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柳宗元与韩愈政治观念不同却携手发动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成绩极大

柳宗元与韩愈政治观念不同却携手发动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成绩极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阴雨天讲故事 访问量:2167 更新时间:2023/12/15 20:40:38

“唐宋八大家”中的前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俩都是唐代人,而且两人都是中唐文坛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散文复兴运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历史上也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之所以由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并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是由于唐代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

首先,有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到唐代的必然结果。其次,这场“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和唐宪宗元和“中兴”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文学反映。最后,就是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的优秀散文家,他们以自身深厚的古文理论和作品对“古文运动”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古文运动”的发展史

我国古代的散文,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魏晋,形成了一种骈俪文体,六朝时极为兴盛,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叫“今体”,也叫“俪辞”。

“骈文”的名称是从唐代柳宗元才开始叫起来的。他在《乞巧文》中说这种文体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后来就简称“骈文”或“四六文”。

骈文

“骈”字的本义是指二马并驾。汉代许慎的《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骈,驾二马也。”“骈文”这个名称是很形象的,它要求句子对偶,四言六言相间作对,音韵也必须协调,并且注意音响和节奏,富于音乐性。

这就大大提高和丰富了文学的艺术性能和技巧,曾经起过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

但是骈文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弊端,它的末流,无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堆砌华丽的辞藻,玩弄玄奥的典故,加多了音韵的限制,完全讲求形式,使这种文体萎靡和僵化,直接阻碍了散文的发展,所以对“骈体文”的改革势在必行,也到了不得不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之路,其实早在南朝骈文鼎盛的时代,就有与之相对立的“复古”萌芽。南朝梁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刘勰就已对骈文不满,在他所著的《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明道”的主张。

大同十年(544年),宇文泰就用行政命令反对骈文,宇文泰后来成为北周的开国皇帝。

刘勰提出的“明道”主张和宇文泰用行政命令反对“骈体文”这两件文学史上的事请,可以说是发出了以古文代替骈文的先声。

柳庆

后来北魏、北周之际的文学家柳庆用古文写贺表,北周文学家苏绰模仿《尚书》写《大诰》,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也提出“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的古文创作主张。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直接下令反对骈文,李谔上书倡导“复古”运动。隋朝末年的文学家王通在《王道篇》中明确地说到:“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从王通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他对骈文的反对思想是很明显的。

到了唐代,尤其是武则天在位时,文学家陈子昂又一次提出了文学改革的口号,被称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先驱者。《旧唐书·文苑传》中说:陈子昂以后,“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

陈子昂之后,一大批文学家,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相继提出古文改革的理论,特别是元结,在古文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陈子昂、元结等人的古文改革理论和实践为后来韩愈和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开了先河。

在骈文由鼎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中,反对骈文的斗争是不断发生的,由古文代替骈文的一场大搏斗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本身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韩愈

但是韩愈和柳宗元之前,反对骈文的人如此众多,都不能形成社会运动,除了他们自身的弱点之外,主要是社会条件不成熟。

而这种现象到了韩愈、柳宗元的时代,则变成了一种轰轰烈烈的文坛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为“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可以说是“古文运动”的卓越领导者。他们自身卓绝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

在韩愈和柳宗元手中,“古文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对同时代热爱古文创作的青年后辈起到了指导和示范的作用,尤其是韩愈有在国子监博士任职的履历,他更是将他的古文创作理论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推广。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意义

柳宗元“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柳宗元也提出过重要的古文理论,但主要的是以他典范的古文创作参加和领导“古文运动”的。由于他长期谪居边远地区,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虽不及韩愈,但就他的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来说,又是韩愈所不及的。

柳宗元的散文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论说文,表现了他进步的政治观点和初步唯物论、无神论的思想。著名的长篇论文《封建论》,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他批判了分封制的不合理。

柳宗元

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和《送薛存义序》等文章中,柳宗元就提出了“吏”是“民役”而不能“役民”的观点,如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明确提出“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的观点:“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柳宗元提出这样的观点,这在当时社会环境里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与传统的“牧民”观点相对立的“民役”观点,却是很难得的。

在《天说》和《与韩愈论史官书》中,柳宗元也是毫不客气地批判了韩愈的“天命论”和“史官危险论”。如柳宗元在《天说》中是这样回复韩愈的:“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虽然政治上的观点不一样,但是柳宗元和韩愈是很好的朋友,早在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就与韩愈、刘禹锡经常探讨学问,互相学习。他们在一起共事,结成了朋友,韩愈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的长诗中写道:“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由此也可见,韩愈和柳宗元是互相欣赏,相互推崇,惺惺相惜的文坛好友。

