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经历了好几代的太平盛世,当地驻军和百姓都反应不及。叛军所过州县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弃城而逃,要么很快城破被杀,河北迅速沦陷。
由于叛军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首,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乱”之名,也称作“天宝之乱”。
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多,大唐都城长安沦陷,唐玄宗被迫逃亡入川,定成都为新都,称为“南京”。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整个黄河中下游都一片荒凉,百姓无家可归。
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很多诗人的命运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途经亳州时遭遇了无妄之灾,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两度出塞留下不少边塞诗佳作的岑参,满怀报国热情东归勤王,却因为直言进谏遭到贬谪,甚至被罢官,客死成都;曾与李白杜甫交好的高适,奉命随军讨伐永王李璘,俘虏李白后又拒绝了他夫人的求救,受到后人很多非议。
而盛唐诗坛最璀璨的三颗明珠,他们的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也各自遭遇了非常戏剧化的命运。
一、诗仙李白:政治乱流中的无奈小舟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54岁的李白正居住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
不久后,叛军攻击商丘,李白带着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他们先到了安徽宣城,后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之后,辗转到了溧阳、越中、金陵,最后沿长江西上,入江西庐山屏风叠隐居避祸。
身居云雾之中,李白一直渴望有人能扫平妖氛,还天下太平。当时的庐山归永王李璘管辖,他曾读过李白的诗,知道李白躲在庐山,派了一个叫韦子春的人,三次上山邀请他加入幕府。
公元757年,已经57岁的李白出山,希望能辅佐永王打回黄河去,“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
李白在永王的军营中,政治军事方面有什么作为并不为人所知,组诗《永王东巡歌》却被传扬天下。诗中,他记录了军队东下的壮观景象,赞颂永王的功绩,抒发了向往和平、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展示了爱国爱民的热情。
李白以为自己在为国为民贡献绵薄之力,但复杂的政治环境,怎是一位天真的诗人能够看透的呢?
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躲在成都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迫成了太上皇。而永王李璘正遵照父皇的的命令东下金陵,半途接到新皇的命令,要求他撤回成都,守卫父亲。
李璘不肯撤兵,李亨认为自己身为帝王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以“反叛朝廷、图谋割据”的罪名派军攻打李璘。
不久后,李璘被擒杀,军队作鸟兽散。作为永王麾下声名最高的李白,莫名其妙变成了叛贼,不得不狼狈出逃。逃到江西彭泽时被捕,押解到了九江的监狱。
公元758年冬,唐肃宗下诏判李白流放夜郎。一年以后,行经至夔州一带的李白,接到了因关中大旱而大赦天下的好消息。李白欣喜莫名,迫不及待地转身搭船,东下江陵,在船头上吟出了传世经典《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诗圣杜甫:坎坷流离中成就“诗史”之名
李白锒铛入狱时,杜甫正狼狈地从叛军的关押下策划逃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到唐肃宗即位后,他北上投奔,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被押解到了长安。
叛军攻入长安时,“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由于官职低微,杜甫并没有像同时被俘的王维一样,被严加看管。被关押半年后,他亲眼看到了都城的凄惨破败,触景伤怀,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四月,郭子仪的大军从北方逼近长安。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授官职“左拾遗”。
这个官职隶属于中书门二省,属于谏诤机构。一年后,因为参与营救平叛失败的房琯,触怒肃宗,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也没受到过重用。
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不久后,唐军与叛军在邺城爆发战争,唐军大败,杜甫在途中看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写下了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佳作,多写于安史之乱之后。虽然自己也颠沛流离,为了温饱而饱受屈辱,但他从未将视野集中在自己的苦难之中。他对苍生投注了极大的关爱与同情,他的文字给了那些最底层的人民,那些破落荒凉的村庄,被迫分离的爱人,贫困又悲惨的家庭……
杜甫用笔记录下了那些苦难与眼泪,但也从未错过生活中渺小的美丽与幸福。
在华州,看到鸟死鱼涸、满目蒿莱,杜甫深觉得自己这么一个被贬的芥末小官,对于改变这样的局面毫无作用,不该虚占其位,于是弃官远走。
之后,他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度过了五年相对平静的生活。
安史之乱前的杜甫,有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少,有着奔波劳碌的苦辛。但安史之乱后,看遍战火与流离的杜甫,才真正成就了他“以诗写史”的风格和沉郁顿挫的特色。
三、诗佛王维:凭借一首诗自救的“幸运儿”
王维的生卒年和李白几乎是一样,但他的一生与李白截然不同。
20岁时,王维就凭着诗歌和音乐才华受到岐王和玉真公主的赞赏,得以入仕为官。
他的前半生富贵顺遂,却在奸相李林甫上位后,频频遭到打压。在陆续丧母丧妻后,王维逐渐远离朝堂,过起了半仕半隐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王维本想跟着唐玄宗一起南逃,但半途中却被叛军俘虏了。
由于诗名太大,王维受到了安禄山的重视。为了避祸,王维吃了泻药假装患病,后来又假装嗓子无法发出声音,但都于事无补。安禄山把他幽禁在菩提寺,硬给了一个“给事中”的伪职。
王维中间试图逃走,可惜失败了,再次被抓回来,强迫他受职。
公元757年秋天,唐肃宗反攻长安得胜,所有在安禄山手下任职过的官员都受到了严惩,王维却幸免于难。
王维的“幸运”,源于他凭借一首《凝碧池》的自救。
凝碧池是唐代洛阳禁苑(神都苑)最东的池名。公元756年,安禄山掳了数百名梨园子弟,在凝碧池大开筵席,用从唐宫中抢来的珍宝来装饰。
梨园子弟相对而坐,涕泪交加,奏不成曲。叛军用刀威胁,称流泪的都要斩首。乐工雷海青怒而将琵琶掷于地,面朝西方嚎啕痛哭。安禄山下令将他绑在戏马殿,支解后示众。
王维听说此事以后,心中悲愤,写下了这首《闻逆贼凝碧池作乐》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因为出自王维之手,这首诗便被悄悄流传出去,甚至传到了唐肃宗的耳中。
唐肃宗从诗中看到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为他弟弟王缙平叛有功,愿意削降官职来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到宽宥。
王维被降为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但两年后便升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
王维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他是被灾难俘虏的诗人,如同行走在悬崖间的绳索之上,却终能幸免于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动荡的时代里,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个体,都有着不可控更不可预测的命运。作为对世界认知敏感度极高的文人,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
这三位盛唐时期的文学巨匠,在讨伐安禄山时站错了队的李白,为打败仗的官员说话而被贬的杜甫,被安禄山囚禁并强迫授职的王维,他们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都遭遇过戏剧化的人生起伏,也都直面过生命受到威胁的局面。
但他们始终都怀抱着天真赤忱的爱国之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
他们都是这场战争最好的见证者。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