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原是李建成谋士,后来投奔李世民,为何没人说他是叛徒

魏征原是李建成谋士,后来投奔李世民,为何没人说他是叛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文史旅途 访问量:3973 更新时间:2024/2/11 7:01:26

公元621年,李建成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诛杀。后来,李世民赦免了魏征,并让其担任詹事主簿一职。

也就是说,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士,他还多次为其出谋划策。魏征知道李世民强过李建成,所以常常劝他先下手为强,还让他要多多立功,好在李渊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可是就在李建成被诛杀后,魏征就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并且开始为他出谋划策,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甚至将魏征,比喻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对李世民是极其忠心的,但是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最讲究“忠孝节义”,特别是有本事的大臣,一般只会忠于一个主子。不管他因为什么,从而投奔了另一人,都算是对前主子的“不忠”。

那么魏征本来就是李建成的谋士,就算李建成死了,魏征也不该投奔其死对头才对。为何他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却没人说他是叛徒呢?

或许有人会说,魏征也是身不由己,可是看看后来明朝的方孝孺。他作为建文帝的谋士,朱棣进城以后,要他为自己拟一道诏书,方孝孺都坚持不从,结果被诛灭十族。方孝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魏征做不到呢?

或许又有人会说,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做是家庭内部矛盾,魏征也不好说什么。同样也可以看看方孝孺,当时朱棣就告诉他,靖难之役是自己的家事,他管不着。可方孝孺却说,皇家的事就是天下事,就得天下人来管。

所以说,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魏征都算是背叛了李建成。既然是背叛,为何史书却从未批判过他呢?

第一、魏征知恩图报

最开始魏征效力于武阳郡丞元宝藏,后来元宝藏响应瓦岗李密,李密见魏征十分有才,就热情款待了他。魏征见元宝藏响应李密,而李密也看重自己的才学,于是便向他献上了十条计策。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就只好跟随他,一同归顺了李唐。李唐在这时收留了他们,魏征自然要知恩图报,于是就毛遂自荐,劝李勣归降了李唐。然而窦建德又将魏征等人俘虏,并且让魏征当自己的谋士。

此时的李唐并未放弃魏征等人,李世民仍是想尽办法救回他们。谁知等魏征回到李唐,李建成率先请了魏征,还对他礼遇甚厚。魏征念及李唐对他有恩,加上李建成又是太子,于是就决定辅佐他。

第二、魏征识时务

魏征是个有才干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希望自己能够遇到明主,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当他遇到李密的时候,以为这就是明主,可当自己向其献上十条计策时,李密并未采用,魏征就发现他不是。

后来他辅佐李建成,多次向李建成提议,只有夺了李世民的权,才能彻底防住他。一开始李建成很听魏征的话,因此深受李渊重视。可后来他太过轻敌,有些计策没有采纳,结果导致被李世民诛杀。所以当李世民质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征就回答:“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从这时候起,魏征已经明白,李建成也不是自己的明主,于是他最后决定追随李世民。事实证明,李世民才是他真正的明主。他不仅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也让他名留青史了。

第三、魏征是个直臣

为什么魏征投奔了李世民,却没有被后世批判为“叛徒”呢?正是因为他投奔李世民后,做了一个直臣该做的所有事。

魏征“犯言直谏”是出了名的,就是说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敢直言进谏,毫不避讳。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至少是个“忠臣”,而听得进去的人,至少是个“明君”。

魏征敢提出好的建议,时刻鞭策李世民,而李世民能够听进去,并运用到实践中,让唐朝发扬光大,这就让天下人都记住了他们的好。魏征在后世的心目中,自然就是“忠义”的代表,而并非“叛徒”了。

其实并非所有倒戈的人,都会被看作是叛徒,这要看他投奔的是什么人。如果之前效忠的并非明主,那么只能说他是“弃暗投明”。魏征虽说不上是“弃暗投明”,但他最终确实选对了明主,这才让他得以名留青史。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争斗得那么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朱成龙康知识标签:李渊,皇帝,隋朝,唐朝,李建成,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在玄武门工作中,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在靖王李世民精心伏兵太极宫时,李建成早已得到了密报,可为何他还敢依旧大摇大摆进入玄武门?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古代前史中最出名的皇帝之一,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假设给前史上的400多位皇帝排个位,李世民位列前五没有任何人有定见。我们

  • 如果李建成登基当皇帝的话, 他会杀掉李世民吗!

