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加注意,你会发现,大唐诗人群星璀璨,但在仕途上比较顺风顺水的却是寥寥无几。诗圣杜甫少有才名,满腹经纶,志向远大,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可惜他生不逢时,当他踏入仕途,已是唐玄宗晚年昏聩之时,又赶上安史之乱,所以,空有满身才华和远大理想,却无法实现,只落得一个半生漂泊、生活艰难。五十四岁那年,杜甫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们经常用来形容美女的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落雁”,就是指王昭君。历代诸多大诗人,都写过吟咏王昭君的诗篇。杜甫组诗中的第三首就是吟咏王昭君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的大意是:顺水而下,穿过千山万壑,一路奔向荆门。这里有个小小村落,那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想当年,她离开富丽堂皇的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现如今,只留下一座长满荒草的孤坟,面对着凄凉的黄昏。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结果丧失了一睹芳容的机会。环佩叮当,昭君的灵魂只能徒自在凄冷的月夜中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声,却只能回荡在胡人居住的地方。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杜甫这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其组诗中的第三首,是一首吟咏昭君的七言律诗。整首诗从王昭君的出生地写起,描绘了昭君出塞的经过和结局等历史史实,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情感丰沛,意境深远,怀人伤己,意在言外,余味无穷,感人至深,其突出艺术特色,就是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从而通过对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的去国之怨的描绘,隐喻出他自己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的伤感之情,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