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鄙视链:话剧高于电影高于卫视电视剧高于小成本网剧。其实这样的鄙视链存在于各个圈子,就连书法圈也不例外。
如果按照书法家的成就和名气来排列,那每个人心中的排列顺序我想都不一样,但是如果按照书法载体来分的话,争议我想就会少许多。
按照书法载体来排序,那一定是:纸本真迹高于摹写纸本高于碑刻。
纸本真迹无疑是最能真实地展现书法家笔下作品原有的风韵的,纸本的他人摹写卷要次之,碑刻就相差更远。
因为在尺牍或纸张上写字和在碑上刻字毕竟是相距甚远的两件事,碑刻所托之人也不一定有很高的书法技艺,在篆刻在石碑上的过程中,其中神韵便又折损三分。
因为在古代纸张异常珍贵且难以保存,所以唐代以前的书法传世真迹甚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作为楷书五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便只剩下一部作品:楷书《古文四十六行》,又名《敦煌遗书》。
我们的书法家好像每一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带有遗憾: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不见天日,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第一部碑刻《温泉铭》原石刻也不知所踪……
《敦煌遗书》和其他被封存在敦煌几百年的众多作品,它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纸本真迹难以保存,它们在敦煌的石窟当中熬过了几百年的日月更替,也躲过了几百年的战火纷飞,敦煌的黄沙将它们保护得很好。
不幸的是,千年以后重见阳光的那一日,也是决定了他们要与祖国分离命运的那一日。
一百多年前,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打开了,许多唐代的佛经真迹和文书典籍被发掘出来,其中就包括这一帖欧阳询的真迹《敦煌遗书》。
众多的宝物吸引来了不少的“探险家”,比如法国人伯希和。他将藏经洞中的文书以“车”为单位“买走”,带回了法国。
属于欧阳询的遗憾不仅如此,他的《九成宫醴泉铭》损坏多处,作为碑刻的《皇甫君碑》在明代断成了两截。
《敦煌遗书》是欧体楷书“于平正中间险绝”的风格,笔法结构十分老练,是欧阳询的楷书成熟之作。这一帖最适合大家学习的范本书帖却要远赴法国才能一睹其风采。
《敦煌遗书》作为欧阳询真迹,放在哪儿都是珍宝,我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法国人才愿意将这一卷楷书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