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春望》,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才是五律之冠?

杜甫《春望》,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才是五律之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3020 更新时间:2024/1/19 10:36:37

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样以“望”为诗眼,借景抒情,不过表达的却是个人的“干谒”之志,这首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的《春望》沉郁顿挫,诗风雅正。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他本人的“压卷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是借写风景表达个人诉求,却也写得自然雄浑,撼人心魄。

清初学者毛先舒则认为它“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意思就是说,它不只是孟诗的“压卷之作”,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唐代五律的压卷之作。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意译:

秋八月,洞庭湖水上涨,湖面平阔。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空,水天混成了一色。湖上雾气蒸腾,波涛翻滚,水势之盛大,足以撼动岳阳城。

想穿过湖面,只欠一艘过河船。假如端坐在家中,又觉得辜负了这个圣明的时代。坐在湖边垂钓的人,只能羡慕湖水中的鱼儿,自己却一无所获。

孟浩然的这一首诗是表面是写景,实则是“干谒”,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定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已经44岁了,他还是没有放弃出仕的理想。

于是他在西游长安的时候,写下了这一首诗,把它送给丞相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后者的赏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下文。

这一首五律其实并不十分工整。比如,律诗严格要求,在诗的颈联里要做到“对仗”,但是孟浩然在颈联中以“舟楫”对“圣明”,显然不通。

而且孟浩然这首诗的立意偏弱,清代的王夫之就评价它,貌似高明,格调却卑下。不过尽管如此,此诗的头两联的确写得十分有气势。

首联写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因为湖水上涨,变得异常宽广。这时候水势很大,但并不是远道而来的洪水,所以水是清澈的。因为水清才能倒映出天,又因为水面平,才能显出水面的宽阔。

湖面清澈又宽广,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不但映出了天空,还把天空中的颜色和江水都混成了一片。站在洞庭湖岸边,向湖上“望”过去,就有一种不知在天上还是湖上的感觉。

颔联写湖水的“险”。湖面宽、平,只能显示出水量的多,不能表现出水势的大。于是孟浩然开始描写洞庭湖的波滔,这个波滔也不是洪滔,它是在因暑气而蒸腾起来的雾气之下。

它的翻滚,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汹涌,可是却给人一种随时要涌入,并淹没岳阳城的感觉。这是因为湖水的蓄水量太大,湖堤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溃堤。

前面都写得非常好,不过在颈联的后半句里,突然就从写景转到了个人价值的取向上面,转得有一点突兀。

尽管有人认为孟诗后面的“垂钓者”意象,用到了姜太公钓周文王的典故,算是“含而不露”。但是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含而不露”,早就被上一句中的“端居耻圣明”给毁了。

二、《春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望”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五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我就不画蛇添足做意译了。这一首诗除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之外,一般认为它在声韵合律上做得也非常好,对仗也比较工整。

关键是杜甫这首诗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统一的,不会像孟浩然的那一首那般,有转折生硬的感觉。

同样都是写“望”,杜甫的诗并不只是替自己个人而“望”。他望国破家亡,望花、鸟的物象,以及这些东西里透露出来的悲伤,同时他也望烽火之下,大唐百姓的生计。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杜甫的“望”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远望,远望山河破碎。《齐国策》中说:“国既破亡,吾不能存”。然而最惨的就是国已亡,吾一息尚存。怀想过去的长安,如今已变得草木森森,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第二层是“近望”,往近处他望到了从前文人雅士最爱的花鸟。此时此刻见到它们,他也没办法高兴起来。而花与鸟,本身仿佛也在为国破家亡而伤悲。

第三层是“心望”,在这里,杜甫由眼前的景色,展开了联想。他想到的遍地烽火之下,那些思念亲人的人们,也和他一样,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困难。

最后,他才回到了自身,哀叹自己为此事愁白了头,头发稀疏得插不上发簪。

再来看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的“望”,其实就是隔着洞庭湖的湖水,望“张丞相”而已。在他的诗中,表面上看,头两联是在“望”洞庭,但是望洞庭显然不是他的目的。

这一点在诗的标题里就已经透露出来了,所以不管他将洞庭湖秋天的景象写得多么壮观,他的“望”其实都只望到了一个层面上而已。

也就是说,从主题之“望”上来看,孟浩然的诗明显还是欠了一点层次感。而且,他最大的败笔是在颈联后半句的转折上。

不过从写景的角度上来说,孟浩然这首诗的头两联还是写得非常美的,所以他的这一首诗只能算是“半首”好诗。

结语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新编唐诗三百首》,里面介绍到的孟浩然的诗歌,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因为颔联中的“气蒸云梦泽”写得实在是太美了,那时候感觉“云梦泽”有一种神奇的美感。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片大泽后来彻底消失了。

