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子仪晚年不关家门,儿子:家快被偷光了,郭子仪:这样才能保命

郭子仪晚年不关家门,儿子:家快被偷光了,郭子仪:这样才能保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乐聊文史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1/16 21:53:01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们想必对“三朝元老”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所谓三朝元老就是说大臣一共辅佐过三位皇帝,在历史中如果一位臣子能够获得这样的称赞,无疑是对他政治地位的极大肯定。

回顾整个封建王朝史,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也不过寥寥数人,很多人最后都成了历史名人,盛唐时期有一位大臣却做到了“七朝元老”,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老者。

这个人便是郭子仪,为何他能够做到如此程度呢?这或许就与他的政治情商有关系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传奇将领郭子仪

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之中,他的父亲郭敬之是唐朝时期有名的武将,还曾经被封为太傅,有如此显赫的出身,郭子仪入朝为官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但是心高气高的他却不愿意仗着父亲的权势入朝为官,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那便是新兴的科举制度。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在当年的“武举”之中,郭子仪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自此成功踏入了仕途之中。

虽然无意凭借父亲的功绩一步登天,但是却总免不了被区别对待。入朝为官之后,他的官位是一升再升,公元749年被唐明皇李隆基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

要知道这可是正三品的官职,许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郭子仪却凭借着唐明皇的信任与才华做到了。

仕途的顺遂并没有让郭子仪得意忘形,平日里依旧是非常的谦逊低调,也是因为这份低调才能够成为“七朝元老”。

言归正传,公元754年郭子仪的母亲向氏因病去世,他辞官回家守丧,也就是在郭子仪守丧期间,唐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事件发生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东平郡王安禄山以宰相杨国忠祸乱朝政为由发动了叛乱,由于唐明皇的不正确指挥,唐朝军队基本没有对安禄山的叛军形成太大的抵抗。

叛乱军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并很快就攻占了长安,眼看着唐朝这座大厦就要倾倒,唐明皇想到了服孝在家的郭子仪,于是一道圣旨便到了郭子仪的面前。

当时的郭子仪完全有理由无视这道圣旨,叛军来势汹汹自己这边又没有什么充足的准备,贸然出兵很有可能会是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但一心感念唐朝恩德的郭子仪却没有丝毫的犹豫。

圣旨下达的当天郭子仪便自发组织了数千名士兵士奔赴前线御敌,靠着自己优秀的战争才能,很快就收复了云中和马邑等地,曾经所向披靡的叛军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

不过这还只是开始,一年后郭子仪率军收复了河北全境,随后又和李光弼一起合力收复了藁城和赵郡等地。

期间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郭子仪无不身先士卒,完全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最终在公元763年的春天,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唐代宗论功行赏,亲自封郭子仪为河中节度观察使。

除此之外,还将郭子仪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之上,这在当时是对一个武将的最好褒奖。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唐朝之所以能够有幸延续,郭子仪可谓是居功至伟。除了安史之乱,在之后抵御吐蕃的战争之中,郭子仪依旧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过再大的英雄也终究敌不过时间,公元781年6月14日,郭子仪因病去家中世,唐德宗在得知郭子仪死讯后在宫中忍不住痛哭道:“我大唐的擎天一柱倒了。”

为了表彰郭子仪的一生功绩,唐德宗追封郭子仪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如此高的封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是极其少有的,安葬之时唐德宗还专门下令要将郭子仪的坟墓增高一丈。

在现代人看来这好像是一件并不重要的事,但是在恪守礼制的古代来说却是一件“僭越”之事,以上种种也不难看出唐德宗对郭子仪的看重。

狡兔死走狗烹,为何没有发生在郭子仪身上

按照我国古代皇帝的一贯行为来看,郭子仪的这些待遇实在是有些太过反常,一般情况下功高盖主的武将很难有所善终的,战争结束后皇帝便会以一些莫须有的理由革除将领的军权。

再之后将领便会因为各种理由突然去世,即便是以宽厚仁爱著称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靠着“杯酒释兵权”的把戏将统兵将领的权力收归了中央。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郭子仪才可以得到这样与众不同的待遇呢?回顾郭子仪的一生,他一共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

在每个皇帝期间都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和信任,而这一切的原因与郭子仪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根据史料记载,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修筑了一座府院供家人们居住。

