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经历安史之乱,李白、杜甫和王维的结局完全不同,原因何在?

同样经历安史之乱,李白、杜甫和王维的结局完全不同,原因何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678 更新时间:2023/12/9 2:39:40

公元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妻子跑到南方避难。在那里,李白受到永王李璘的盛情邀请,于是他进入永王军营,成为永王的幕府官员。

李白可能没想到,由唐肃宗亲自抚养长大的李璘会生出不臣之心,而他自己不久之后也因为跟随李璘获罪,被判长期流放夜郎。没能清晰判断形势的诗人步入晚年后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和李白同样有着响亮诗人名号的杜甫王维也都经历了安史之乱,战乱中他们的经历比李白更为糟糕,两个人都被乱军俘虏,王维还被迫出任伪职。但是战乱平息之后,杜甫被提升为左拾遗的官职,王维只是暂时降职,后来又做到了尚书右丞。

同样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同样是在战乱中不得不屈从于强者,最后的待遇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关键还是要看他们在这一时期留下的文字,那些记录和表达他们真情实感的诗歌。

1、李白写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李白已经离开翰林院12年的时间。

在这12年里,李白依然潇洒地到各地游览,有时会和杜甫、高适等诗人聚会吟诗,间或谈谈理想,还有阻碍理想实现的社会环境,一起发发牢骚,然后又天各一方,各自忙碌各自的生活,看起来平淡而有些无聊。

可是,即使是这种平淡和无聊也没能持续很久,安史之乱爆发后,乱军相继攻下洛阳、潼关和长安等重要城池,唐玄宗带领皇宫妃嫔及官员匆忙逃离,跑到蜀地避难。

北方陷入混乱之中,李白于是也带着妻子来到南方避难,在这里他收到了永王李璘的诚挚邀请。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母亲去世后由异母哥哥李亨抚养长大。安史之乱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璘则成为手握重兵、奉命镇守江陵的大都督、节度使。

身为李唐皇室成员,又由当今天子一手抚养长大,李璘原本应该好好为国效力,尽到李唐子孙的责任,可是江陵的富庶、手中的权力都让李璘野心膨胀,在帐下谋士们的怂恿下,他公然违抗唐肃宗的旨意,想要成为独霸江东的一方霸主。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李白却不过盛情,应邀来到李璘的军营之中,成为李璘的辅佐官员之一。

身在乱局之中却分辨不清形势,诗人的头脑显然缺少必要的理智,但是李白进入李璘阵营之后,马上又做了一件更为错误的事情:看到李璘兵强马壮,雄心勃勃,李白欣然提笔赋诗,完成了为李璘歌功颂德的组诗《永王东巡歌》。

诗人犯错误就是要犯得这样明显:只做错事是不够的,还要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2、另一位诗人高适

此时,为唐肃宗出谋划策的也是一位诗人,那就是曾经和李白畅谈吟诗的好友高适。早在唐玄宗要封皇子们为节度使的时候,高适就进谏说这样做不合适,但是唐玄宗不听,结果李璘大权在握之后果然生起反心。

李璘乱起后,唐肃宗特地召来高适,和他商议应对计策。高适逐一为唐肃宗分析当下形势,最后得出结论:李璘必败!唐肃宗于是任命高适为节度使,让他与其他节度使一起讨伐李璘。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李璘就兵败被杀,他的部属或者逃亡或者死于乱军之中。李白在混乱中幸存了下来,而后被关押入狱。

李白大诗人的名声响遍天下,随便在哪里都能遇到自己的粉丝和好友,他在狱中没有被关押多长时间,很快就被宣城太守宋若思、余杭太守崔涣营救出狱,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李白和宋若思都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事实证明他们都想得太天真:不久,朝廷下令,李白因为跟随永王李璘获罪,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即使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仍然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另一位诗人高适,平定李璘之乱后,他继续奔波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为正直敢言曾经被贬官,但总体的仕途发展基本上是稳中有升,后来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等职,61岁时封渤海县侯。

不一样的选择,当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3、李白的另一位好友杜甫

当李白和高适因为不同的选择而奔忙的时候,杜甫也正斗志昂扬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杜甫出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唐朝的官员,虽然官职不是特别高,但是足以给杜甫提供良好的教育,以及持续灌输无比坚定的忠君思想。

这一点显然和李白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出自李唐皇室,但毕竟是罪民之后,所以头脑中难免会有些高傲、不驯服的成分。

正因为杜甫内心深处始终怀有对李唐王朝的深情,所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虽然他担任的只是“兵曹参军”这样的小官,却是“位卑未敢忘国忧”,他一听到李亨在灵武即位的消息,马上只身北上,前去投奔。

可惜,命运一直持续不断地给杜甫以挫折与苦难,他还没到达灵武时就被乱军俘虏,和被俘的其他官员一起被押回了长安。

好在杜甫官职低微,当时名声也不太大,没有引起乱军的重视,所以他没有被囚禁起来,和其他职位较高的官员,比如王维等人相比,他还算比较自由。那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春望》就写作于被俘期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句字字无一不是诗人内心对当前局面的感慨与无奈,无一不流露着深沉的爱国之情。

两年后,杜甫终于逃出长安,冒着两军对峙的风险继续追随唐肃宗,最终于757年五月见到唐肃宗。

见到唐肃宗时杜甫是怎样的激动心情?他并没有写诗记录,历史上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这一细微的时刻。唐肃宗大概没想到有人居然能如此忠心地追随自己,于是他任命杜甫为左拾遗,留在自己身边专门提意见,推荐可用的人才。

