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给李建成和李世民下了个套,李建成钻了,李世民为啥没钻

李渊给李建成和李世民下了个套,李建成钻了,李世民为啥没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755 更新时间:2024/2/11 8:11:57

武德七年,李渊不知道哪根筋抽住了,忽然想把首都迁到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邓城(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派宇文士及先去勘察地形。朝中大佬裴寂等人都赞成,萧瑀虽然不赞成,但是不敢明显反对。奇怪的是李建成李元吉都赞成,只有李世民坚决反对。此事起因是突厥侵扰。虽然说李唐开国之初用和亲和纳贡暂时安顿住了突厥,但是突厥人胃口越来越大,李唐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根本满足不了突厥贪得无厌的无理要求,既然你给不了我要的,我就自己拿。所以突厥屡屡侵扰李唐边境,而李唐内部正好赶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夺权最为激烈的时候,杨文干事件刚刚摆平,李渊惊魂未定回到了长安,突厥人又来了。

于是有人跟李渊建议,突厥人无非想要钱么,咱们的钱大多在长安国库里存着,所以他们总要袭击长安。不如这样,咱们把长安城一把火烧了,坚壁清野,把都城迁移到中原甚至江南,突厥人鞭长莫及,肯定不会往江南打。想打也得费老大功夫,毕竟远么。就这么一个馊主意,竟然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只有李世民反对说,胡人侵扰历朝历代都有,不能他们一吓咱们就怕了。当年霍去病只是大汉一将,却能把匈奴人打的哭爹喊娘。您给我几万人马,保证几年之内把他们灭了。用狗链子拴住颉利可汗的脖子给您拉到皇宫前。李建成立马反对,你丫吹牛逼不打税啊。当年樊哙也这样跟吕后吹牛逼,却被人骂的狗血淋头。突厥如此强盛,一下打进长安你负的了责吗。李世民说我不是樊哙。再说了如果突厥人能够打进长安,你们撤先,我誓与长安共存亡。李渊一听这话,就把迁都的念头打消了。

此事其实是李渊给李建成和李世民下了一个套。李渊避暑仁智宫的时候,留太子李建成监国,不想李建成的亲信杨文干造反了。而杨文干事件据说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意在把李建成牵涉到谋反案中一网打尽,幸亏李建成应对及时,亲自去向李渊解释杨文干造反与自己无干。折腾了一场李渊心生一计,趁着突厥入侵的机会假作迁都。迁都这事谁都知道不靠谱,隋炀帝怎么死的,李渊怎么当了皇帝的,长安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关陇勋贵集团在此盘根错节经营上百年,怎么能迁。李渊这么一说,也就是看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

李建成此时表现出超高的政治智慧,立马跟李渊站在一边,老爸你去哪儿我跟着去哪儿,再不能发生我不在你身边杨文干造反那样的事了,多悬哪。他这个下意识的选择却也显示出他的不敢担当。不能你怕被人怀疑就误了国家大事,要知道以后你可是大唐掌舵的人。李世民此时做得很对,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很危险。李世民说你们走吧,我断后。李渊打死不能走,李渊一走,李世民占据长安,马上团结关陇勋贵和突厥谈判,关陇勋贵集团就会扶植李世民当皇帝,到时候李渊李建成哭的地方都没有。可是李世民表现的大气凛然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却能赢得好多朝中重臣的好感。有事有担当才是好领导,遇事赶紧溜谁不会。此事其实李建成是丢分的。

但是李渊的嫔妃在李建成授意下跟李渊吹枕头风,秦王并非想保家卫国,而是想篡班夺权。你要是离开长安,可就回不来了,隋炀帝怎么死的你记得吧。他不是吹牛逼很厉害么。现在突厥人来了,你派他把突厥人弄走。李渊一听也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李世民你不是厉害么,考验你的时候到了。李世民二话没说披挂上阵,对突厥人又打又拉,正面派尉迟恭带领玄甲军和颉利可汗单挑显示大唐军事肌肉,暗中派人和突利可汗达成秘密协议。结果颉利可汗和李世民谈崩了,要打,突利可汗却不上。颉利可汗怂了,怕自己被李唐军队和突利可汗包了饺子,只好给自己找台阶下,跟李世民说,我来也没想干啥。就是想确认一下咱们以前签订的盟约还算不算数。说完就撤了。

