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七年(728年)的一天,长安翰林院内时不时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发出笑声的不是别人,正是唐代两位著名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这一年,王维还不到三十岁,但早已考中进士,虽然经历了一些官场起伏,但总体来说称得上是官运亨通,如今在翰林院任职。而孟浩然已经四十岁出头,他年轻时在鹿门山隐居,几年前才开始漫游各地,结交天下好友,拜访官场名流,希望得到推荐。无奈文曲星不照顾,孟浩然错过了一次次推荐的机会,科举考试也落榜了,所以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功名。在长安,孟浩然凭借自己的诗文,很快就在文坛声名鹊起,并与王维成了忘年交。所以,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这一天,孟浩然来拜访王维,王维因为要在翰林院值守,就私自把孟浩然带进了自己办公的内署。按规矩,孟浩然不能进入翰林院,但王维与他关系极好,便顾不得那么多了。其他官员和侍卫见到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孟浩然这次前来,带着一壶美酒。两人在内署你来我往,越谈越投机,谈到高兴之处,都忍不住拍着桌子放声大笑。忽然,院外传来一声高呼:“皇上驾到——”
原来,这天唐玄宗刚好路过翰林院,听到王维的笑声,感到好奇,于是朝这边走过来了。王维顾不得收拾桌上的东西,赶紧跑出门迎接唐玄宗。孟浩然在屋里急得团团转,他长年在山中隐居,哪里见过皇上,所以一下乱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门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唐玄宗马上就要进门来了,孟浩然在惊慌之下,忽然看到帘子后面有一张床,床下刚好有两尺高的空间。他顾不得多想,“吱溜”一声就钻进了床底下。唐玄宗一进门,就闻到了满屋子的酒香。再往桌上一看,摆着一个酒壶,两只酒杯。他笑着问王维:“爱卿,你刚才跟谁在这里饮酒啊?朕怎么没有看到人呢?”王维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该怎么说呢?如果说谎,自己就犯了欺君之罪,弄不好会掉脑袋;如果实话实说,自己就犯了私自带人入宫之罪,说不定还会连累孟浩然。但事已至此,王维也不敢隐瞒,只好跪下,老老实实回答:“请陛下恕罪!臣刚才请一位朋友来这里饮酒论诗,大声喧哗,惊动了陛下。臣这位朋友乃是一介布衣,不敢面见陛下,所以……所以躲起来了。”唐玄宗一听这话,更好奇了,于是温和地说:“这位布衣既然能跟爱卿坐在一起论诗,那么自然也不是普通人物。朕不怪罪,爱卿快请他出来,让朕见一见。”
王维听了这话,只好硬着头皮喊孟浩然出来面见唐玄宗。唐玄宗等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个人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跪在地上哆哆嗦嗦地磕头,浑身上下抖得像筛糠一样。这一下,唐玄宗对孟浩然的印象大打折扣,但他仍然耐心问:“你是什么人?”“草民孟浩然,叩见陛下。”“哦?你就是孟浩然?前一阵子长安城里流传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可是你写的?”“回陛下,正是草民。”唐玄宗点点头:“嗯,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快起来。最近写过什么新的诗没有?拿来让朕瞧瞧。”王维在旁边暗暗替孟浩然高兴:这可是一个天赐的好机会啊!他赶紧指指自己桌上的纸笔,朝孟浩然使了一个眼色。孟浩然心领神会,提笔将自己最近构思的一首《岁暮归南山》写了下来,然后恭恭敬敬地献给唐玄宗。唐玄宗满脸含笑地接过诗,但是刚扫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这首诗全文如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一向认为自己在选贤任能方面很有作为,所以他看到“北阙休上书”、“不才明主弃”等句子时,心中非常不痛快。接着,唐玄宗站起身来,一脸不高兴地问:“孟浩然,你写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明明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没有考取功名,为什么要怪到朕的头上来呢?朕什么时候遗弃过你啊?你这不是诬陷朕吗?真是岂有此理!依朕看,你也不用留在长安发牢骚了,既然想回南山,那就去吧。”说完,唐玄宗气乎乎地走了。
王维看着唐玄宗的背影,一头雾水:“陛下刚才不是挺高兴吗?怎么突然变脸了呢?”他弯下腰,捡起那张被丢在地上的纸,仔细一看,顿时觉得哭笑不得。“孟兄,你怎么能把这首诗拿给陛下看呢?陛下一直认为自己是慧眼识珠,你却在诗中发这种牢骚,他当然会生气了。”再看孟浩然,眉头紧皱,一脸懊悔:“唉,都怪我一时慌乱,没有考虑太多……”王维不忍心再责怪孟浩然,只好叹了一口气,安慰道:“算了,孟兄,你也不用太自责。隐居也有隐居的好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总有一天,你的才华会得到承认的。”
不久,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从此,他再也没有求取功名,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诗文上。后来,孟浩然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在文坛享誉千年。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