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到了华山腿发软,王履登华山写成游记,浅谈古人爬华山!

韩愈到了华山腿发软,王履登华山写成游记,浅谈古人爬华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楼讲故事 访问量:941 更新时间:2023/12/26 2:26:50

当媒体询问登山探险家乔治.约翰特.里.马洛里为何执拗地攀登圣母峰,他如此回答:面对山岳的高耸巨大,有人崇拜敬畏,有人兴致勃勃、期待探索未知。亚洲位于欧亚大陆东侧,板块聚合之处形成无数高山。而中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由于化受我国阴阳五行的论述影响,习惯将境内高耸奇峭的山凑数为五。

像是日本有越前五岳,分别为:文殊山、吉野ヶ岳、日野山、越知山、白山。台湾也有"五岳三尖一奇"之说,五岳分别是玉山、雪山、秀姑峦山、南湖大山和北大武山。不过最出名的,当属我国的"五岳"!来自华山的挑战帖中国是道教思想思想的发源地,因此最早使用"五岳"一词。五岳分别为泰山、华山、嵩山、恒山及衡山。它们的地貌景色各有千秋,故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一说。除此之外,每座山也有专属的神话传说,如泰山与帝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传统相信统治者是受命于天,因此当朝廷安定、百姓富足之际,帝王就会前往泰山祭祀,上天禀告自己的德政之功。五岳中让人又爱又恨者,当属座落于陕西一带、形势奇峭的华山。

虽然俗语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但五岳中的泰山并非高耸入云,而是恰好位处低洼平原之间,因此人们能居高临下,况且连身在宫中、不常奔波的帝王都有办法上山祭拜,可见路途艰辛却称不上危险。嵩山、恒山及横山三处,即便登峰之路仍见悬崖峭壁的景象,但依旧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访,建造许多寺观和书院。华山由于山体主要是花岗岩组成,庞大坚硬的巨石堆叠出特殊的地理景观,像是莲花峰、云台峰,这些山峰奇壮绝美,却也让登顶难如登天。

除此之外,华山最著名的攀爬难关,便是长空栈道。这条栈道搭建在光裸无草的山崖石壁上,由十来片木板钉搭而成,旅人必须踩着那些木板,小心翼翼地贴着石壁走过。明人杨嗣昌笔下形容:"石腹甚皤,可髙二丈,都无绳牵引,唯有疏登浅凹,奋勇而上,被下以身面壁,凭足揣投,跬步之差,当隮决涧。"华山凶险,这也是为何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天下高手的比武舞台被设在华山之上,因为"华山论剑"的基本条件,就是得攀上华山、克服自然带来的困境,这才有独霸武林的资格。

历来挑战者中,有人成功,最终甘拜下风者亦有人在。其中最知名的失败例子,就是尊儒拜佛、有胆和自己顶头上司唐宪宗互呛的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愈个性耿直,学术上推动古文复兴运动;政治上则看不惯当时皇帝笃信佛教,不惜耗费巨资"供养师父",执意反对迷信行为。当时正逢三十年一次的"迎佛骨"盛事,唐宪宗命令大批僧人及寺观投入协助,花费数千上万的金钱及时间,韩愈上奏《论佛骨表》,以激烈言词批判:"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忠言逆耳,看见奏章差点气死的唐宪宗一度想杀了韩愈。在旁人劝阻之下,韩愈幸运地留下性命。

这般择善固执、不畏生死进谏的硬汉,却在华山的险峻前双脚发软。根据唐代文献《国史补》记载,韩愈一日前往华山游赏,或许是登高时专注脚下,并未留意到山径两旁的高耸。过了半晌,当他停驻脚步、环伺四周景色之际,这才涌起恐惧害怕之情。举目皆是千仞高崖,向下俯视则是万丈深谷,这时的他头晕目眩,卡在路途中进退两难,结果竟是"发狂号哭,投书与家人别"。韩愈在山路中崩溃爆哭,甚至写好遗书托人交给家属的情状,要不被注意也难,随即这消息就传到了当地县令耳中。

