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究竟是什么病?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究竟是什么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2417 更新时间:2023/12/9 14:30:56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扬雄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均为“疽发背而亡”,比方说因见到王昌龄太开心而忘记医嘱,误食海鲜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辞世的浩然

还有传说中被朱元璋赐了一桌烧鹅宴,被迫犯了口忌,继而重病身亡的徐达……这就使得很多人好奇不已:这“疽”到底是什么病呢?

“疽”

所谓“疽”,在中医上指一种出现于局部皮肤上的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疽多生于肌肉筋骨间。

另外在宋朝的《卫济宝书》中,则提到了“有头疽”的存在。有头疽又称搭手,刚刚患上时顶如栗米根脚坚硬,又痛又痒,令人难以忍受。

等病情恶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头疽的根盘就会逐渐变大,脓头增多色且红灼热。而一旦它们破裂,形状就像是蜂巢一样。患者则会出现神志不清,气息急促等症状。

“疽发背”

“疽发背”则被人们称为“背疽”,泛指生于背部的有头疽。在古代的时候,这种病一旦得上,很难得到根治,患者必须格外重视饮食。

再兼以严格的药疗,这样才能够尽可能控制住病情。孟浩然以及徐达等人会“疽发背而亡”,一来是因为他们犯了口忌,二来则是因为背疽对古人而言确实是不治之症。

背疽相当于什么

就背疽的一些病理性征来看,它可以理解为背上生疮。在西医学领域它有一个非常精准的专用名——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

在治疗这个病的时候,医生一定会叮嘱病人尽量注意个人卫生,不要让创面出现感染发炎的问题。因为创面感染之后,会给后续治疗造成一定麻烦。

但即便是有病人不幸感染发炎,也能够通过抗生素抑制病毒以及细菌的活性,继而再利用其他药物辅以治疗,背疽就能够逐渐康复。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大夫对病毒以及细菌完全没有概念,跟没有针对性极强的抗生素的存在,这才导致很多名人“疽发背”之后,只能面临过早辞世的结局。

补充

除了不了解病毒以及细菌、缺乏抗生素以外,古代人没有办法保证卫生干净,也是背疽加重致死的原因之一。

诚然,古人确实会定期打扫卫生,在饮食方面也会稍加注意,但因为各样各样的原因,古代还是存在不少卫生隐患,这大大增加了那些背疽患者病情加重的概率。

另外一些“疽发背而亡”的名人

这里我们再来补充一些因背疽而亡的名人,根据《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中的记载:

中国古代除了孟浩然以及徐达以外,张守琏、李洧、朱穆、明镐、刘羲叟、张嵘、周克明等人均为疽发背而导致身亡。

这样看来背疽在古代似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治之症,它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毕竟有史记载的名人已经有很多中招,更别提那些平凡的百姓了。

标签: 孟浩然徐达王昌龄朱元璋

更多文章

  • 读孟浩然的诗句,岁月总是那么静好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孟浩然,风月,宿建德江,烟波,清明即事

    孟浩然是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诗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饰,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岁月总是那么静好。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

  • 抱怨是毒药!孟浩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甩锅给皇帝,彻底葬送了仕途

    历史解密编辑:诸神的护佑标签:皇帝,玄宗,王维,怀才,唐朝,诗人,孟浩然,张九龄,唐才子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意境优美的《春晓》,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才华满腹,却终生都是一介布衣。他有一次在皇帝面前展示才华、有望平步青云,却因为慌不择言,居然发起了牢骚,把自己的怀才不遇甩锅给皇帝,彻底葬送了改变命运的黄金机会。据《唐才子传》记载:维待诏金銮,一

  • 历史风华正茂:探究唐宋诗词名家孟浩然的人生和诗歌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诗歌,李白,杜甫,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唐宋诗词,千古名句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著称。他与王之涣、李商隐、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孟浩然生于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出身世家,曾经担任过官职,但他的志向并不在官场,后来辞官归隐,过着田园诗人的生活。他的诗作主题多以田园山水

  • 瀛奎律髓68·卷23闲适类,孟浩然闲适诗中的不甘与苦涩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孟浩然,瀛奎律髓,王维,张九龄,过故人庄,方回

    前言方回在这一卷里,前面几首都是王维的作品。王维晚年时半官半隐,拿着丰厚的朝廷俸禄,实现了财务自由,是真正的闲适。王维“晚家南山陲”(乾元元年,758年)的那年,孟浩然已经作古18年了。孟浩然中年出山求仕,但是一无所得。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二人都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方回选录了三首孟浩

  • 孟浩然拍马屁找工作的诗,竟然成千古绝唱!这就是他做隐士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隐士,李白,杜甫,唐朝,孟浩然,王昌龄,张九龄,唐玄宗,艺术家,千古名句

    孟浩然被认为是唐朝的著名的隐士,著名的田园诗派的宗师级的人物。想当年,孟浩然作为著名的隐士,在襄阳隐居,引得多少人为他心驰神往啊。谁也不服的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丝,他公然宣称自己“出柜”了,就爱孟浩然一个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

  • 他是李白的偶像,一手王炸却打成烂牌,一口气看完孟浩然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孟浩然,李白,张九龄,王维,唐玄宗,贺知章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贵的家庭,是孟子的33世孙,殷实的家境不但让他有着任性的资本,同时也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公元706年18岁的他刚参加襄阳县试便高中榜首一战出名,按照当前的剧情发展来看,孟浩然这不就是拿了男主剧本吗?按照男主视角接下来应该是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然后迎娶佳人啊!可现实毕

  • 李白:无孟浩然踏实,少王维忍耐,缺颜真卿血性,为何成盛唐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能静居主人标签:李白,王维,孟浩然,颜真卿,杜甫,高适

    撰文|赵立波题记:李白的悲剧在于,没有孟浩然求职的踏实与抗挫,缺乏王维的迂回与耐力;没有颜真卿的视死如归的血性,然而大唐诗人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只因为他的才华无人可及。公元701年2月8日,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由此成了盛唐气象最光彩的代言人 。时至于今,李白不再单属于大唐,而是属于我们中华

  •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孟浩然,菊花,诗词,诗人,桑麻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作者:蘅苒半卷诗书一窗月(HY-chuyu1)原创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

  • 《春晓》作者是杜甫还是孟浩然?教辅书这都弄不明白,真害人不浅

    历史解密编辑:小当家的教育标签:杜甫,孟浩然,春晓,曹文轩,李白

    当学生长大一点,开始接触学习的时候,家长就操碎了心,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网友说教育越来越内卷,甚至从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会给孩子渗透知识。给孩子放故事、古诗等,好让他们能有个印象,如果是从胎教就开始做起的话,那就更卷了,家长们也真是操碎了心。这也是为了学生以后着想,家长的做法也可以理解。况且启蒙教

  • 孟浩然的摆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唐玄宗,杜甫

    盛唐时期知名诗人“孟浩然”这个IP亦算响亮。说起庾开府、鲍参军,可能很多人并未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是孟浩然,从现代知名度上来说,应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顶流人物了。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选择摆烂半生,最终落得布衣终身、死亦荒唐的结果。躺平的前半生孟公40岁之前几乎都在老家襄阳,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