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为什么没人举报白居易的《长恨歌》?

大唐为什么没人举报白居易的《长恨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鼠兄猫弟 访问量:4742 更新时间:2024/2/1 12:27:42

有朋友提问:大唐为什么没人举报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是典型的今人思维断古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的作用就是讽喻

与咱们现在认为诗歌是种文学体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诗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来看的。

诗,产生于民间,所以代表着民众的情感取向、生活状态,以及官风评议、政治诉求。也就是说,诗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诗经》是君王下令在民间收集整理的,其实这是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的早期准备工作。周王室采集了各地的诗歌,加以整理,然后在各个诸侯王之间教化沟通,教民以礼,实际上也是作为一种政治交流工具来使用的。

我们现在去翻古史,会发现战国时期很多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都是直接引用《诗经》。因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导之下,用这些诗句来进行交流不会产生歧义。

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通过对诗的解读,是对国家治理情况,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直观而感性的了解。在最初的时代,这几乎的唯一的渠道。

后来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诗歌的功用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长期以来还是高大上的,向民间娱乐就分化出“词,曲,传奇,打油诗,小说,戏文”来承担。诗在高层文人的手中还是用来劝谏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来接受臣子建议的一个相对于直谏,死谏更温和的沟通渠道。

所以,诗的“讽谏”,就成为倡导和鼓励的功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官僚腐败的诗,不仅不是被禁止的,还是被鼓励的。

而盛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兼容并蓄的朝代,对思想的管控相当宽松,不仅仅儒、佛、道、景教等等各个思想流派大肆发展,作为高级文人反馈国家、社会问题的诗歌,也基本上没有禁忌。

如果有的话,我们再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飞歌了。正是这种宽松的、自由的状态激活了大唐文人畅所欲言的创作欲望,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

《长恨歌》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白居易后期是个相当圆滑的政治官僚。但和所有文人的仕途、命运一样,年轻的白居易也是冲动、针砭时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轻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因为直面社会弊病得罪了不少权贵。终于被外放贬官。

而这次被贬则是白居易人生和文风的转折点。用通俗的话说,他终于活明白了,后来官越做越大,诗越写越浅淡,并开创了个人特色的“香山体”,对宋朝和日本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色彩就淡了许多。

写《长恨歌》的时候他还年轻,但是这次创作的起因并不复杂。并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国家败亡的迹象,想起写篇长诗来进行劝谏。

这首诗,开始写的动机就是爱情,与讽谏无关。

元和元年,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所以《长恨歌》实际上就是游玩有感,但是白居易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篇宏大精美的作品。而且文人们也不是傻子,不但避重就轻地简略带过最容易让当权者反感的对皇帝的谴责,反而大加歌颂,将失德乱世的李隆基浓墨重彩地修饰成为用情专深的情种。这种春秋笔法既符合了老百姓喜欢看曲折爱情故事的眼光,同样得到了皇室的认证。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自家都不认为他的《长恨歌》有何僭越,这要是谁吃饱了没事去举报,那是自寻死路吧。

春秋笔法

白居易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架空

首先开篇点名“汉皇重色思倾国”,你说我讽刺李隆基,我都写得清清楚楚了,我写的汉皇啊。虽然唐朝诗人都是这么用汉朝的事来说当朝的人事,但是反正我先表明了态度,你要说我有问题,只能证明你自己的思想有问题。

要学习怎么对付杠精,唐朝诗人这种方法也算得比较绝的。只不过当下很多人不愿意去思索、看懂这种指代的方法,反而容易产生误会。

不过这里是没问题的。谁都知道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妇,但是谁都不明说。

像这种汉宫景色的描绘在后面还很多,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这里面的“太液”、“未央”也是汉宫景色。后面写到仙境相会的时候,也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但是又明明写的“杨家有女初长成”,这种奇幻的架空方式,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自然脱离了历史和政治框架,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爱情曲折。

忽略丑事

杨贵妃如何从儿媳变成爱人的,举世皆知。白居易要是敢把这一节像今天的历史剧编剧一样细细追寻、自由发挥,估计不用举报也被收监了。不论言论如何自由,还是有个度的。所以白居易直接将这段非常生猛、戏剧的情节给拿掉,不但美化了李隆基,同时也为两人的荒唐感情变成可歌可泣、长恨绵绵的爱情打了一个非常清白的底子。

也正因为如此,你如何能说他写的就是李隆基?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什么乱七八糟,都被这精致美丽的几句诗给带过了。这杨家女子就是直接选进来的,这就是她纯洁美丽的初恋。

接下来就用浓墨重彩写杨家女子如何得到宠信,为安史之乱带来的生离死别做好转折铺垫。

简略惨案

不管李隆基在马嵬坡的心情如何,最惨的还是被迫自缢的杨贵妃。一个女子,为整个王朝衰败的转折点背下了黑锅、付出了生命。白居易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呢?

相对于宫廷生活的浮华细致,这里只有简单四句: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为什么这么凄惨的时候,却如此简略?从文学艺术手法上来说,是为了详略得当,因为他要歌颂的主题是爱情。可是从人文角度来说,这无非就是故意对李隆基恶行的忽略,转而描写他的痛苦难当: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流。

不写为什么,只写君王血泪流,塑造一个重情重义、却无可奈何的皇帝形象。

这么好的皇帝,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举报?

