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史:马前卒褚遂良,接受李世民遗命护卫长孙无忌,成败皆不由己

唐史:马前卒褚遂良,接受李世民遗命护卫长孙无忌,成败皆不由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 访问量:1670 更新时间:2023/12/30 3:02:22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皇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继位时还不到22岁,这个年龄来执掌大唐还略显稚嫩,而且距离他当上皇太子也才不过六年时间,并没有接受多长时间的储君教育,所以,李世民临终前给他安排了几位辅政大臣。

其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为首,李世民也有专门叮嘱继承人李治要放心重用两人,《旧唐书·褚遂良传》中记载:

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李世民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一对辅政搭档比喻成霍光、诸葛亮,交代李治有他们两位在则“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搭档,当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李世民也预料到长孙无忌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将来不可避免会遭受到政敌攻击,以及跟皇帝直接产生冲突。

因此,为了保护他,李世民专门交代褚遂良保护好长孙无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记载:

太宗谓遂良曰:“……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

由此,褚遂良在李世民死后的新朝中的地位和责任基本敲定。

其一,他要辅佐新君治国。

其二,他接受李世民的遗命,要成为长孙无忌和政敌及皇帝李治之间的一道防护墙,当长孙无忌受到冲击时,或跟皇帝产生矛盾时,他要拦在前面,帮助长孙无忌抵挡冲击或缓和矛盾。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褚遂良就是他处理朝政、应对政敌、和皇帝沟通矛盾的马前卒,有事褚遂良上,自己留在后面,可以有缓冲余地。

而对于褚遂良来说,这本就是他应该做的。

褚遂良能得到李世民的信任,除了他自己颇有才干外,还因为他的父亲褚亮跟随李世民较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褚亮就名列当时赫赫有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算是李世民的嫡系。

所以,褚亮和褚遂良父子二人在贞观朝也一直受到重用。

另外,褚遂良虽然也出身高门大族,但褚家并非隋唐时期的显贵家族,既不是关陇贵族,也不是五姓七望,家族实力有限。

他能成为仅次于长孙无忌的辅政大臣,但却无法自成一派,只能遵从李世民的遗命跟紧长孙无忌。

褚遂良在权力和地位上无法给长孙无忌带去威胁,只能听命于长孙无忌,这大概就是李世民选择褚遂良作为长孙无忌助手的原因。

未来,在唐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和权力争斗中,褚遂良还算做得不错,他两次遭贬,特别是在“废王立武”之争中,为了不让长孙无忌和李治直接对上,是真用自己的荣辱为长孙无忌挡了不少枪。

在关于褚遂良的史料记载中,有一条记载有些模糊,唐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褚遂良就“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也就是说,在李治继位仅一年后,就把李世民指定的这位辅政大臣给贬出长安了。

同州还算在关中范围以内,褚遂良并没有被贬斥到遥远的州郡去吃苦,但辅政大臣被外放,也足以说明李治跟褚遂良产生矛盾的时间很早了,早到登基都还不到一年。

不过,史料中没有记载这一次褚遂良被贬斥的原因,褚遂良自己并没有多少政治主张,他的一切政治行为都是紧跟长孙无忌,所以,这次他被贬,也有可能是为长孙无忌挡枪了。

好在,他虽然被贬,但长孙无忌还在掌权,因此,他没有被贬斥得太远,而且,仅仅过了两年后,就又被召回长安,还得到了更大的权力,《旧唐书·褚遂良传》中记载:

(永徽)三年,征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其月,又兼太子宾客。四年,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褚遂良是李世民为长孙无忌安排的马前卒,长孙无忌不倒,他就不会真倒。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也即“废王立武”之争。

李治想废掉原配王皇后,改立新欢武则天为皇后,后来李勣曾表态说“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但皇帝的事哪有家事和国事之分?全都只能是国事。

因此,看似只是皇帝换个老婆的所谓家事,在当时却引发了皇权和相权的激烈冲突。

王皇后出身不凡,家族是著名的太原王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也是唐朝开国功臣,还受封国公爵位,可比起家族地位来,武则天只能仰望王皇后。

“废王立武”之争就不仅仅是皇帝换老婆了,还夹杂着贵族和庶族之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就代表着掌握权力的贵族,他们反对皇帝李治换老婆。

这次冲突很激烈,李治连亲自上门贿赂长孙无忌的办法都用了,都没能使得长孙无忌妥协,但李治毕竟是皇帝,他想以皇帝的权威强行通过此事。

而当李治准备跟长孙无忌摊牌时,褚遂良很好的秉承了李世民的遗命,为长孙无忌当了最后一次马前卒。

当时,李治召见所有的宰辅大臣,大家都预料到要谈什么事,褚遂良就表示不能让皇帝和亲舅舅长孙无忌直接怼上,褚遂良以“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的名义当先怼上了李治。

结果,在一意孤行的李治面前,褚遂良全力帮助长孙无忌出头,以近乎威胁的方式否决皇帝换皇后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李治,被当场逐出大殿,“帝大怒,命引出。”

随后,李治在李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正式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也因此被贬出长安,出外为潭州都督。

