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有言:“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残酷战场上活了下来,最终却死在自己人手中,其根本原因是功高震主,又不懂得急流勇退!
功臣们想要获得善终,就必须夹起尾巴做人,尽可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对皇权无害,比如西汉功臣萧何为了让刘邦安心就不惜自污名声,低价强买民宅,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也曾自污名声,70多岁还“贪图”美色,要了皇帝赏赐的6个美人。
力挽狂澜,拯救唐朝
郭子仪出身太原名门,通过参加武举入仕,凭借过人胆识,他一路升迁,到公元754年,已经是唐朝左武卫大将军,这几乎是无背景武将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不巧的是,郭子仪的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按照规定,他需要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
此时郭子仪已经57岁了,他认为朝廷已经不可能再用他了,没想到第二年,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朝廷承平已久,内部士兵早已疏于打仗,而边军战力强悍,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就领兵打到长安城下。
起初,唐玄宗认为安禄山叛乱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后来事情发展出乎意料,眼下他手中能与安禄山叛军抗衡的只有郭子仪掌管的朔方军了。于是,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在年近花甲之年领兵上战场。
别看郭老将军年纪大了,但在战场上却十分凶猛,经过数年苦战之后,终于平定了叛乱,他也因功获封代国公。后来吐蕃、 回纥 又联手起兵攻打大唐,长安再次沦陷,此次又是郭子仪出手挽救了大唐,他先是孤身一人深入敌营与回纥大军谈判,成功说服其退兵,后来又领兵大胜吐蕃,解除了大唐危机。
郭子仪是大唐的“续命者”,也是大唐当之无愧的中兴之臣。此时,郭子仪功高盖世,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已对他封无可封,如果再进一步可能会动摇李唐皇室根基,但不封赏也会冷了有功将士们的报国之心,唐代宗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皇帝对郭子仪的试探
郭子仪也清楚唐代宗面临的情况,于是以自身年老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唐代宗看见郭子仪那么识时务,对大唐果然没有二心,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了下来,但唐代宗还是决定试探试探郭子仪是否真的决定退休,而不是以退为进的说辞。
第一个试探就是封郭子仪为尚书令。
其实这个手段并不算高明,因为大家都知道尚书令这个官职非常特殊,是李世民没有做皇帝之前的职位,之后唐朝也因为李世民的原因,很少设立这个官职,即使作为封赏也只是虚职,不能拥有兵权。
假如郭子仪接下这个职位,说明他有野心,唐代宗自然会想方设法对他打压,而如果郭子仪推辞这个职位,则表明他是真的有了退休之意,仍旧是大唐功臣。
郭子仪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么明显的试探之意,于是他直接上书一封,坚决不接受尚书令一职,表明自己忠于李唐皇室,没有任何僭越之心,如此唐代宗才稍微放心。
第二个试探则是唐代宗赏赐给已经75岁的郭子仪6位美人。
郭子仪功劳太大,在民间很得民心,这对皇帝来说是大忌,于是唐代宗想出这个方法毁坏郭子仪的名声。此时郭子仪已经是古稀之年,而这些美人正处花样年华,郭子仪甚至都可以做她们祖父了,如果收下,对郭子仪的名声而言无疑损害很大。
郭子仪也明白皇帝的意图,他欣然接受了唐代宗的赏赐。所以,为了使唐代宗放下猜忌之心,郭子仪拒绝了所有官职,而只要了这6个美人。
自污名声,以求善终
此后10年,郭子仪还做出更加荒谬的举动来“毁名声”。郭子仪的汾阳王府不仅很大,装饰也很豪华,连仆人的穿着打扮都十分奢侈,不仅如此,郭子仪还特地命令仆人将家中大门打开,允许所有人自由出入,原本应该庄严肃穆的王府俨然成了一个“公园”。
郭子仪毫不掩饰地展露自己奢靡的生活,宴请好友大臣时,经常请一群美女侍奉一旁。郭子仪家人实在看不下去他如此荒唐的做法,劝说他不要再做这些有辱名声的事情了,而郭子仪则向家人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全家族。之后,家人再也不阻止郭子仪的这些“荒唐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郭子仪的非议也平息了下来,这时人们才知道他有多高明。而在郭子仪85岁去世时,唐代宗之子德宗为祭奠这位为国有功的老臣,下令辍朝五日,赐谥号为“忠武”。
结语
郭子仪功高震主,但他最后得以善终,依靠的不是皇帝的宽容,而是他急流勇退的果断以及高超的情商,他有效应对了皇帝的试探,证明自己毫无野心,才能够安享晚年。
唐朝由开元盛世一下子陷入乱世,让很多人意难平,哪怕有郭子仪这样的能臣良将也无法阻止李唐江山的衰落,或者说,一人之力无法撼动腐朽的朝廷。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盛唐为何一时之间分崩离析,我们应当深思,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