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唐代没有风扇空调的夏季夜晚乘凉,是什么感觉,孟浩然来告诉你

在唐代没有风扇空调的夏季夜晚乘凉,是什么感觉,孟浩然来告诉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此生读写伴 访问量:615 更新时间:2024/4/2 17:50:11

\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写景的古诗词曲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田园诗人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些日子天气持续高温,虽已立秋,仍如夏日,常清君这次特地解读点评孟浩然的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南亭:诗人居处涧南园的亭子。

山光:傍山的日光。

池月:池边的月色。

开轩:开窗。

闲敞:开阔宽敞。

竹露:竹叶上的露珠,露水。

清响:极微细的声响。

恨:遗憾。

中宵:中夜,夜半。中,一作“终”。

劳:苦于。

一、炎炎夏日南亭乘凉有美景

先来看前面两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的“忽”字,有些赏析文章解释为“忽然”,常清君觉得解释为“匆匆、很快”更为符合诗意,这两句意思是说夕阳的余晖匆匆向西落下,池塘边的一轮明月渐渐自东升空而上。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东升的景致。

诗歌起句就是相当工整的对偶句,“山光”对“池月”,“忽”对“渐”,“西”对“东”,“落”对“上”,如果将其再细化引申开来,其实就是山和水相对,日光和月色相对,匆匆和渐渐相对,西边和东方相对,下和上相对。

紧接着第三四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古代男子平时一般束发戴帽,这里则指的是诗人主动将头发散开了自然垂落披肩的情形。在常清君看来这一方面描写了作者因为天气炎热,又是在自家亭子里乘凉时的自在悠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不拘小节、性格豪爽、放浪不羁的性情。

这两句也对得相当工整,意思是说自己披散开头发来在傍晚乘凉,打开窗户睡在床上,感觉房间更加开阔宽敞,舒适有凉意。

再来看第五六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也对得相当工整,意思是说微风掠过荷花送来阵阵清香,露珠暗滴竹叶发出声声脆响。前句使用了动词“送”,后句则使用了动词“滴”,皆是画龙点睛之笔的诗眼,前句其实是在描述嗅觉,后句其实是在描述听觉,但两者之间又有修辞上的“通感”(又称“移觉”)之妙。

一方面因为已是夜晚时分,再加上古代又不像现代有灯光照明,虽然当晚也有月光,不过远处的景色还是看不太分明的,所以作者没有描述视觉方面的感受,而是描述了嗅觉和听觉两种感受,这恰恰更符合古代夏日夜晚的场景。

诗中前面这六句都是主要在写景,你看看,诗人当时在唐代的炎炎夏日里,虽然没有风扇、空凋之类的现代科技家电产品,但依然在自家亭子里怡然悠闲地乘凉赏景,好不自在。

二、夜半时分梦里再思友人

再看最后四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意思是本想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不禁怀念起我的一位老朋友来,到了夜半时分在梦里还苦苦把他想念。

这里的“鸣琴”其实就是“古琴”的意思,作者在此借用了三国时期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咏怀》诗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诗意。诗中提及的这位让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人”,也就是题目里所说的“辛大”,是孟浩然的一位同乡友人,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经常在夏日里来孟浩然这里的南亭一起纳凉畅聊,饮酒弹琴。

这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在先前的悠然乘凉赏景的惬意中,又生出丝丝感叹身边无知音、再次怀念故友的遗憾惆怅的情感。

在常清君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实都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毫无掩饰的流露。

常清君云:夏日好乘凉,夜半梦中思友人。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标签: 孟浩然王维诗人鸣琴知音

更多文章

  • 孟浩然怎么死的?因为贪吃好客?反正王昌龄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孟浩然,王昌龄,王维,唐玄宗,李白,张九龄