潭州在今天的湖南省境内,在唐朝时是地道的蛮荒之地,和前次被贬到同州相比,这是真正的要去受罪了。

如果长孙无忌不失势,还继续保有权力,褚遂良的贬斥大概也跟前次一样,走个过场就能回去。

但这次的“废王立武”之争,虽然最后摊牌时,褚遂良顶在了长孙无忌前面,可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彻底决裂还是不可避免,长孙无忌在武则天上位后就失去了说一不二的权力,自身难保,四年后就被李治夫妻两人安上了个谋反罪干掉。

长孙无忌都这样了,褚遂良自然也不好过,他陆续被往偏远地区贬斥,最后都被贬斥到了今越南境内的爱州去受罪,最后他病死在了爱州。

褚遂良最后的命运很悲催,他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即使在权力巅峰时,他也只是长孙无忌的影子,这是李世民安排的。

他的成败皆不由己,长孙无忌掌权,他就好过,长孙无忌倒台,他就只能跟着倒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处斩前,李世民三皇子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李世民死前的大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恪,长孙皇后,李治

    公元653年,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吴王李恪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死刑。在刑场上,李恪却视死如归,并撂下了一句狠话:“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很显然,李恪是在诅咒害死自己的仇人的——长孙无忌。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头号亲信,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而李恪为何要如此痛恨长孙无忌,甚至诅

  • 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长孙无忌,可在贞观一朝,为什么不给他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宰相,李治,隋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书法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以赵国公长孙无忌位居第一,由此可见其人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而是李世民在跟李建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确实出力甚多。李世民还曾亲口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但纵观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在权力场中的经

  • 长孙无忌:拥立2个皇帝还不满足,第3个却踢到了钢板上

    历史解密编辑:闲聊看史标签:皇帝,李治,李渊,权臣,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中国古代的权臣很多,这些权臣往往把持朝政,权倾一时,有的甚至敢废立皇帝,成了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但巧的是,这些权臣大多数名声都不怎么好,而且越是权势熏天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就必须变得非常霸道,这是朝廷上的生存法则。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权臣都会被搞掉,老皇帝搞不掉的,小皇帝搞不定,小皇帝搞不

  • 浅谈:凌烟阁榜首——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李治,魏征,李恪,唐朝,李世民,凌烟阁,科学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时间倒退回大唐,在凌烟阁中,陈列着二十四个画像,这些人大多是对大唐天下有卓越功勋的名侯将相。长孙无忌,则在其中位列第一。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对唐朝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唐朝的重臣。家中有妹,貌美贤德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得来不易。为夺皇位,唐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铲除了自己

  • 说说国舅长孙无忌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治,李世民,隋炀帝,霍光

    话说长孙无忌这个人可是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此人是李世民的首席智囊,参与大唐开国之初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为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汗马功劳,被李世民封为“凌云阁24功臣”的首位。长孙无忌还主持编写很多史书,著名的《隋史》就是他主编的。他还是一位法律专家,主持了

  • 长孙无忌文不如房玄龄杜如晦武不如李靖李勣,为何是24功臣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靖,李勣,唐朝,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就追随李世民,但他是文臣,所以在唐朝开国功勋里并不起眼,而他的才能和贡献,也主要在李世民进行兄弟之争后才显现出来。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了妹夫兼发小的李世民这边,是李世民最忠实的拥护者。当时长孙无忌地位比较低,并不起眼,比房玄龄和杜如晦更容易四处奔波,他不

  • 《长歌行》梓薇宫失火太子却在享受,李长歌拼死保护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杜如晦,李长歌,李靖,太子

    《长歌行》中晟辛带着人在梓薇宫点燃大火,李长歌和乐嫣慌忙去救,城中百姓也乱作一锅粥。李长歌发现了穿着太子衣服的稻草人,便明白这是谋划已久的阴谋,但她被熟人认出,赶紧离开。阿诗勒隼和李靖也前来救火,并抓到一名可疑人,他本想服毒自杀,被李靖阻止。杜如晦带着郜都来查明情况,发现有人故意为之,宫女还告诉他发

  • 杜如晦:唐初一代名相,到底都做了啥贡献?能让李世民记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李享呀标签:杜如晦,李世民,唐初,房玄龄,长孙无忌,李渊

    在唐朝一众开国功臣当中,杜如晦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物。提到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房谋杜断’这个成语。作为唐初最负盛名的一位宰相,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但要说杜如晦到底为唐朝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做了哪些工作?献了哪些奇谋妙计?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楚了。更有意思的是,就

  • 凌烟阁系列:贤相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名,死后李世民为他废朝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杜如晦,房玄龄,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公元617年,秦王李世民攻破长安城,房玄龄继续为他四处搜罗人才,很快杜如晦就进入了他的视野。1、出身官宦世家杜如晦和房玄龄的经历比较相似,两个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隋朝都曾经担任过低级官职。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经非常看好两个人的才能和前途。高孝基给予杜如晦的评价是:“公有应变之才,

  • 杜如晦功劳巨大,李世民为何对杜家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杜如晦,李世民,杜家,房玄龄,李建成,李元吉

    纵观古今,我们虽不能说每一任皇帝上位时都是采取了某些不光彩的手段的,但有很大一部分皇帝在上位时都是使用了一些计谋的,其中每每到时代更迭时更是如此。在战乱以及国家不作为的年代时,更是容易在这乱世中出现改变时代发展历程的英雄人物,像每一个朝代的创始者都是乱世中各方英雄的佼佼者,他们所创立的王朝正是证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