以郭子仪当时的权势来说,修个府院这样的小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即便这个宅子修筑的再奢华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但是等到院子修好之后,围观的群众们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这个吃惊倒不是说整个府院修得有多么奢华,而是府院修好之后居然没有修大门,这可真是稀奇事。虽然唐代比较繁华,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都非常高,但是还远没达到可以夜不闭户的程度。

郭子仪的这番行事实在是让人看不懂,很多百姓出于好奇都进到了院子之中,见众人进来郭子仪也没有任何的阻拦,反而是当作没看见一样继续在做着自己的事情。

非常滑稽的一幕便出现了,一些行为不端正的百姓偷偷地将郭子仪府中,一些小物件装到了自己的身上带了出去。

就是这样郭子仪也照样没有阻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搬走名贵的家具。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便前来劝说他,可他依旧没有阻拦那些百姓们。眼看着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要被搬空了,郭暧实在是忍不住抱怨道:

“父亲,我们家的东西都要被偷光了,您怎么能一点反应也没有呢?至少也要让家丁将这些人赶出去吧”,但郭子仪依旧是无动于衷笑看事情的发生。

事情实在是太过奇怪,郭子仪为何就这样放任百姓“偷偷”将自己家中的东西悉数拿走呢?这一切与其说是百姓们的不检点,倒不如说是郭子仪的有意为之。

郭子仪的目的:保命

历朝历代,像他这样功高震主的权臣都很难善终,无论你是如何的忠心,皇帝总会猜忌你是否会有谋反之心,郭子仪之所以让百姓将自己家中值钱的物件全部拿走,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断了皇帝对他的猜忌。

郭子仪建造豪门大院是为了用金钱抹黑自己,让百姓偷走自家的东西也是为了表达一种信号,我虽然军权还在手中,但却已经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多余的财力去做其他的事。

另外,家中的大门常打开对于皇帝来说,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在家中所作所为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换而言之就是方便皇帝的眼线监督自己。

自己对于皇帝是一个透明人,就意味着不再有什么威胁,保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情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做臣子的已经都做到了这个份上,皇帝自然也就不会在猜忌郭子仪。

与其说郭子仪拆掉的是自己家的大门,不如说拆掉的是皇帝对他的猜忌之门。除了向皇帝全方面“开放自己”,在与同僚的相处之中,郭子仪也一直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比其他人大而嚣张跋扈,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宗时期有一位大宦官鱼朝恩,因为嫉妒郭子仪的功绩,便在他出兵征战之时秘密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陵墓。

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奇耻大辱了,祖宗坟墓被挖,无论是谁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

等到郭子仪凯旋回朝之后,包括代宗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料定,郭子仪必定会找鱼朝恩算账。

当时,朝堂之上因为代宗皇帝的信任,鱼朝恩权势是非常大的,如果此时郭子仪和鱼朝恩撕破脸,那么对整个大唐的局势伤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即便是唐代宗本人也不知道,如果真的两人撕破脸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安抚住整个朝局,就在所有人都惴惴不安之时,郭子仪在面对唐代宗时哭诉道:

“这一切都是因为臣御下无方,将士们在作战时就经常挖百姓的坟墓,今天我父亲的陵墓被挖了完全就是上天对我的惩戒,并不是哪一个人故意跟我过不去。”

郭子仪的这个回答让朝野之上的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最令人担心的局面终究是因为郭子仪的隐忍而没有发生,从此之后鱼朝恩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有的时候还会为郭子仪开脱。

如此大的恨都能忍,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呢?正是因为这样的逆来顺受,才使得郭子仪可以历经七朝而得以善终。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郭子仪能够纵横官海数十年而得以善终,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受皇帝的信赖,而在于他为人处世的智慧。

也难怪数百年后清圣祖康熙曾评价他是“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郭子仪迎回唐代宗,代宗叹息道:走到这一步,是我任用你太晚了!