在领导“古文运动”中,韩愈和柳宗元两人也是互相支持,共同倡导的。当韩愈写的《毛颖传》受到人们嘲笑非议时,柳宗元挺身而出为他辩护。

柳宗元

当韩愈写了一篇《师说》的文章,提倡尊师重道并自为人师而受到别人的谩骂、嘲笑、甚至遭到人身攻击时,柳宗元深表同情,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就为韩愈辩解道:“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当韩愈向人推荐柳文,柳宗元却谦虚地回答说:韩愈的才学比自己高得多,只有司马迁可以相比,意思是说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伟大的散文家。在《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中写道:“足下所封示退之书,云欲推避仆以文墨事。若退之之才,过仆数等,尚不宜推避于仆,非其实可知。退之所敬者,子长、子云。子长于退之固相上下。”文中说的“子长”就是指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子云”就是汉代文学家指杨雄。

也因此,“韩、柳文墨相推毂”,一时传为美谈。但是两人在政治态度和哲学思想上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对待“永贞革新”的态度上,韩愈并没有明确的表态,也没有明确的支持,而是对“永贞革新”保持观望的态度;在哲学上的观点,基本上是唯心论、天命论。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柳宗元却是毫不苟且,不留情面地给予批判。

柳宗元散文取得的成就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他主要的是以他典范的古文创作参加和领导“古文运动”的。因为柳宗元本身在古文的创作上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里最高的成就了。

  • (一)柳宗元的驳论文成就

柳宗元的《非<国语>》有六十七篇,都是短小精悍的驳论文章。对《国语》一书歪曲了的历史事实加以驳斥,论点鲜明,笔锋犀利,一针见血。例如其中《戮仆》一篇中,柳宗元写道:“晋悼公四年,会诸侯于鸡丘。魏绛为中军司马。公子杨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斩其仆。”“非曰:仆,禀命者也。乱行之罪在公子。公子贵,不能讨,而禀命者死,非能刑也。使后世多为是以害无罪,问之,则曰魏绛故事,不亦甚乎!然则绛宜奈何?止公子以请之命。”

柳宗元

文中第一段是《国语》的原文;第二段是柳宗元以“非曰”的形式开头,发起的驳论,标明是柳宗元自己的批驳观点。

柳宗元驳斥的事情是《国语》中记载的春秋时期的一件事情:周灵王三年(前569年),公子杨干的战车冲乱了队列,魏绛却杀了杨干的仆人。

《国语》以此标榜魏绛的军法严明,而柳宗元驳斥说,这样错杀无辜,并非军法严明。并且说明这样做对后世的影响很坏,进而指出魏绛应该采取的办法。

柳宗元的这篇驳斥文章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击中了要害。柳宗元《非<国语>》一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国语》的批判,而且是对传统的观念及权贵阶层的挑战,表现了柳宗元非凡的胆识和才学。

柳宗元强烈地驳斥了《国语》中罔顾历史事实、委屈历史事实的的记载,他把《国语》比作“文锦覆盖的陷阱”,一定要加以驳斥。

柳宗元

同时柳宗元对《国语》中除过历史记载之外的写作手法予以了肯定,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如是说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参之《国语》以博其趣”一句,意思就是说柳宗元自己在创作时充分吸收古人创作上的经验,借以磨砺气势,畅达条理,纵横思绪,尤其是学习《国语》中叙事的趣味性。

他还向人介绍该书的艺术特点,这正是柳宗元对待古代文化遗产批判、吸取的正确态度。

  • (二)柳宗元的游记文成就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后,写了不少游记,例如“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游记是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写下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就像一幅连贯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将永州秀美的山水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这些游记因为优美的文笔,而被人们广泛传诵。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这样写永州西山的:“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柳宗元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

柳宗元

在山水的描绘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情感同描写山水结合在一起,行文水乳交融,巧妙自然,文句辞藻优美,无与伦比。柳宗元可以说是郦道元之后,山水风景散文的大家。

  • (三)柳宗元的语言小品文成就

柳宗元的寓言,独创一格,其特点是通过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故事里的角色不限于人,也许是鸟兽花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讽刺作用。如柳宗元著名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则寓言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比如柳宗元的著名语言小品文《蝜蝂传》,这篇寓言的重要特色是塑造了蝜蝂这一艺术形象,原文写道:“蝜蝂者,善负小虫也。”“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蝜蝂传

在《蝜蝂传》中,柳宗元通过描写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陋面目和心态。

《蝜蝂传》行文简约精妙,说理师法自然,结构细密,逻辑严谨,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这篇寓言的寓意就是要告诉世人这样一个道理: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嘲讽了追求名位、贪婪成性的丑行。

寓言在我国先秦散文中已大量存在,但都是作为文章中的一个比喻出现的,很少独立成篇,而柳宗元则把寓言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大创造性的功绩。

  • (四)柳宗元的传记文成就

此外柳宗元的传记文也是很有成绩的,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柳宗元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同时柳宗元在文章中发挥了他的寓言体杂文笔法,是的这篇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柳宗元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

在文中,柳宗元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的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普通民众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古文运动”的衰落

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很高的,他的各种体式的散文都达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韩愈、柳宗元顺应历史和散文本身发展的趋势,成功地领导了唐代中叶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散文不仅代表了唐代的散文的最高成就,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影响很大。