不能不说李世民真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老人家说自古能军无出秦王之右者,确非虚言。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李世民都能从容应对。平薛举,平宋金刚,平王世充,平刘黑闼,平窦建德,平突厥,玄武门之变,每次都是只身涉险,每次都是以少胜多。如果单纯归结于运气好,显然不能服众。突厥人撤走后,李渊派裴寂再次前去谈判,在和亲纳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互市一项,大唐向突厥大量购买马匹耕牛,用于增强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突厥向大唐购买粮食布帛等必要的生活用品,双方的斗争再次进入沉寂期。

标签: 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突厥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还有后人吗?李白真的是李建成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李建成,李白,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福

    以正史来说,李建成是有后的。彼时,李建成的亲子,除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夭,其余六子,包括次子安陆王李承道,三子河东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训,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钜鹿王李承义,虽皆在武德九年(626年)那场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诛杀。但是,之后李世民为了在后世不落个杀兄弑弟的恶名,就在贞观十三年(639

  • 李建成占据先天大义,为何还会输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建成,李世民,李渊,东宫,玄武门之变,秦王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处死隋炀帝杨广,大隋已经名存实亡。不久之后,被李渊扶持起来的隋恭帝杨侑被迫禅让帝位于李渊,李渊就此登基称帝,建立大唐,并立李建成为太子。然而李建成虽为太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因为当时他的弟弟李世民军功太高,以至于李渊对李世民封无可封,最后,只能封了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准许

  •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会不会改变唐朝历史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李建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靖,李渊,魏征

    提起大唐盛世,就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提起李世民,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历史不能重新来过,但是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中国会不会有大唐盛世呢?中国封建王朝会有怎样的发展呢下面且听郝哥分析一下。一、势均力敌的阵营李世民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光靠他自己肯定不行,孤木

  • 一手好牌,李建成怎么就给打废了?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李建成,李世民,李渊,李元吉,秦王,王世充

    文/ 子玉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终有一战,变数只在于双方的斗争方式是选文还是选武而已。大业十三年(617)年底,在西进长安的途中李渊曾想调走李世民的谋臣杜如晦,房玄龄在第一时间给李世民讲明了其中的道理:“您要是想做一个藩王,要不要杜如晦都无所谓,但如果您想经营四方,那杜如晦可是王佐之才,没人能代

  • 李建成家宴上,李世民喝酒中毒,李渊知道后却并没有责怪李建成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建成,李世民,李渊,李元吉

    武德九年六月庚申,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得力干将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及十个侄子,从而在夺嫡之战中取得胜利,并在两个月之后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之后开启了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不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始终是李世民身上的一个污点。实际上,李世民也不愿

  • 李渊既然认定了李建成,为何还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小李维修标签: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高祖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李渊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立李建成为太子,这在礼法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偏偏又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手握重兵并且始终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也有意去争夺那个位置。既然李渊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李建成,也一直在扶持和培养李建成,那他又为何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司马光在通鉴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然高祖

  • 李建成为什么会最终输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渊,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刘黑闼

    不论是史书中还是演义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总是不成器,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但因为李世民首开皇帝影响史书的先河,所以史书记载常常令人怀疑。从魏征这样一个直臣能给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后还有手下冯立和薛万彻主动为其报仇就可以看出,李建成不是一个庸人。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后,带领大军打赢了开局第一仗西河之

  • 李世民与李建成两人实力相当,不过李建成还是差了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皇帝,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元帅

    历史上的人物,有悲剧人物就有喜剧人物,一切都是对应的,就像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一样,关键就看我们选择的参照标准是什么,参照标准不同,一切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历史上一直以来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就是关于李建成与李世民两人的。有人觉得要是李建成当上皇帝,可能干得比李世民更好,事实上真的如此么?今天我们就结合史料来

  • 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 他会做的比李世民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智谈科技标签:李渊,元帅,军衔,隋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唐太宗,开国皇帝,玄武门之变

    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像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是不多见的。李建成是什么东西?随便拉出个人来,就能比李世民还强吗?要说李建成是屁事不懂的傻瓜白痴,那是胡说。李建成随着父亲李渊起兵,也打过仗,也治理过地方,也立过一些功劳。如果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继位的话,他是可能做一个好皇

  • 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与统一中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建成,李渊,李世民,刘黑闼,玄武门之变,魏征

    李建成,历史上著名事件玄武门之变的最大牺牲者,他原本是隋朝皇帝麾下李氏一族的贵公子,未来将要继承李家在隋朝的政治地位,只是没想到隋朝到第二代就呈现出乱世之象。因此李家成为乱世之中角逐天下的一支大势力,经过一番生死拼搏,李家从臣子变成新的皇族,而李建成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理所当然地成为李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