    历史解密编辑:金娃趣谈标签:唐朝,郭子仪,唐代宗,唐肃宗,李光弼,安禄山,唐玄宗,五代十国

    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的第二年,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大唐刚从战乱的困境之中挣扎出来,蓄谋已久的吐蕃就乘虚而入。入侵的吐蕃军迅速攻占了十几个州县之后,继续向京城长安逼近。大唐都城岌岌可危。仓促之间,正当壮年的唐代宗做了一个决定,这决定和当年他衰老的祖父唐玄宗选择的一样,那就是:跑!很显

  • 长安十五日记: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老年为何嚎啕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赫赫,唐军,唐朝,郭子仪,仆固怀恩,五代十国,长安十五日记

    【本文作者:傅毓涛】这段历史,不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历史的眼光里,从来就没有什么胜利者,只有冥冥间为彼此造就的对手。唐与吐蕃,在共存的二百多年中从对峙到和亲,再从联盟走向交恶,直至双双灰飞烟灭。赤岭河源,和战张弛,远非教科书上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那般简单,也不是靠刻意地回避能够被遗忘或扭曲的。公元七

  • 李靖被查!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李靖,纪委,违纪,调研员

    利辛县政协三级调研员李靖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利辛县政协三级调研员李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亳州市纪委监委)

  • 李靖因病不出征,李世民:司马懿当年也病了!李靖惊恐道:我出征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李靖,李渊,李世民,司马懿,唐太宗,书法家,国防部门

    李靖因病不出征,李世民:司马懿当年也病了!李靖惊恐道:我出征李世民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作为君主,他知人善任、心胸宽厚,被称为不杀功臣的君主(除了叛臣,李世民确实没有怎么杀功臣)。李世民不杀功臣,除了性格原因之外,也与其高超的驭下之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无论多强的臣子,在李世民的帝王心术面前,也只有

  • 《月下独酌·其三》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李白,诗人,孤枕,如锦,独愁,唐朝,月下独酌·其三

    月下独酌·其三唐·李白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注释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径须:直须。穷通:困厄与显达。造化:自然

  • 云仙子:小狗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没气的打火机标签:李白,狗狗,宠物狗,云仙子

    【图·文原创作者】|云仙子爱写作小狗李白清明那天,从子午峪下山途中,我看到了一只毛发纯正的小宠物狗。它之所以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是因为它的毛色只有黑白两色,而且十分漂亮。我看见它时,它正在道沿边的草地上溜达。东嗅嗅,西瞅瞅,一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哎,这只小狗狗还长得蛮好看!”我眼前一亮,惊呼

  • 西塞山诗话1 李白与西塞山

    历史解密编辑:西塞山论坛标签: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诗话,唐朝,诗人,西塞山,刘禹锡

    作者:黄开才 来源:新东西西塞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千百年来,流传了多少神奇的故事,千百年来,有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也留下了多少千秋佳话。李白、陆游、张志和、刘禹锡、苏东坡、黄庭坚、吴国伦等来到西塞山。西塞山诗话之一李白与西塞山 说起唐代诗人李白与西塞山的故事,

  • 李白笔下的夏日,时光清浅,岁月如莲

    历史解密编辑:邂逅古诗词标签:李白,西施,相思,荷花,新妆,诗人,唐朝,岁月如莲

    盛夏到了,人人都渴望一场清凉。有人说,读诗可以让人凉爽,因为读诗心静,“心静自然凉”嘛!夏天来了,李白在想什么呢?他的夏日是否也在渴望一场清凉呢?分享几首李白的夏日诗词,来体味李白的夏日情思!李白笔下的夏日,是闲适自如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在山中,夏天是怎

  • 饮酒——不恨贫困忧杜甫,深憾才浅愧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芭比布朗标签:杜甫,李白,饮酒,酒兴,酒徒,唐朝

    饮酒一陌上农人放晚归,灯下驱车欲何之。只恨西风送春早,但爱村酒醉夜迟。又听邻家老苗歌,千百唱遍意未知。待我某日兴阑珊,重把旧调写新词。@每天头条收益只有0.01元,还要坚持吗?@原创诗词?@酒?常常饮酒二?昨夜醉梦犹未去,今晚酒兴趁早来。尚无新诗堪题处,何惧费钱冰瓶开。不恨贫困忧杜甫,深憾才浅愧李白

  • 李白诗寻踪⑨|李白当过哪些官——《行路难》诗歌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李白,行路难,白居易,唐玄宗,唐肃宗,高力士

    来源:封面新闻文/马睿《行路难三首》其一金鐏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①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②。闲来垂钓坐③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备注】在其他版本中,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