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的思乡情

李白的思乡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海西弗朗斯雅 访问量:2360 更新时间:2024/1/21 4:19:26

李白一生放浪形骸,“飘然不群”:

他与山对望,“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他与水对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他与月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样的一个可以与自然交融与山水明月交心的半仙,怎么会想念家乡呢?

他侠客盈心豪气万丈,仗剑天涯云游四方,仙气飘飘行踪难觅,到哪里都是呼朋唤友宾客盈门。这样的一个大侠,怎么会有故乡情呢?

疑惑看似合理,实则不然。李白不仅思乡,还思得寰宇皆知。

李白从小生长在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出川后再未回还。要说童年的记忆,对他来说那肯定就是青莲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他少能诗书,好击剑,轻财乐施而有侠义之风。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骨骼清奇,一表人才,十里八乡远近闻名,将来必成大器必堪重任。

驷马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就事业有一番作为,那必须得到官方认可。开元八年,李白第一次辞别家乡来到成都,他要谒见当时的益州刺史苏颋。他呈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大猎赋》与《春感》自荐给刺史大人。苏颋看后,赞其“英才天丽,下笔不休”,预言李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而“乡人” 马相如,正是李白心心念念想要成就并超越的偶像。

逐迹驷马桥,谒见苏刺史,极大地鼓舞了年方20岁的李白,也促使他最终决心迈出夔门,不再蛰居蜀地。

开元十三年,李白辞别家乡,仗剑云游四方。在青衣江漂流的小船上,他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流露出思乡之情。你看,还没出发呢就开始留恋家乡的明月了,“思君不见”,离家了以后见不到你了,我要去重庆去远游了。刚出门就有点恋恋不舍了----就算李白再豪气,此时他也毕竟还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年轻,第一次离家远游,告别栖息20多年的故乡,未来虽可期却还未可知,与故土挥别时的惺惺相惜跃然纸上。

离开渝州,李白与朋友吴指南结伴游襄汉,洞庭,接着东去金陵,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散金三十万。这青莲居士,听起来仙风道骨古朴典雅,可游玩起来真是挥金如土挥霍无度啊,其有钱任性估计让今天的富二代也自愧不如。要不是有“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信念与底气,他哪敢这么大手大脚。

在扬州,李白小病一场。秋风送爽,天气薄凉。客居驿馆的李白望着九月十五的月亮,回想旧年离开家乡泛舟青衣江的峨眉山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简直手到擒来,他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简简单单叙述一样的白话,只用三个动词“疑,举头,低头” 就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除了太白,再无二人。对比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的诗句里面虽没有具体描写怎么思乡念故的字词,但却又让人感觉到每个字都在思在想,每个韵律都在诉说对故乡的不尽思念。

在扬州,李白还结识了田园诗人孟浩然,这要算是他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在孟浩然的撮合下,李白在安陆迎娶了前朝名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这时他28岁,离家三年的游历让一个热血少年少了些青涩多了些成熟。娶妻生子,相濡以沫也算是水到渠成。

此后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潜心诗文,安于天伦。虽磨剑数载但不见出鞘,只等厚积薄发。

开元二十五年,离别家乡已经十余载,李白北上畅游东都洛阳。其时玄宗刚修复明堂,李白见明堂庄严肃穆,巍峨宏大,遂吟诵一首《明堂赋》,献于明皇。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与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并顺道阐述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原本想着殚精竭虑,依靠自己的非凡铺陈能获得玄宗青睐从此走上仕途,哪想上书之后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声。

郁闷沉寂,李白再次想起了故乡,一首《春夜洛城闻笛》应运而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今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洛阳,春夜落寞,窗外突然飘来笛子的声音,吹奏的还是《折杨柳》这首表达送别的曲子,让人闻笛生情。这是李白阔别家乡十年后再一次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对故乡的拳拳之心。此时李白虽儿女双全家和美满,但仕途不明壮志未酬。转眼已阔别家乡十几年,一切可都安好?

从那之后,或许因为得获赏识飞黄腾达,或许因为岁月渐长朋友日多,李白再未表现出明显的故乡情。纵使后来客居山东 “兰陵美酒郁金香” 烂醉情切之时,也只是说“不知何处是他乡”,分明已经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标签: 李白孟浩然王维明堂赋故乡明月

更多文章

  • 顶级四川人李白和苏轼,实际贡献其实不算大,评价是否有点高了?