    孟浩然这个人在40岁以前毫无存在感,他当然在家里读书写诗,可能在家乡也小有名气,但是在唐朝这个繁华帝国并不知道这个人。在那个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时代,孟浩然已经到了入土的年纪,居然还没成名,他也着急。想要出人头地,当然要去京城。老孟到京城太学,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被王维看中,请到家里,准备推荐给唐玄宗

  • 两首孟浩然求官的诗,皆是生花妙笔,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研究屋标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作,孟浩然,诗人,进士,诗文

    常言道学而优则仕,华夏古代的饱学之士们,经过了十年寒窗后,大多想要博取一份功名。唐朝时,取士科考的科目众多,除了那些比较特殊、用来选取专门人才的科目之外,最主要的当属明经与进士两科。相较于需对儒家经典精熟的明经科,考察经史、策论等类基础功底、对诗文水准有一定要求的进士科则更为人所熟知,成为最广泛的取

  •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是奉旨当隐士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孟浩然,王维,李白,隐士,诗人,张九龄

    作者:赵心放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非常著名的山水诗人唐代以前大约只有谢灵运、谢朓、陶渊明等,到唐代才出现写了大量山水诗的孟浩然、王维、李白等。这些人中,孟浩然是第一个倾力而作山水诗的诗人,其影响力和成就都非常高。聊聊孟浩然的心路历程及创作经历非常有意思。(一)“终南捷径”路

  • 杜甫《春望》,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才是五律之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杜甫,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望,五律,张丞相,唐朝,艺术家

    孟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样以“望”为诗眼,借景抒情,不过表达的却是个人的“干谒”之志,这首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春望》沉郁顿挫,诗风雅正。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他本人的“压卷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是借写风景表达个人诉求,却也写得自然雄浑,撼人心魄。清初学者毛先舒则认为它“皆

  • 《千家诗》201《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孟浩然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僧,僧人,王维,唐朝,孟浩然,千家诗,艺术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译文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

  • 孟浩然:盛唐落魄诗人有很多,他却因为一首诗断送锦绣前程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孟浩然,李白,诗人,盛唐,张九龄,玄宗,唐朝,艺术家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繁华昌盛的一个朝代。其中,盛唐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而稳定、文化空前发达,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一如现代人,那时没有了三餐之忧的人民开始关注社会的阶级流动性问题。虽然当时的老百姓很少有失业的现象,但是有识之士决不情愿在田间一辈子下地干活。这

  • 除夜有怀·孟浩然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相思,守岁,芙蓉,迁往,诗人,唐朝,孟浩然,除夜有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 孟浩然与长安诸才子文斗,仅只用了两句诗,就让众人主动弃笔认输

    历史解密编辑:小王社会观标签:杜甫,李白,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张九龄,千古名句

    孟浩然与长安诸才子文斗,仅只用了两句诗,就让众人主动弃笔认输盛唐出美人,更出才华横溢的诗人。诗坛墨斗李白出自唐朝,人称诗圣的杜甫也出自唐朝。而孟浩然也是出自唐朝,他的诗曾被杜甫称赞为“句句尽堪传”。足以见得,孟浩然水平之高,才识之深。孟浩然擅长创作田园诗歌,他笔下的田园诗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宛如这诗

  • 孟浩然的诗自然质朴,但他为何被其文字拖累一生?诗词要学长处

    历史解密编辑:冰冰小奶牛标签:孟浩然,王维,诗词,诗人,刘禹锡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此诗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首句写人事迭代,第二句则写古今时间,相照应而时空沧桑立体感十足。第二联也类似,江山句写前代,我辈则是现在,亦是前后照应营造一种跨度极大的时空感,由此生产历

  •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究竟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孟浩然,徐达,王昌龄,朱元璋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扬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均为“疽发背而亡”,比方说因见到王昌龄太开心而忘记医嘱,误食海鲜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辞世的孟浩然;还有传说中被朱元璋赐了一桌烧鹅宴,被迫犯了口忌,继而重病身亡的徐达……这就使得很多人好奇不已:这“疽”到底是什么病呢?“疽”所谓“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