业,成为了黄氏盐帮的新任首领。数年后,唐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