    历史解密编辑:妙趣世界标签:李白,苏轼,王安石,唐玄宗,杨玉环,高力士,四川人,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题记:五一期间,借着假期再加上请的几天假,我们夫妻俩带着两个娃来到了重庆四川一带,陆续观赏了山城重庆的火辣神奇和川蜀之地的文化美好。期间,我们就去了一趟四川酱油的“李白纪念馆”,该馆位于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昌明河左边是李白纪念馆的主体景区,清莲池东边有醉仙楼,西边从下到上分别是古风堂(历史文物陈列)

  • 最美诗词 |《山中问答》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李白,杜甫,诗作,唐朝,诗人,陶渊明,山中问答,最美诗词,千古名句

    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词句注释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 追杀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李白,高适,杜甫,安禄山,唐玄宗,谢安

    文/何以解忧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图01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率兵15万,以日行六十里的速度,杀奔长安。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一夜之间成了流亡政权代言人,匆忙逃向四川。由于走得极为匆忙,李隆基只带走了妃嫔、皇亲以及若干朝廷重臣。一大帮中下层官员被无

  • 结婚6年零绯闻,独宠外国“洋媳妇”李白,只因一物降一物?

    历史解密编辑:橘子大娱社标签:李白,何炅,汪峰,结婚,唐朝,诗人,撒贝宁,章子怡,洋媳妇

    2016年3月28日,微博上忽然有一个话题写了爆,直接登顶热搜第一。人们定睛一看,竟然是有人拍到撒贝宁和一位外国女性领证结婚了。那位女性的身份很快就被大家调查清楚,金发碧眼,来自加拿大,本科还是悉尼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如此优秀的女孩,竟然还是倒追的撒贝宁,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慕强。巧妙相遇李白的原名肯定

  • 《行路难·其二》李白 |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李白,贾谊,韩信,唐朝,诗人,燕昭王,唐玄宗,孟尝君,行路难·其二

    行路难三首·其二唐·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诗词文本从《李太白全集》译文大道虽宽广

  • 《望天门山》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李白,苏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天门山,草堂集序,千古名句,渡荆门送别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今天我来分享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大家其实非常熟悉,就是《望天门山》,我们还是先来一起感受一下。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诗啊,咱们大家都非常喜欢,我甚至感觉只要是李白写

  • 李白一首《长干行》颇为感人,流传下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两个成句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李白,爱情,竹马,青梅,闺怨,诗人,唐朝,长干行

    人,谁也无法脱离现实社会而生活在真空中。同样,爱情也不可能没有红尘的纷扰。每一个爱情童话,都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开始,而接下来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中,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变化和结果。任何一对夫妻都不是形影不离的,因为种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分别总是不可缺少的。也正有了分离,相爱的人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会更加珍

  • 酒诗赏析:李白《将进酒》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李白,诗歌,杜甫,酒诗,唐朝,诗人,将进酒,千古名句,金陵酒肆留别,山中与幽人对酌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中国诗歌与酒诗/李白其人/主要酒诗作品/《将进酒》赏析中国诗歌与酒诗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305 篇中有40 多篇与酒文化相关,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

  • 李白的一首精彩绝伦的送别诗,值得一品,最后一句超越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李白,诗作,诗人,唐朝,王昌龄,送友人,送别诗,千古名句

    古人在面对亲朋好友的告别时,有才华的诗人都会赠诗一首,让友人铭记在心。毕竟古时候的交通不便,分别之后,写封信也是“鸿雁传书”,一年半载能收到就很不错了,见面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份别离写到诗里面就更加令人动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渭城曲》到如今依然是离别的必读诗歌;王昌龄《送

  • 李白为何流放夜郎?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李白,夜郎,江陵,浔阳,巫山,玄宗,唐朝,诗人

    众所周知,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在唐朝的交通条件下,如果没有作为主航道之一的长江,李白可能去不了那么多地方。如果只靠着骑马步行,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有了长江,李白可以扬帆行舟,忽而江东,忽而西川,来去如风。 李白一生和长江缘分很深,但真正让李白刻骨铭心的,是在他的晚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