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放浪形骸,“飘然不群”:
他与山对望,“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他与水对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他与月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样的一个可以与自然交融与山水明月交心的半仙,怎么会想念家乡呢?
他侠客盈心豪气万丈,仗剑天涯云游四方,仙气飘飘行踪难觅,到哪里都是呼朋唤友宾客盈门。这样的一个大侠,怎么会有故乡情呢?
疑惑看似合理,实则不然。李白不仅思乡,还思得寰宇皆知。
李白从小生长在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出川后再未回还。要说童年的记忆,对他来说那肯定就是青莲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他少能诗书,好击剑,轻财乐施而有侠义之风。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骨骼清奇,一表人才,十里八乡远近闻名,将来必成大器必堪重任。
驷马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就事业有一番作为,那必须得到官方认可。开元八年,李白第一次辞别家乡来到成都,他要谒见当时的益州刺史苏颋。他呈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大猎赋》与《春感》自荐给刺史大人。苏颋看后,赞其“英才天丽,下笔不休”,预言李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而“乡人” 司马相如,正是李白心心念念想要成就并超越的偶像。
逐迹驷马桥,谒见苏刺史,极大地鼓舞了年方20岁的李白,也促使他最终决心迈出夔门,不再蛰居蜀地。
开元十三年,李白辞别家乡,仗剑云游四方。在青衣江漂流的小船上,他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流露出思乡之情。你看,还没出发呢就开始留恋家乡的明月了,“思君不见”,离家了以后见不到你了,我要去重庆去远游了。刚出门就有点恋恋不舍了----就算李白再豪气,此时他也毕竟还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年轻,第一次离家远游,告别栖息20多年的故乡,未来虽可期却还未可知,与故土挥别时的惺惺相惜跃然纸上。
离开渝州,李白与朋友吴指南结伴游襄汉,洞庭,接着东去金陵,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散金三十万。这青莲居士,听起来仙风道骨古朴典雅,可游玩起来真是挥金如土挥霍无度啊,其有钱任性估计让今天的富二代也自愧不如。要不是有“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信念与底气,他哪敢这么大手大脚。
在扬州,李白小病一场。秋风送爽,天气薄凉。客居驿馆的李白望着九月十五的月亮,回想旧年离开家乡泛舟青衣江的峨眉山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简直手到擒来,他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简简单单叙述一样的白话,只用三个动词“疑,举头,低头” 就把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除了太白,再无二人。对比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的诗句里面虽没有具体描写怎么思乡念故的字词,但却又让人感觉到每个字都在思在想,每个韵律都在诉说对故乡的不尽思念。
在扬州,李白还结识了田园诗人孟浩然,这要算是他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在孟浩然的撮合下,李白在安陆迎娶了前朝名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这时他28岁,离家三年的游历让一个热血少年少了些青涩多了些成熟。娶妻生子,相濡以沫也算是水到渠成。
此后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潜心诗文,安于天伦。虽磨剑数载但不见出鞘,只等厚积薄发。
开元二十五年,离别家乡已经十余载,李白北上畅游东都洛阳。其时玄宗刚修复明堂,李白见明堂庄严肃穆,巍峨宏大,遂吟诵一首《明堂赋》,献于明皇。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与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并顺道阐述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原本想着殚精竭虑,依靠自己的非凡铺陈能获得玄宗青睐从此走上仕途,哪想上书之后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声。
郁闷沉寂,李白再次想起了故乡,一首《春夜洛城闻笛》应运而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今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洛阳,春夜落寞,窗外突然飘来笛子的声音,吹奏的还是《折杨柳》这首表达送别的曲子,让人闻笛生情。这是李白阔别家乡十年后再一次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对故乡的拳拳之心。此时李白虽儿女双全家和美满,但仕途不明壮志未酬。转眼已阔别家乡十几年,一切可都安好?
从那之后,或许因为得获赏识飞黄腾达,或许因为岁月渐长朋友日多,李白再未表现出明显的故乡情。纵使后来客居山东 “兰陵美酒郁金香” 烂醉情切之时,也只是说“不知何处是他乡”,分明已经把他乡当作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