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平定安史之乱的3大功臣,为何都不得善终?就连郭子仪都战战兢兢

平定安史之乱的3大功臣,为何都不得善终?就连郭子仪都战战兢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摆渡 访问量:2957 更新时间:2024/4/20 22:51:34

很多人是不是有一种错觉,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似乎就没了?至少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历史大家如数家珍,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可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那也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盛世。

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概念就变得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其实并没有被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节度使割据自雄的局面,一直笼罩着唐朝的后半段,直到唐朝灭亡为止。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的大将李怀仙、田承嗣、张忠志等人,纷纷成了唐朝的节度使,他们割据河朔三镇,与唐朝分庭抗礼。他们不仅有政权、财权、军权,甚至还有世袭的资格。请问,这难道叫平定叛乱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唐朝的安史之乱并没有被平定。但好歹唐朝皇帝恢复了名义上的统治权,我们姑且算是平定了吧,既然平定了这场叛乱,功臣们还是要大肆封赏的。可为啥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功臣,似乎都没什么好下场呢?

一、李光弼不敢入朝,抑郁而终。

提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子仪,实际上这其中功劳最大的,还得是李光弼。

安史之乱的领袖人物,主要有4个,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其中安禄山是被儿子安庆绪做掉的,安庆绪又是被部下史思明给做掉的。而史思明则是被儿子史朝义弑杀的。

安史之乱最后一个领导者史朝义,则的的确确是被李光弼的大军击败后,无奈自杀的。单凭这一点,李光弼的功劳其他人就比不上,更别提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了。

哪怕是郭子仪,都曾经坦言,自己的功劳是比不上李光弼的。《新唐书》中,更是将李光弼列为中兴第一。

可这么牛的人,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却遭到了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一连串的诬陷,以至于李光弼都不敢到朝中做任何解释,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这帮宦官给设计害死。

这么一来,原本对李光弼深信不疑的唐代宗,也开始怀疑李光弼的忠诚问题了。此后又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1. 第一件事,吐蕃入侵长安的时候,唐代宗急令李光弼前来救驾,可李光弼却迟迟不肯出兵。即使后来出兵了,也一直在拖延时日,没起到什么作用。
  2. 第二件事,郭子仪击败吐蕃以后,唐代宗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实际上就是想看看李光弼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巢徐州。结果李光弼又以没有接到诏书为由,拒不前往赴任。这下算是炸了锅了。
  3. 第三件事,唐代宗将李光弼的老母接到长安居住,同时善待他的弟弟李光进。说实话,即使唐代宗的出发点是好的,都会让人感觉,他在用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做人质要挟李光弼。自此,李光弼就越走越远了。

由于李光弼擅自夺取了江淮地区的赋税,作为治军之用,又常年不敢入朝,这使得李光弼的部下们,逐渐开始对李光弼产生怀疑。

麻烦事儿一件接着一件,李光弼就算是有嘴,也说不清这件事了。最终他只能在任上含恨而终,年仅57岁,算是被气死的。

二、仆固怀恩被逼反叛,暴毙而亡。

如果说,有一个人的功劳,可以和李光弼相提并论,这个人肯定就是仆固怀恩。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儿奇怪,其实这很正常,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王朝,兼容并包。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怀恩则是铁勒族人。

仆固怀恩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几乎是全家总动员,他们家有46口人,全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丧生,真可谓是满门忠烈。

当年为了向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特地将自己的2个女儿,远嫁回纥。再加上他本人战功卓著,曾消灭史朝义的8万大军,因此战后被封为了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

可就是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也遭到了宦官骆奉先的陷害。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1. 第一,唐代宗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已经开始不信任武将了,他更加信任身边的宦官。这些宦官就是他的耳目,因此他们说的话,唐代宗更加相信。
  2. 第二,仆固怀恩的女婿是回纥可汗,他曾经亲自护送女儿、女婿回到回纥,这使得辛云京造谣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有口难辩,朝廷让他去解释,他一直犹豫不决。
  3. 第三,手下范志诚一个劲儿地拿李光弼、来瑱的例子告诫仆固怀恩,希望他不要入朝自投罗网,结果仆固怀恩居然还真的不肯去。