县令立即派人前往协助,搜救任务最后以成功收场,可喜可贺。不过这桩糗事,也意外成为中国古代登山史上的经典轶闻。明代医生的华山图文志若知华山攀登之不易,就能了解明代王履成就的不凡。他不仅爬上华山,甚至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这段旅程,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生活于元明之间,并未投身官场,而是向金元四大医学家的朱丹溪学习,以行医为业。明代洪武年间,盛年的他为自己设下了一桩挑战,前往许多人的梦想之巅——华山。后世对他登上华山的年龄和时间并不清楚,只知他在攀登完之后,创作了一套《华山图册》,记录自己攀登华山的所见所闻。画作为明代洪武十六年所作(1383),加上序跋共有66幅,目前29幅图页藏于北京故宫,其余则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王履在册页前的《华山图序》中,提供了他对这趟旅程的感想怀念,以及一些细琐往事。王履表示自己在50余岁忆起华山之行,感叹自己年迈且体力衰弱,不再有机会远游。他不曾忘怀华山的景色体验,最初壮游回来、分送伴手礼之际,就有人频频问他在旅程的所见所闻,他和乡里慷慨分享。最终这段游历成为难忘往事,他以图为记。根据学者研究,王履在20岁左右学画,各式画题中尤爱山水画。明初艺坛流行以两宋绘画作为典范创作,学习构图也临写笔法,擅用侧笔快速向下刷过纸面,营造出墨色淋漓的山石棱线。王履创作的这套山水册依稀可见当时的时代风格,但在构图和细节描绘上是别出心裁。他在序文中所言,"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他透过双眼记录华山的壮观奇景,将自然造化融入笔墨艺术。与今日可见的实景比对,画家敏锐地抓住了一些地景特色,忠实表达在画幅之上。首开《山外》中,可见群山之间正有一名戴着宽帽沿的旅人,正骑马向未知的路途前进,有两名背负行李的随从正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象征旅途的开始。人言"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山始自玉泉院,沿着山泉向上走,抵达青柯坪之后,后头的路就宛若天梯,近乎垂直的险道让人胆战心惊,许多旅人到此却步。经过一连串的陡路,方能看见山峰之美。

《华山图册》中的景点描绘玉泉院、日月岩、玉女峰及水帘洞等地。其中一景"仙人掌",传说有巨灵剖开山峰,因此在此处华山壁上留有五指掌迹。王履在图画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山壁上色彩的变化,山峰仿若一个五指靠拢的手掌,耸立在云雾之间。除了描绘沿途所见的奇观,爬山过程的有趣体验也被记录在图册中。《摘木实如柚者》便是记录画家王履和随行随从在途中坐下,摘取山中野生果实的经验。根据王履写下的文字游记,可知当时爬到一半,童仆在路上看见了像是柚子一般的果实,乍看之下以为是橘子,因此涉险去摘。孰不知拿到手一吃,苦而涩口,根本不能食用,只好丢弃。

而在这幅图画中,两侧山石高耸,画家和一名随从坐在崖边休憩,而另一名则趴在山崖旁看着深谷。在山林的另一侧,还有第三名童仆正摘着果实,看似要好好享用。山水优美,再加上人物表现生动,因而让《华山图册》深受后世喜爱。人人平等的登峰时代如今千年的岁月过去,青山依旧,不同的是登山设备及设施,随着科技发展逐渐完备。如今要爬上华山,已不是难事。感谢伟大的缆车发明,华山北峰索道在1996年完成,游客可从山脚搭乘,直达雄壮的北峰景区。

旧时那些令人胆战心惊的路途,不再成为游客的阻碍。这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登峰时代,要上山纵览壮丽美景,不再需要走上十余个小时。只需搭上缆车,便能随即通往拍照打卡的华山秘境。然而没有攀登的辛苦,是否仍能体会古代寻秘客终生牵挂的喜悦?

标签: 韩愈华山王履泰山恒山嵩山

更多文章

  • 韩愈,一代文宗的勇毅与坚守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韩愈,裴度,节度使,杜甫,论淮西事宜状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韩愈心情复杂,因为他很“闲”。任中书舍人不到半年,便改官太子右庶子,从起草诏书转为服务太子,由繁忙变为闲适。他饮酒赋诗,无关政事,曰“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扰扰驰名者,谁能一日闲?我来无伴侣,把酒对南山”。送孩子去城南读书,“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对于贬损李

  • 能吃人掀船!和刺史争雄!被韩愈喝退的岭南巨鳄到底是个啥?

