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年,长孙皇后去世前,断断续续对唐太宗说:“不要重用长孙家族的人,只要以外戚的方式对待就可以了,我就放心了”。
二十多年后,长孙家族却销声匿迹了,这个豪门望族到底经历了什么?
长孙皇后出生在官宦世家,小名观音婢,父亲是隋朝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皇族之后,她是家中的小女儿,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
608年,长孙氏的父亲突然去世,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长孙晟的长子长孙安业为了独霸家产,无情的将后母以及所生儿女全部赶出家门。
为了生存,母亲只好带着兄妹俩投奔舅舅高士廉,舅舅非常心疼他们,将他们安顿在府上,长孙兄妹有机会获得教育的机会。
长孙晟在女儿年幼时为她定下了一门亲,李渊的二子李世民。长孙家族是鲜卑大族,他们非常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的为人处世,觉得她的儿子也不会错,于是与李家联姻。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从小认识,一直是好友。他们一起玩耍,谈古论今,李世民觉得长孙无忌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高士廉得知外甥女和李世民幼时订婚,在长孙氏服丧期满后,让他们成婚。
小夫妻结婚没多久,就遇到了李世民母亲去世,长孙氏的舅舅被贬岭南。面对这么大的变故,小夫妻俩人相互安慰,相互扶植,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李渊起事之后,李世民一直冲在最前线,屡立战功,长孙无忌也和李世民一起,他一直是谋士,两人关系密切。
李渊建唐之后,李世民一直在外东争西战,长孙氏在家,做了他的贤内助。她孝顺公公,处理家中的家务,处理各种关系,李渊很喜欢这个儿媳。
李世民被封秦王之后,他立功太多,让太子有了威胁感,之后太子、齐王俩人,并联合后宫李渊的妃子,污蔑秦王。
长孙氏得知情况之后,出面去解决问题,结交嫔妃,弥补皇帝与丈夫的嫌隙。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登基,长孙被封为皇后。李世民想启用长孙无忌,但是长孙皇后站出来第一个反对。她认为外戚只能得富贵,不能掌实权。
长孙皇后对自己的哥哥长孙安业,以德报怨,希望能够和解,但是长孙无忌却要杀了自己哥哥,可见长孙无忌的心眼小,眼界也没有妹妹宽广。
长孙皇后喜爱读书,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她和丈夫经常一起读书,讨论问题,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为李世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长孙皇后格局很大,辅助丈夫成就了贞观之治。她一直反对外戚干政,以身作则,她也是看到了外戚只有远离朝廷,家族才会平安。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子李承乾等人谋反,李世民废了他。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竭力的推举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李治为新太子。
李世民心中有太子的候选人,李恪,他是杨妃的儿子,各方面都像年轻时的自己。
九皇子李治过于懦弱,体弱多病,不是理想的太子候选人。长孙无忌告诉李世民,李治是一个守成之君,仁慈,他还说服了朝廷的一大批官员支持他的观点,最终重病的李世民被长孙无忌等一批官员说服,册立了李治为新太子。
太子一旦不是长孙家的外甥,就触动了长孙无忌的利益,他的妹妹活着的时候,一直不想让长孙家参与朝政,长孙皇后一去世,李世民忘记了长孙皇后的遗言,长孙无忌没有了顾忌,他充分参与了朝政,并扶植自己外甥成为下一代太子,并成为辅政大臣。
永徽四年,房遗爱等人谋反,长孙无忌利用这个案子,将得罪过他的吴王李恪处死,还牵扯了一大批无辜之人。长孙无忌四处树敌,长孙家族后继乏人,也为今后埋下了雷。
长孙无忌在李治登基之后,作为皇帝的托孤大臣,把持了朝政,这让李治无比的痛苦,无法施展自己抱负。
长孙无忌代表关陇集团的士族势力,高宗想要执政就必须打破之前势力。
永徽六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被贬官流放,四年后长孙无忌在黔州被逼自杀,之后长孙家族覆灭。
长孙无忌如果按照长孙皇后的外戚不干政的原则,长孙家族不会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就灰飞烟灭,不知长孙无忌,在自杀前想起妹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