4、诗人王维

被乱军俘虏之后,诗人王维显然就没有杜甫那样幸运了,因为他名声大、官职高,足以引起乱军首领安禄山的极大重视。

王维出自当时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他年少时就以文章而扬名,到京城参加考试的时候,当地的王孙贵族就十分热诚地追捧他。经过多方举荐后,王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状元及第,被授予太乐丞的官职。

几经宦海沉浮之后,到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王维做到了监察御史的职位。仕途起起落落,王维的心绪却始终很平定,闲暇时他住在辋川别墅,半官半隐,被打发出京城出使凉州时,他就一路走,一路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唯美的诗句。

唯美、平静的诗歌,没有安宁平和的心境是写不出来的,可以想象,能够写下这样诗句的王维心绪平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叛军俘虏。安禄山久闻王维的大名,现在这位大诗人终于落到自己手里,马上就任命他官职,想让他为自己所用,为伪王朝摇旗呐喊。

王维推辞不得,只好被迫出任伪职,然而私下里他却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做消极抵抗:偷偷吃药把自己弄病,然后以此为借口逃避为乱军做事。

抵抗手段非常温和,完全是心慈面软的诗人的做法。

被俘虏、坚持自虐的诗人仍然是诗人,王维愁肠百结之时,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的“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一句表达了他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很重要,成为王维后来的救命稻草。

战乱平息之后,曾经担任乱军职位的官员按律应斩,王维也因此被关押入狱,等待最后的判决结果。值此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王维写下的那首诗成为证明其内心情感的实证,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反有功为哥哥说情,王维最终得以宽宥,被降职为太子中允,担任侍从太子的属官。

四位同样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在同样的乱局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虽然有被迫、环境影响的成分,但最终都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实事见真章,乱局显本色,谁又能说每个人的结局是命运胡乱安排的结果呢?哪一个不是取决于当初自己的选择?

感慨别人的命运,做好自己当前的选择。

标签: 李白杜甫王维安史之乱高适

更多文章

  • 王维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意境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水墨,审美,禅境,诗人,画家,唐朝,山水画,山水诀,王维山,书法作品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山水画画意盎然,、意境幽远恬淡、深藏禅意,他的山水画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在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空”和“静”的禅宗思想,表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趣味。1、浓淡水墨之境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 李白、杜甫、王维,安史之乱中的盛唐诗人们,命运竟如此曲折离奇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李白,杜甫,王维,唐朝,诗人,安禄山,安史之乱,千古名句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经历了好几代的太平盛世,当地驻军和百姓都反应不及。叛军所过州县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弃城而逃,要么很快城破被杀,河北迅速沦陷。由于叛军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首,因此

  • 千古绝句,最美五言,精选20首山水唐诗,王维独占3首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王维,唐诗,绝句,五言,杜甫,辛弃疾,山水,唐朝,画家,艺术家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最美的山水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诗人在山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获得精神上的救赎。每一首诗都赞美着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着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唐诗中的五言绝句,清丽淡雅的山水诗,一

  • 《酬张少府》王维 |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酬张少府,张九龄,隐逸

    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 : 唐·王维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王维,诗作,苏轼,诗人,绘画,终南山,孟浩然,千古名句

    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太原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

  •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是春来发几枝,还是秋来发故枝?

    历史解密编辑:白薯娱乐标签: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

    赏读王维《相思》红豆,秋来最相思秋天来了,是万木果实丰收的季节。在一本古籍里,翻阅秋的诗词,忽然看到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朝王维《相思》初看时,我觉得不对,因为从小读的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怎么到这里,变成了秋来发故枝呢?或者是由于秋天气肃,我马上

  • 孟浩然写“水”奔放雄伟,王维写“水”壮丽磅礴,谁的气势更足?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王维,孟浩然,杜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

    唐代大诗人王维爱写山水田园诗,他有一首著名的五律,名叫《汉江临泛》。描写自己泛舟汉江,观三湘之水汇通荆州,再与长江“九派”合流的全过程。近代学者吴山民点评:起笔有《水经注》笔意。元代方回认为这首诗:中间两联皆言景,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意思就是说,方回认为:王维诗里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

  • 李白最美的9首诗,每一首都有一个名句,诗意画意不输王维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诗人,李白,画家,明月,王维,诗词,千古名句,孟浩然,长歌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读王维的诗,有一种身在画中的感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弱琴复长啸”、“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在王维之外,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下许多“诗中有画”的佳作。小七今天要推荐李白的10首诗,首首绝美,诗情画意

  • 读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感受唐代盛极一时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二小姐标签:王维,洛阳女儿行,西施,浣纱,诗人

    有着“诗佛”之美称的诗人王维,笔下的诗句要么是空灵的,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要么是唯美的,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要么是雄浑壮阔的,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在早年,他也曾用过华丽的文笔,写下过极具批判深度的诗词。这首诗,就是《洛阳女儿行》。那时候,王维才十六岁,正住在和他

  • 王安石的一首冷门诗,全诗平易而深婉,很有王维山水诗的境界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王维,唐人,诗人,鸟鸣,唐朝,王安石,山水诗,散文家,千古名句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下面这首《钟山即事》,就是变法失利后,王安石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它描绘钟山春时的眼前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