这下好了,骆奉先、辛云京等人,自然觉得他们抓到了铁证,坐实了仆固怀恩谋反的事情。仆固怀恩差点没气炸了,果断派儿子进攻辛云京,这算是越描越黑了。可以说,仆固怀恩善于打仗,却不善言辞,更不善为自己说话,最终酿成了悲剧。

由于他的部下都是郭子仪的旧部,因此郭子仪一来,仆固怀恩就没戏可唱了。不甘心的仆固怀恩,随后又带着回纥、党项、吐蕃的几十万人马卷土重来,结果又被郭子仪给击败了。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最终暴毙而亡。

三、郭子仪明升暗降,心真累。

郭子仪有再造大唐的恩情,而且有好几次。我们刚才就提到了3次:

  1. 第一次,当然是郭子仪带兵平定安史之乱。
  2. 第二次,吐蕃攻入长安以后,是郭子仪出手击溃了吐蕃大军,收复了长安。
  3. 第三次,郭子仪击败仆固怀恩带领的吐蕃、回纥联军,保住了李唐江山。

无论是哪一次的功劳,都足以让郭子仪名垂青史,成为唐朝皇帝永世都不该忘记的恩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依旧过着患得患失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

  1. 首先,郭子仪被宦官诬陷。唐代宗继位以后,开始重用宦官程元振。程元振觉得郭子仪功劳太大,因此开始各种诬陷郭子仪,最终使得唐代宗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只给了他足够的封赏。这算是明升暗降了。
  2. 其次,郭子仪平定了仆固怀恩叛军和吐蕃、回纥联军以后,算是彻底让唐代宗拜服了。可就算是这样,郭子仪依旧只能辞去太尉的官职。太尉是总领天下兵马的,而他在外带兵,手握实际兵权,如果他再拿到太尉的职务,或许唐代宗又有另外一番想法了。
  3. 再者,唐德宗继位以后,郭子仪被调到朝廷中担任太尉、中书令等职务,可谓是位极人臣了。可与此同时,唐德宗免去了郭子仪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其实这是变相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

所以说,郭子仪在那个年代干活,是真心困难啊。一边要不断为唐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一边还要照顾皇帝的小心思,动不动就要交出兵权,说实话,心真累啊!

总结: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开始不信任武将了。

除了以上3位以外,其实还有好几位名将,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和迫害。比如说,安史之乱刚爆发那会儿,唐玄宗就曾经处死了封常清、高仙芝,就连他心爱的名将哥舒翰,也被他逼着与安史叛军速战,最终被叛军俘杀。

唐肃宗时期,大将来瑱为收复两京、平定永王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就是因为部下的陷害,直接导致唐肃宗不再重用来瑱。

唐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随便几句谗言,就导致唐代宗将来瑱随意赐死,真是凉透了功臣们的心啊!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皇帝们开始变得凉薄。尤其是他们不再相信武将会忠于自己,可又不得不重用武将。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李光弼不敢入朝,仆固怀恩索性叛乱的现象。也只有郭子仪这种社会人,才能左右逢源,两边兼顾了。

更多文章

  • 郭子仪此人功高震主,连皇帝也敬畏三分,为何晚年却得以善终呢?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郭子仪,诸葛亮,刘禅,蜀汉,长安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当时的唐朝根本离不开郭子仪就像蜀汉时期,刘禅离不开诸葛亮,虽然诸葛亮开府议事,很多事情都绕过刘禅,但是蜀汉政权还是需要诸葛亮,因此,只要诸葛亮不反,刘禅不会去惹诸葛亮。郭子仪也是这样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郭子仪收复河北、河东等地,757年又收复长安、洛阳进位中书令。759年因为

  • 此皇帝勤奋一生不被认可 一句话却让郭子仪臣服 成就最佳君臣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皇帝,李亨,李豫,唐朝,郭子仪,唐代宗,五代十国

    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气冲冲的回到宫里,见到父亲李豫说:“郭家有谋反的迹象,父皇早做决断”。李豫怒斥女儿胡说八道。升平公主是李豫的第四个女儿,出生在安史之乱前一年,自小生活颠沛流离。母亲崔贵妃早逝,养成了她生性泼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对于这个女儿,父亲十分喜爱,李豫为女儿挑选丈夫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 郭子仪功高盖主,为何不被皇帝猜疑?除了他的实力还有头脑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唐军,兵马,唐朝,郭子仪,史思明,安禄山,五代十国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很好的形容了一代名将郭子仪的生平事迹,郭子仪作为唐代的中兴名将,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后被唐德宗追封为“尚父”。郭子仪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对朝廷任劳任怨,一直保持着对朝廷的绝对听从。这种能力高强却深得朝廷信任的人才,成