    历史解密编辑:泽平谈科技标签:军衔,唐朝,隋朝,唐太宗,李建成,女皇武则天

    根本等不到“登基当皇帝”。在玄武门之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不死不休了。其实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就给李世民的酒里下了毒,要害死李世民。但是不知道是李世民体质特异,还是酒里的毒剂不够,又或者是李世民“吐血数升”吐出了部分毒素,事后又及时回家服药解毒,总之李世民没有死。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李渊,亲自跑到

  • 霍邑之战:李世民、李建成联手,唐军旗开得胜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世民,李建成,唐军,霍邑,李渊,李元吉

    626年,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关系恶化到极点,双方剑拔弩张,宫廷政变一触即发。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亲率十余位“凌烟阁功臣”在玄武门外伏击。李建成、李元吉过于自信,没有防备,被李世民突袭。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射死;李元吉,逃跑时被尉迟恭射杀,此为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退位让贤,李世

  • 李建成为何会败给李世民?李渊的这一顾虑,成就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渊,皇帝,唐朝,元帅,军衔,李世民,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在隋唐演义当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个经典角色,他就是李世民。可以说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赌了一把。而李世民赌的这一把不单单是自己,还包括但不限于大唐帝国的江山,以及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帝王顺序延续。有人总是说李世民赌的这一把赌对了,所以他是李世民,但是我们不妨想象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到底败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渊,长孙无忌,隋炀帝

    玄武门之变 如果像总结年度关键词那样,总结一下唐朝的关键词,那么“玄武门”应该能进入十强。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突变;武则天在这里,从一代女皇变回了老李家的优秀儿媳;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并在这里把它给实现了。在这些风光的背后,自然也有很多人当了背景墙,李建成就是其中

  • 唐朝大将墓碑被发现,揭开玄武门内幕,学者:李建成不死才怪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李渊,李密,军衔,元帅,隋朝,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唐朝大将,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杀死,然后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从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后世还是非常不解,李世民虽然拥有不少亲信,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也有不少党羽,甚至可以说京城是他们的地盘,那么李世民是如何成功发动政变的呢?到了20世纪初年,法国探险家伯希

  • 李建成的后人:从皇位继承者,沦为刀下鬼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李建成,皇位,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武则天,李渊

    唐朝武德九年,西元 618 年,改变唐朝皇位世系走向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了。伴随着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谋害的同时,李建成一系的的儿子,也都悉数遭到了李世民的追杀。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子李建成有六个儿子。长子是李承宗,在很早的时候就丧生了。其余的五个儿子,则在玄武门之变后,都被李世民处决。而李建成的这五个

  • 真实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子,魏征跟随李建成,已经说明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落日路十七号标签:李建成,魏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隋炀帝

    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要说唐朝李世民的话,也是很多后人心目中的偶像,对于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太多的人也都把责任推到了李建成的身上。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魏征是什么样的人,魏征大家也都知道,是那种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物,他能跟着李建成,就说明了一切。李建成是那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他的

  • 李建成麾下的王牌大将,李世民都十分忌惮,却被一神婆给忽悠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罗艺,李渊,军衔,唐朝,元帅,李建成,李世民,窦建德,刘黑闼,唐太宗,女皇武则天

    隋朝后期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唐高祖李渊反应最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此时大唐还没有统一华夏土地,外有突厥时常来犯,内有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拥兵自重。就有这么一个人,关乎整个华夏局势的平衡,成为李渊和窦建德都想收服的对象。当他加入李唐阵营后,李唐用了最快的速度统一了九州,此人也成为了太子

  • 李建成雄才伟略,大唐龙兴之时李建成战功超过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李建成,李世民,李渊,秦王,杨勇,玄武门之变

    《唐书纪事》系列贴文第1期/王福星原创/严禁转载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李建成作为主力,李世民作为副手,兄弟二人联手打了大唐龙兴第一战,攻下了河西郡。李渊兵发长安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各领一路人马,打进了长安城。这个时候的李建成,战功还是略胜李世民一筹。李渊打进长安之后,效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渊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