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位“大胡子”嘲笑青年毛泽东的“梁启超体”,毛发奋研读韩愈文

这位“大胡子”嘲笑青年毛泽东的“梁启超体”,毛发奋研读韩愈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的凡人 访问量:1886 更新时间:2023/12/31 22:05:20

韩愈是唐代的散文大家,“文起八代之衰”,文学上反对六朝骈体,倡导古文运动。所作散文气势雄浑,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深刻影响了古代文学史的大文豪。

毛泽东自走出韶山后,有半个多世纪读韩愈文、说韩愈文、评韩愈文。他的文体深受韩愈文影响。

青年毛泽东下功夫研读韩愈文章,是受到一位清末举人的点化,此人名袁吉六,又名袁仲谦。

同治七年(1868年),袁吉六生于湖南保靖县葫芦镇袁家坪。家境贫寒,3岁丧母,靠父亲袁家绩串乡跑寨卖豆腐维生。清光绪九年(1883年),15岁的袁吉六应试中秀才。他去永顺府应试时,因为家里一贫如洗,无钱粮可带,只得带些锅巴和包谷粉做干粮,后来乡人称他是“锅巴秀才”。

通过14年勤奋自学,袁吉六考中举人,先后在保靖、古丈、永绥、乾城办学执教。

1913年春,袁吉六被调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同年春,20岁的毛泽东考入该校,编入袁吉六所教的预科一班。

1914年,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省第一师范,袁吉六又是毛泽东所在的本科一部第八班的国文教员。直到1918年毛泽东毕业,袁吉六教毛泽东国文达5年半之久。

袁吉六对毛泽东特别器重,但当他发现毛泽东模仿的是梁超的文风,操的是新闻记者的手笔时,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文章笔法,过于铺张排比;好纵论中外古今,往往似是而非,给人以轻率、粗浅之感。因此,他要求毛泽东改变文风,摒弃梁启超体,下决心钻研韩愈文章。

袁吉六

毛泽东虚心听取了老师的建议,特地从旧书坊买回一部《韩昌黎全集》二十卷本,并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韩昌黎全集》作校补。他每天用上一两个小时,精心钻研,用了一年多的课余时间诵读韩愈文。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不无风趣地说: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要我以唐朝著名散文家韩愈为楷模,我只得改变文风。”

毛泽东一师时的挚友周士钊,多年后回忆毛泽东刻苦研读韩愈文章的情景说:

“读韩集时,除开那些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叹老嗟卑的感伤诗一类毫无意义的作品外,他都一篇一篇地钻研阅读。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他凭借一部字典和注释的帮助,进行理解、领会,使其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进行反复的默读和朗读,这样就懂得更深,记得更熟。通过持久的努力,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被他背得烂熟。”

几十年后的1950年夏天,毛主席在北京会见来自湖南的老同学还说,仍然能背诵好多篇韩昌黎的文章。

毛主席的文体深受韩愈文风影响,因此他经常谈起韩愈和他的文章。

1940年秋的一个晚上,毛主席应邀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在归路上与护送的安平生等人说:

“韩愈的《师说》是有真知灼见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路上,你们给我介绍了很好的情况,真是‘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谢谢你们!然而我还要坚持一条原则,在作报告时,不搞接接送送了。”

1942年2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说,其中又引用了韩愈《进学解》里的文句开导大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他说:

“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

1949年以后,毛主席多次谈论和引用韩愈诗文,评论韩愈。

1956年12月,毛主席在与民建和工商联等负责人谈话中说:

“韩愈是提倡古文的,其实他那个古文是新的。韩愈的古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写文学史不可轻视他。韩愈很会写文章,他写的文章有一篇《送穷文》,我们也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把穷鬼送走。”

1957年3月8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

“韩愈是提倡古文的,其实他那个古文是新古文,道理是没有什么的。只要文章是新的,人家说好的,他说坏;人家说坏的,他说好。”

1959年4月15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谈到做工作要留有余地时,就以韩愈做诗不留余地为例说:

“韩愈做诗,他就是统统把话讲完了。人们批评他的缺点,就是他的文章诗都是讲完的,讲尽了,不能割爱。特别是他那首《南山诗》,搞那么多。”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写给陈毅的信里又谈了韩愈的诗:

“韩愈以文为体;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之类,还是可以的。”

虽然毛主席重视韩愈的诗文,韩愈的文论自古也被奉为圭臬,但毛主席却从不人云亦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一次他读《古文辞类纂》中韩愈的《与崔群书》时,对文中“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的观点,颇有异义,在旁挥笔批道:

“就劳动者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

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与哲学家谈话时说:

“韩愈不讲道理,‘师其意,不师其辞’,是他的口号。意思完全照别人的,形式、文章,改一改。不讲道理,讲一点点也基本上是古人的。《师说》之类有点新的。”

后来,毛泽东与《中国文学发展史》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谈论中国古典文学时,几次评论了韩愈文和韩愈其人,认为韩愈的文章还是写得好的。他说:唐朝韩愈文章还可以,但是缺乏思想性。那篇东西价值并不高,那些话大多是前人说的。又说:但是,韩愈的文章有点奇。唐朝人也说:“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毛主席指出:韩愈的古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写文学史不可轻视他。

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在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里,批评了状元和那些擅长书画诗词的皇帝们,而说“韩愈是二等进士。”他把韩愈划入“卑贱”一方,给以肯定。

1976年2月12日,在复刘大杰信,毛主席再次表示了自己看法:

“我同意你对韩愈的意见,一分为二为宜。”