美化皇帝

至于后面的思念和苦寻,通过方士找到仙境的“太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种虚构情节和诗词歌颂的文学修为极高,但实际上都是对李隆基在整个事件中态度的解释、开脱,让人自缢,却要作比翼鸟,这不是美化是什么?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中唐文学艺术成就的顶峰,但是从社会现实意义上来说,连《卖炭翁》都比不上。《琵琶行》不过是落魄官员的艳遇,《长恨歌》更加是凭空幻想出来皇帝的爱情。

后人喜欢这两首诗,一是文采、艺术性极高,第二,无非就是对爱情、艳遇的八卦本性而已。

更多文章

  • 白居易整理完自己800首诗后,不忘写诗炫耀,开篇就让人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白居易,写诗,杜甫,诗人,元稹

    唐代诗坛混得最好的,不是诗仙李白,也不是诗圣杜甫,而是因诗入魔的白居易。这一点,从唐宣宗李忱专门为白居易写的诗中可见一斑,李枕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能让皇帝写诗吊念,说明官不在高,有才则行!如果说李白的一生不得志,主要是因为其过于孤傲;杜甫一生落寞,主要是因为其不懂变通,那白居易

  • 白居易一生养了33个家妓,68岁时,不幸感染风疾。

    历史解密编辑:亚尼亚星座标签:邻女,悠悠,杨柳,唐诗,一生,家妓,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

    白居易一生养了33个家妓,68岁时,不幸感染风疾。他看着如花似玉的家妓说道:“我已经年老,你们都嫁人去吧!”不料,一个叫樊素icon的女孩当即跪倒,哭着请求白居易留下她。唐诗璀璨的星河中,白居易是兼具浪漫明艳和现实清澈的那颗。他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写“悠悠生死别经

  • 李白死后,多人墓前题诗,白居易最有名,他无名,佳句却路人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良辰奈何美景标签:李白,白居易,题诗,苏轼,王勃,艺术家,唐朝

    李白死后,多人墓前题诗,白居易最悲情,他“迷弟”佳句路人皆知李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还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旅行家,剑客。对于自己的武术,李白是颇为得意的,在《侠客行》中曾经自吹自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什么意思?李白居然能够做到十步杀一人,之后,一拂衣冠,飘然

  • 白居易4首冬至古诗:游子心境与我们何其相似,忍不住红了眼眶!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思念,诗人,寒夜,唐朝,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写过不少关于冬至的古诗,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意境寒凉心境孤寂。在冬至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诗人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人孤单度过,这种心情和如今出门在外的我们何其相似,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白居易的4首冬至古诗。《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

  •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唐朝的皇帝,为何他没被抓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皇帝,唐朝,杜甫,李白,诗人,白居易,唐玄宗,历史片,千古名句,长恨歌(电影)

    看到题目可能有人就会问,白居易写了首诗,为什么要被抓起来?我们要知道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虽然不是政治,但皇帝不是谁都可以随意议论的。就比如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有个人写了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清朝皇帝看到后,就认为作者是在讽刺自己没文化,还硬要装有

  • 白居易著名的“杀人”诗,读起来很普通,一美女读后绝食十日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白居易,关盼盼,歌妓,李白,张仲素,杜甫

    退兵之道,最好的阳谋就是兵不血刃,而杀人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他死,而是诛心。心都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就连死可能都是一种奢侈。白居易在无形中写了一首“杀人”诗,读起来虽然普通,但一个美女读完选择了绝食,这就是诛心。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现实主义三大诗人之一,相对于李白

  • 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眼睛竟然都有病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愈,王安石,苏轼,白居易,陆游,欧阳修

    年逾天命之后,眼花与近视并存,配了多次眼镜皆不如意,遂出门必带两副,一副走路远观用、一副近前视物用。倘盛夏时,则再须一副近视墨镜随身。电器普及的时代,人们对视力的保护往往比较疏忽,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波及,使得患近视眼的比例有所递增。或有人以为,古时没有声光电方面的科技,情况会否好一些呢?倒也未必,有句

  • 唐代最有争议的一首《庐山瀑布》,白居易说:好诗,苏轼说:烂诗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文学和诗词标签:苏轼,李白,张祜,诗人,宋朝,白居易,民族音乐,千古名句,望庐山瀑布

    小时候读过的诗,一辈子都忘不掉。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小七第一次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此,倒背如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李白之后,庐山瀑布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苏轼去过、范仲淹也去过。还有一位唐代诗人徐凝也去过,写下一首《庐山瀑布》,颇像李白的风

  • 毛主席晚年时,每次读到白居易的这句诗,都会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李白,诗人,唐朝,白居易,毛主席,琵琶行,长恨歌,孟锦云,千古名句

    在大唐的诗坛里,李白和杜甫并肩而立,犹如两座山峰,高耸入云,能与之抗衡的恐怕只有白居易了。白居易的作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多反映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流传甚广,影响巨大。日本人曾专门修建白居易纪念馆。毛主席最喜欢看唐诗,也很欣赏白居易的诗风,认为他写出了老百姓的心声。白

  •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解忧诗词标签:西湖,诗人,唐朝,白居易,春题湖上,钱塘湖春行

    在很多文人的心中,杭州西湖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心灵栖息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波光潋滟的湖上泛舟,看云烟染过的孤山,听灵隐古寺的杳杳钟声,就此走失在西湖的光影柔波里,忘却红尘俗世。今天要讲的这首“西湖诗”是白居易所写,短短56字写尽了西湖春日的旖旎风光,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春题湖上》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