但是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他们的继承者手里,受到了曲解,偏离了原来的方向,走上了偏离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初衷的道路,尤其像韩愈的学生李翰,把“古文运动”变成了讨论孔孟儒家学说的说教,为宋代的道学开辟了道路。

古文运动

以皇甫湜为首的一派,又片面强调“创新”,把“古文运动”引上了奇异怪僻的狭窄道路,也完全脱离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初衷。

只有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才真正继承了古文运动的传统,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价这几位的小品文:“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正是由于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没有得到有力的继承和发展,“古文运动”在晚唐又再度衰落,骈体文又再度复兴了。

更多文章

  • 学习韩愈文章《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韩愈,布衣,进士,诗人,唐朝,宋朝,散文家,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文章写于公元795年二月十六日。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第二次给宰相写信,此前十九日他曾给宰相谢两人第一封信,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如下: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

  • “永贞革新”:一场被韩愈及正史刻意丑化的利民改革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愈,永贞,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宦官

    因为受到武则天的赏识,高力士在入宫之后的势力逐渐强大。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帮助唐玄宗摆平了韦皇后之乱,之后得以封官加爵,其地位达到顶峰。就这样,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开始发展。经过肃宗、代宗和德宗时期的发展,宦官的权力范围更大,并且直接干涉朝政。宦官专权,甚至常常在街市抢掠,加上安史之乱后藩镇之乱

  • 韩愈:“战狼”的倔强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韩愈,裴度,宰相,宪宗,唐朝,诗人,柳宗元,唐宋八大家

    ①哈哈,战狼是几个意思?我只是个文化人。Hi,新时代的各位朋友好,我是来自大唐的韩愈,字退之。可能跟大家有点代沟呀,不过没关系,有沟必火,大家都喜欢有沟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代差。那个冒充“探花郎”的人,其实我是知道他的,他每次考试都是班上30多名,语文更是不及格。居然还要给我“作传”,我实在是

  • 顾随说诗有三种境界:夷犹锤炼氤氲,韩愈有欠缺,算不上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韩愈,顾随,诗人,杜甫,黄庭坚,屈原

    前言顾随讲唐宋诗中,提到韩愈的时候,顾随说韩愈“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有人说诗人分为两种,其一诗匠,其二诗人。顾随认为韩愈介于两者之间,说其诗匠低估了,说其为诗人还算不上,因此可以称之为:作诗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顾随眼中,作一个诗人很难,优秀的诗人有三种风致(或姿态、境界):夷犹、锤

  • 两块韩愈诗文碑刻 校园里面安新家!

    历史解密编辑:焦作日报标签:篆书,师说,碑刻,韩愈诗文

    来源:焦作日报两块韩愈诗文碑刻在沇河小学安新家4月14日,两块由孟州籍爱心人士苏本让先生捐赠的韩愈诗文碑刻在该市南庄镇沇河小学揭牌,为该校“韩愈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元素。孟州市南庄镇沇河小学负责人李军锋(右)为韩愈诗文碑刻捐赠人苏本让先生(中)颁发终身名誉校长兼书法教授

  • 《千家诗》45 《晚春》韩愈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韩愈,杨花,晚春,千家诗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 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注 释⑴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⑵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⑶ 百般红紫:即

  • 唐朝时潮州鳄鱼为患,韩愈写文章警告鳄鱼:赶紧搬家,不然灭了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韩愈,文章,鳄鱼,祭鳄鱼文,潮州,唐宪宗,唐朝,鳄目,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宋朝

    说起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师说》、《马说》等著名作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言更是流传千古。其实,韩愈还曾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叫《祭鳄鱼文》。曾几何时,中国古代东南沿海也曾遍布巨大的咸水鳄,可如今只剩下战斗力成渣的扬子鳄,或许与这篇《祭鳄鱼文

  • 《千家诗》59《题榴花》韩愈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韩愈,千家诗,题榴花,时见子

    题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词句注释⑴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⑵时见:常见。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子:指石榴。⑶可怜:可惜。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

  • 苏轼“爱”韩愈,杜甫“粉”李白:诗人追星欢乐多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韩愈,杜甫,苏轼,李白,白居易,李商隐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提起偶像和粉丝,忽然想起被粉丝“看杀”的卫玠。在文学史上,从来不缺偶像,更不缺粉丝毕竟大佬太多,要崇拜的人也太多。今天就来说一说,偶像与粉丝的那些事儿杜甫粉李白为你写诗,为你写诗杜甫喜欢李白,那是人尽皆知。且看他写给李白的诗:《赠李白》《梦李白》《春

  • 韩愈华山苍龙岭投书大哭的故事,折射出公道自在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韩愈,苍龙岭,华山,旧唐书,韩湘子

    近来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在介绍西岳华山时读到一段关于韩愈的轶事,摘录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它的险峻使人却步,九世纪时,一位以儒家学派巨子自居的古文作家韩愈,英勇的爬上了诸峰之一的苍龙岭之后,回顾来路,鸟道悬空,头晕目眩,他发现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