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留在世间最后的话是:
“想我自起兵以来,转战千里,战无不胜。没想到,却落得今天这种下场。都是天意呀!”
黄巢是谁?听海云频道为你娓娓道来。
黄巢(公元849~884),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祖上世代贩卖私盐,家境殷实。
“此子仪表非俗,异于常人。万里不足挑一,乃王侯之相也。”
这是黄巢四岁时江湖术士对他的谶语。黄巢的父亲倾家财求名师,专心培养,以求光宗耀祖。
黄巢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先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信心丧失殆尽的他,便开始了一年的离家游学之路。在与曹氏完婚以后,再生“求仕”的想法。踌躇满志的他本以为志在必得,可事与愿违,得到的却是:
“此人狂妄,不可令其所愿。”
“乱棍打出,永不录用。”
这彻底浇灭了黄巢“入仕”的打算,文武双全的他竟然被朝廷嫌弃丑,愤怒的他凭着一腔怒火写下了那首流传后世的“反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大气磅礴,意境雄伟,把黄巢心中对于封建门阀制度的痛恨,以及反抗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多次落第后,题反诗痛骂朝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黄巢的个性极其刚烈,骨子里透着暴戾。这里所说的门阀制度,就是门阀世家把持朝政官位,当官不看才学,只看门第,因此普通人难以做官。像黄巢这样的盐商之后,入仕做官绝无可能,但老天似乎真的给了他一次机会。
公元874年,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府救助无力,百姓无家可归,再加上吏治黑暗、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等种种压迫……忍无可忍的王仙芝聚集了数千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
黄巢随后也加入了其中,
“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起义军立刻遭到了朝廷的疯狂绞杀,王仙芝被逼自尽……
“打仗,永远打的都是钱,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
家资殷实的黄巢,散尽家财,广招贤士。在金钱的刺激下,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不仅没有受挫,反而越战越勇,与唐军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陕西等十余省份进行了数年之久的流动作战,席卷大半国土,终于
“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的黄巢军队攻入了长安。
“冲天大将军”黄巢是穿着黄金甲进入长安城的。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大军成功问鼎长安,建立了大齐国,改元金统。但这绝对不是黄巢辉煌人生的起点,很快,他就在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攻击下大败。次年四月,黄巢主动撤出长安。唐中和三年(883)二月,黄巢大军十五万与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首的唐朝各藩镇大军在一个叫梁田坡的地方展开决战。结果,黄巢又是大败,被唐军斩首数万,伏尸三十里。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七日,黄巢被徐州节度使时溥团团包围在了泰山脚下的襄王村。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黄巢最终自尽而死。
晚唐五代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描绘了这一场面: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
《旧唐书黄巢传》:
“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这些都是说黄巢的残忍,总之是黄巢起义军摧毁了繁华的长安城,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元凶.......
“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旧唐书》这里讲得很清楚,黄巢在长安城的时候,长安各宫城民房都是好的,等到唐朝“官军”进来,长安才被焚毁了。所以,说黄巢……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几乎是历代开国皇帝成事的规律,而黄巢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办事,他太着急了,再加上流寇主义的做事方式,注定最后的失败。黄巢虽一生残暴,但他具有极强的反抗精神,为报科举之仇无意中拔除了门阀制度这颗“毒瘤”,对于历史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后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