  • 75岁郭子仪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事后才知他是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郭子仪,皇帝,唐代宗,唐肃宗,唐玄宗,元载

    相信大家对醉打金枝的故事都很熟悉,但是按照惯例,我们还是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吧。醉打金枝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过寿,儿子媳妇纷纷前来拜寿,可是三儿子郭暧的妻子却不愿意。郭暧之妻是当朝皇帝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她认为自己金枝玉叶,身份地位都比郭子仪要高,可以不拜。但是郭暧却生气了,在寿宴上喝多了酒,回

  • 郭子仪的两个后人,一个是成吉思汗的大将,一个是毛主席的高参

    历史解密编辑:搞笑涂二标签:大将,高参,唐朝,郭子仪,毛主席,木华黎,小说家,成吉思汗,五代十国

    郭子仪有再造大唐帝国之功,是唐朝著名的大将。所谓将门有将,郭子仪的后人中也出了两大名将,那功劳丝毫不比郭子仪差。一个是郭宝玉,名字起得很有些精致的淘气,但是郭宝玉却是一名大将。郭宝玉本来是金国将领,成吉思汗派四杰之首木华黎经略中原,郭子仪在主将战败后投降木华黎。木华黎将他引荐给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问

  • 小官来访,郭子仪赶紧让小妾躲进后房,事后感慨:差点就要灭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三哥职场故事标签:郭子仪,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宰相,卢杞

    在我们中华历史的处世智慧之中,有这么一句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因为君子行事,一般都是有度有节,有什么仇怨的话,大多都是只针对他的仇人,不会去连累家人,报仇的手段那也讲究一个堂堂正正。 小人就不同了,小人行事没有底线,对于和他有仇怨的人,那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在背后放暗箭、使阴招,这让人防不

  • 唐朝官员工作餐吃什么?皇帝请郭子仪吃饭,一顿竟干掉1亿文铜钱

    历史解密编辑:书房记标签:郭子仪,皇帝,唐朝,唐代宗,唐玄宗,宰相

    最近几年来,从原先的十碟八碗两茅台,到现在的公务员自助餐,公务员的餐饮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重心之一的唐朝,公务员的餐饮与现在有着极大的不同,不仅仅从内容上,而且从规格与等级上都为后世开创了先河,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不一样的色彩。唐朝官员的工作餐,顾名思义就是工作时吃的饭菜,这个定义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平定,宦官,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这就是情商高与情商低的区别,郭子仪可以‘’功高盖世主不疑,位极人臣众不嫉‘’荣宠不衰。七子八婿满床笏。而同样战功赫赫,(就战功而言,李光弼高于郭子仪)。却惊惧而死。身后无名,实在是让人唏嘘。李光弼,生于708年。今天的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中唐期名将,将门出身,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之子。契丹族。唐

  • 程咬金和郭子仪不愧是唐朝的两员福将,喊一嗓子,便能让敌人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程咬金,郭子仪,仆固怀恩,唐朝,李密

    程咬金其人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六朝,称得上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将”。在乱世中,他集合邻边勇士,凭借百余人的民团自保,导致周边盗贼都闻风而逃。与小说中写的板斧不同,他所用的武器是当时最流行的马槊。后程咬金归附李密,得到重用。当时李密从军中想要选取八千勇士作为军队的核心力量,由四骠骑统

  • 70岁的郭子仪打了胜仗后, 面对皇帝的奖赏, 他说, 我只要6个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何伟讲体育标签:皇帝,皇上,赏赐,唐朝,郭子仪,唐代宗,五代十国,官宦世家

    764年,郭子仪凯旋而归,唐代宗问他想要什么赏赐,郭子仪答道:“臣只要六个绝代佳人即可。”唐代宗惊讶道:“你今年快70了吧?”郭子仪答道:“都说多子多福,臣还希望能多添点儿孙。”唐代宗看着眼前两鬓斑白的郭子仪,不禁觉得奇怪。郭子仪是朝中大将,英勇神武,功劳累累,绝不是一个贪图美色的人。唐代宗一再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