还有后面的波澜壮阔的“波撼岳阳城”,立马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仿佛岳阳城马上要被洞庭湖浩荡的波滔冲垮了。

只不过就整体诗而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然气势雄浑,但论五律的优劣,显然和杜甫的《春望》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不过呢,孟浩然的诗,从来都不是靠立意美好而出彩。他的风景诗写得好,想象力丰富,语言也很优美。至少在描写秋天洞庭湖水势盛大的诗句中,的确没见到过超越他的。

更多文章

  • 《千家诗》201《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孟浩然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僧,僧人,王维,唐朝,孟浩然,千家诗,艺术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译文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

  • 孟浩然:盛唐落魄诗人有很多,他却因为一首诗断送锦绣前程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孟浩然,李白,诗人,盛唐,张九龄,玄宗,唐朝,艺术家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繁华昌盛的一个朝代。其中,盛唐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而稳定、文化空前发达,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一如现代人,那时没有了三餐之忧的人民开始关注社会的阶级流动性问题。虽然当时的老百姓很少有失业的现象,但是有识之士决不情愿在田间一辈子下地干活。这

  • 除夜有怀·孟浩然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相思,守岁,芙蓉,迁往,诗人,唐朝,孟浩然,除夜有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 孟浩然与长安诸才子文斗,仅只用了两句诗,就让众人主动弃笔认输

    历史解密编辑:小王社会观标签:杜甫,李白,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张九龄,千古名句

    孟浩然与长安诸才子文斗,仅只用了两句诗,就让众人主动弃笔认输盛唐出美人,更出才华横溢的诗人。诗坛墨斗李白出自唐朝,人称诗圣的杜甫也出自唐朝。而孟浩然也是出自唐朝,他的诗曾被杜甫称赞为“句句尽堪传”。足以见得,孟浩然水平之高,才识之深。孟浩然擅长创作田园诗歌,他笔下的田园诗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宛如这诗

  • 孟浩然的诗自然质朴,但他为何被其文字拖累一生?诗词要学长处

    历史解密编辑:冰冰小奶牛标签:孟浩然,王维,诗词,诗人,刘禹锡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此诗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首句写人事迭代,第二句则写古今时间,相照应而时空沧桑立体感十足。第二联也类似,江山句写前代,我辈则是现在,亦是前后照应营造一种跨度极大的时空感,由此生产历

  •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究竟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孟浩然,徐达,王昌龄,朱元璋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扬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均为“疽发背而亡”,比方说因见到王昌龄太开心而忘记医嘱,误食海鲜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辞世的孟浩然;还有传说中被朱元璋赐了一桌烧鹅宴,被迫犯了口忌,继而重病身亡的徐达……这就使得很多人好奇不已:这“疽”到底是什么病呢?“疽”所谓“疽”,在

  • 读孟浩然的诗句,岁月总是那么静好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孟浩然,风月,宿建德江,烟波,清明即事

    孟浩然是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诗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饰,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岁月总是那么静好。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

  • 抱怨是毒药!孟浩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甩锅给皇帝,彻底葬送了仕途

    历史解密编辑:诸神的护佑标签:皇帝,玄宗,王维,怀才,唐朝,诗人,孟浩然,张九龄,唐才子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意境优美的《春晓》,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才华满腹,却终生都是一介布衣。他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展示才华、有望平步青云,却因为慌不择言,居然发起了牢骚,把自己的怀才不遇甩锅给皇帝,彻底葬送了改变命运的黄金机会。据《唐才子传》记载:维待诏金銮,一

  • 历史风华正茂:探究唐宋诗词名家孟浩然的人生和诗歌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诗歌,李白,杜甫,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唐宋诗词,千古名句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著称。他与王之涣、李商隐、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孟浩然生于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出身世家,曾经担任过官职,但他的志向并不在官场,后来辞官归隐,过着田园诗人的生活。他的诗作主题多以田园山水

  • 瀛奎律髓68·卷23闲适类,孟浩然闲适诗中的不甘与苦涩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孟浩然,瀛奎律髓,王维,张九龄,过故人庄,方回

    前言方回在这一卷里,前面几首都是王维的作品。王维晚年时半官半隐,拿着丰厚的朝廷俸禄,实现了财务自由,是真正的闲适。王维“晚家南山陲”(乾元元年,758年)的那年,孟浩然已经作古18年了。孟浩然中年出山求仕,但是一无所得。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二人都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方回选录了三首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