    历史解密编辑:流浪自然标签:韩愈,诗人,唐朝,宋朝,祭鳄鱼文,岭南巨鳄

    唐元和14年,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表》触怒天威,被贬到岭南潮州任刺史。当时的潮州天高皇帝远,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又已经这么僵,换做常人,可能就彻底躺平了。但韩刺史没有就此沉沦,反而脚踏实地的做了不少实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为民实事就是驱退当地为虐的鳄鱼,在千古雄文《祭鳄鱼文》里,韩刺史历数当地鳄鱼之过,

  •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韩愈,裴度,宰相,苏轼,宋朝,柳宗元,唐宪宗,艺术家,唐宋八大家

    引言:说起唐宋诗词,人们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辛弃疾。而说起唐宋散文,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里说到的“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哪里?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

  • 韩愈被贬后写下这首诗, 读来慷慨激昂, 凄凉悲壮, 颔联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苏苏娱乐记标签:

    韩愈,字退之,中唐著名文学家,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过韩愈的仕途不算平坦,他19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6年才考中。唐朝制度,科举及第之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才能做官。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只好写信向宰相求助,写了三封信,一封比一封诚恳,但每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韩愈,唐宋八,宰相,裴度,唐宪宗,节度使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从唐、宋写散文的人里选出他认为最好的八位,组成“唐宋八大家”,把他们的文章整合在一起,编成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抄》,给当时写作古文的人作为学习、模仿的榜样。 正是从他编写的这本书起,“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开始出现。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是韩愈,后来

  • DSE中文范文丨韩愈《师说》全文大解析!考前冲刺必看!

    历史解密编辑:活石DSE叶老师标签:韩愈,师说,孔子,师道,译文,唐朝,宋朝,诗人,唐宋八大家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十二篇范文之一的韩愈《师说》全文语译、重点注释、主旨、段落大意、文章特色及修辞手法等范文分析,一文看清文章温习重点!Part 1-全文语译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译文古代的读书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

  • 韩愈奉命写碑文被砸,武将:我们打胜仗,凭什么夸宰相领导有方?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韩愈,宰相,唐宪宗,平淮西碑,裴度,节度使

    《平淮西碑》,又名《韩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写。《平淮西碑》有一点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它“一碑二文”,天下少有。而且两位作者都是当时名家。碑文的第一个作者就是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第二个作者虽然现在不算出名,但在当时也是一时名士,乃是时任翰林大学士的段文昌。为何一个碑文会由两位名家撰写呢?这就

  • 韩愈被贬花20万俸禄建学校,柳宗元被贬解救奴隶,被贬文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韩愈,杜甫,李白,宋朝,柳宗元,唐宪宗,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引言:我们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很多古诗词都要求背诵,为此很多人提起都觉得苦不堪言。老师在讲解古诗的时候经常会说:“这首诗是哪位大诗人在被贬谪的时候所写的……”有些同学发现,似乎教材里的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文人因为各种原因丢了官,被赶到各种偏僻地方时写的。有一个玩笑说,教材里的古诗,一半是诗人

  • 孟州:韩愈文化“活”了!城市品牌“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孟州市广播电视中心标签:韩愈,孟州,诗词,孟州市

    今年以来,孟州市以韩愈文化“六进”活动为抓手,大力打造和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韩愈文化品牌,不断加大韩愈文化的影响力,扩大韩愈品牌的知名度,把“韩愈故里·圆梦之州”打造成孟州文化软实力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孟州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赵和镇苏庄村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祖茔地,今年以来,该村依托

  • 韩愈曾写下一篇天下雄文,为何历代帝王都对其敬而远之?

    历史解密编辑:穗穗看娱标签:韩愈,帝王,皇帝,天下,诗人,唐朝,士大夫,散文家,儒家思想

    唐代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的韩愈,在其一生中有部分作品得到了历代的认可,可有一小部分作品却被历史所埋没,这倒不是韩愈的作品在文学上的水平不高,相反是因为其政治观点有着强烈的时代局限性,这其中便包括了一篇雄文。这篇天下雄文早年与韩愈的其他文章一样,都被冷落了,特别是在历代帝王的眼里,这篇诗文似乎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