晚年毛主席虽然对韩愈的诗文评价不高,但没有忘记当年指点自己研读韩愈文章的国文老师袁吉六。

袁吉六先生于1932年农历四月初二日卒于湖南省隆回县戴家凼。在袁吉六谢世20年后的1952年,毛主席亲笔为老师题写了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

一次,毛泽东与周世钊交谈时说:“我能写古文,颇得力于袁吉六先生。”

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邀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人作客,以湖南家乡菜招待大家。席间回忆起在湖南一师的读书生活,言及袁吉六先生学识时,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着说:“斯人教天下英才。”毛主席微笑而谦虚地说:“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则符合袁老身份。”

更多文章

  • 韩愈一生沉浮,梦见两位天神,一个往他嘴里塞书,一个带他降妖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韩愈,李白,唐宪宗,孟郊,贾岛,孔子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腊月,雪后初晴,寒风萧索。长安城靖安里韩侍郎府邸内,一群和尚围站在韩愈病榻前,正听韩愈交代后事。病入膏肓的韩愈颤巍巍伸出双手,跟和尚们说,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双手双脚,还有双腿,是不是完好无损,有没有长癞疮。群僧说,没有没有,绝对没有。韩愈说,你们出去告诉世人,我是不吃药病死的

  • 《千家诗》13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千家诗,裴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就中唐而言,如果单以诗论,这标志性的一个人物、里程碑

  • 韩愈,也是伯乐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韩愈,贾岛,李贺,孟郊,张籍

    文|祁文斌 韩愈,“一代文宗”,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自唐宋以来,儒林中人无不对其赞赏有加。白居易说他:“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苏轼则说他:“文起八代之

  • 历史故事:韩愈到潮州后,江边写一篇文章,当天晚上鳄鱼就没有了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韩愈,鳄鱼,唐宪宗,潮州,新唐书,祭鳄鱼文

    韩愈,想必大家学习过古诗词的,都知道这位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在诗词文章上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但同时韩愈也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仕途人物,而且韩愈为人还非常的正直,从不去做那些阿谀奉承的事情,而韩愈这样的性格,是注定他会在官场上碰壁的。唐宪宗年间,皇帝非常痴迷佛道,古话说“上行下效”,皇帝都那么的崇信佛教,老百

  • 百代文宗韩愈,骄傲的千里马,静静等待自己的伯乐

    历史解密编辑:绍兴文史标签:韩愈,皇帝,苏轼,李绅,伯乐,诗人,宋朝,唐朝,千里马,散文家,千古名句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也知道唐宋八大家中仅仅有两位是唐朝人,而我们要讲的,便是这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一样,韩愈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他出生两个月,母亲就去世了。三岁时父亲去世,长兄如父,自此,他便跟着大他30岁的哥哥和嫂子一起生活。韩愈九岁时,哥哥韩会因受牵连被贬至如今的广

  • 韩愈只会舞文弄墨?而他是个“硬汉”,能文能武平乱成文人楷模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白,裴度,唐宪宗,王叔文,唐宋八大家,散文家,宋朝,唐朝

    晚年的李白依然钟情四处游历,曾到南京访问一位故友。这位朋友就是在南京为官的韩云卿,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与李白在饭局上饮酒作乐。酒过三巡之后,韩云卿还掏出随身携带的玉笛演奏助兴,笛声宛转悠扬绕梁不绝,李白深深沉醉在韩云卿的潇洒与笛声之中,由此写下不朽诗篇《金陵听韩侍御吹笛》。韩云卿与李白极为投缘,李白

  • 甘肃才子英年早逝,好友韩愈为他写墓志高度赞扬,评价却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陇史荟王文元标签:韩愈,柳宗元,李唐,苏轼

    甘肃才子英年早逝,韩愈为他书写墓志,只用一句话评价了他年仅29岁的甘肃才子李观去世,这个消息震惊了韩愈的朋友圈。于是,为纪念好友,韩愈书写了《李观墓铭》。这是韩愈为数不多的传世书法作品。在书写墓铭时,韩愈一句话就勾画出李观的与众不同。李观字元宾(公元766——794年),祖籍陇西,后迁移到江东。至于

  • 百代文宗韩愈的公务员之路:从19岁考到33岁!考了24年!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韩愈,苏轼,节度使,李实,韩信,刘邦

    关注我们,领取【38招吸粉裂变】资料!【百代文宗韩愈的公务员之路:从19岁考到33岁!考了34年!】韩愈,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说是世代勋贵家族,祖先是刘邦时期的韩信,是韩王信的那个韩信,名声可能不太好,韩信最后因为投降匈奴,当了汉奸,被刘邦打败后身死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韩愈一族世代当官,成为贵族。到了韩

  • 百代文宗韩愈的公务员之路:从19岁考到33岁!考了34年!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韩愈,节度使,苏轼,李实,韩信,宰相

    【百代文宗韩愈的公务员之路:从19岁考到33岁!考了34年!】韩愈,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说是世代勋贵家族,祖先是刘邦时期的韩信,是韩王信的那个韩信,名声可能不太好,韩信最后因为投降匈奴,当了汉奸,被刘邦打败后身死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韩愈一族世代当官,成为贵族。到了韩愈父亲这一代,韩仲卿,也官至尚书右仆射

  • 韩愈告诉你,好朋友为什么会伤害你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韩愈,李实,周瑜,诗人,宋朝,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好朋友,唐宋八大家

    看过这样一句话:“离真心最近的地方,是伤心。”诚然,离你很远的人,顶多是发个微信,说几句难听的话。唯有离你很近的人,才会手脚并用,真正伤害到你。人生一路走来,父母慢慢变老,兄弟姐妹也会各奔东西。能够常联系,多帮忙,推杯换盏的人,就是朋友。唐朝时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读书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