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醉打金枝的故事都很熟悉,但是按照惯例,我们还是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吧。醉打金枝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过寿,儿子媳妇纷纷前来拜寿,可是三儿子郭暧的妻子却不愿意。
郭暧之妻是当朝皇帝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她认为自己金枝玉叶,身份地位都比郭子仪要高,可以不拜。但是郭暧却生气了,在寿宴上喝多了酒,回府后打了公主。公主气不过,回皇宫找父皇告了驸马和汾阳王一状。
哪知唐代宗十分开明,不仅没有责怪郭家父子,反而责备升平公主不识礼仪,不懂得尊重家翁和丈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广为流传,但故事的内核在于表现皇帝对臣子的信任和尊重。不过,历史上的唐代宗,真的如此信任郭子仪吗?他为什么在郭子仪75岁时,赏赐给郭子仪6个美人?
郭子仪早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就入仕为官,担任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玄宗紧急提升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讨伐叛军。本来郭子仪已经取得大捷,可是唐玄宗却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导致潼关失守,很快就发生了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只能让位给太子李亨,李亨即位为唐肃宗,也是郭子仪效力的第二位君主。李亨登基后马上使出雷霆手段,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大都督府长史,相当于完全将兵权交给郭子仪。
唐肃宗还向回纥借兵15万,命郭子仪为副元帅,企图合所有兵马之力收复两京。郭子仪不负所望,收复潼关,并且在安禄山被杀后,斩敌6万,首富洛阳。唐肃宗曾说,郭子仪对自己的家国有再造之恩,并将郭子仪封为代国公。
公元762年,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当时的内官程元振经常在唐代宗耳边进谗言,称郭子仪功高盖主。唐代宗深知郭子仪的功劳之大,心里也有了担忧,于是将郭子仪的副元帅一职罢免,让他去当唐肃宗皇陵的监工。
就在此时,史思明卷土重来,唐代宗只能重新起用郭子仪。当初郭子仪是副元帅,时为太子的唐代宗是兵马大元帅。这次居然也一样,唐代宗命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的儿子李适为大元帅。郭子仪同样毫无怨言,带兵奋战。
唐军杀死了史思明,平定叛军,安史之乱再次告一段落。但是内忧暂时停歇,外患依旧不断,吐蕃趁机进攻中原。而唐代宗被吓到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攻陷。唐代宗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可是当时郭子仪身边只有20个骑兵,一路收编整顿也不过5000人。
就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郭子仪还是将吐蕃军打得丢盔弃甲。只用了15天,郭子仪就成功收复长安。唐代宗回宫后,赏赐郭子仪丹书铁券,并派人为他画像高挂凌烟阁,以此表彰郭子仪的军功。
后来,原大唐将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多次勾结吐蕃、回纥等入侵中原。但每一次,都由郭子仪顺利摆平。可以说大唐的安定,全因郭子仪的汗马之功。唐代宗为了表彰郭子仪为大唐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大唐的忠诚,决定封郭子仪为尚书令,相当于宰相、百官之首。
不过郭子仪回绝了,他知道这对于自己和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可是此前担任过尚书令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自己接受了这个职位,不就等于宣告和太宗平起平坐了,这是大不敬。
唐代宗没有生气,反而继续劝说郭子仪接受任命。可是郭子仪还是拒绝了,甚至上书了一封令人动容的奏折。唐代宗看了之后很感动,还让史官将这件事记载下来。我们现在还能在《旧唐书》中,感知这对君臣的惺惺相惜。
虽然郭子仪拒绝成为尚书令,但唐代宗还是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和6个美女给他。要知道,当时郭子仪已经75岁高龄,有精力应付这些美人吗?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子仪照单全收了。
可以知道的是,唐代宗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让别人嘲笑郭子仪临老入花丛、老不正经。毕竟郭子仪功劳很大,大唐多次叛乱都是由他平定的。加上郭子仪是自己的姻亲,没道理捉弄对方。
另一边厢,郭子仪的生活越来越纸醉金迷。史书上有载,郭子仪得了财宝和美人后,“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纸醉金迷都不足以形容,简直就是穷奢极侈。
于是大家都觉得,原来郭子仪也和一般武夫没什么区别,同样胸无大志、贪图享乐。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正正显示了郭子仪的智慧。历仕三朝的人不止郭子仪一个,还有当朝宰相元载,可他却在777年被处死了。
元载曾辅助唐代宗杀了两个宦官,为唐代宗夺回权力,因此深受信任。可是元载却不知收敛,越发自大跋扈,于是引来的唐代宗的猜忌。果不其然,很快唐代宗就找了借口处死元载。到那时,大家才知道郭子仪为何沉迷酒色财气。
郭子仪表现得自己贪财好色,就是为了向皇帝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虽然功高,但统治者可以放心。郭子仪始终是大将军、大元帅,曾经手握大唐兵权,一旦他表现出一丝野心,都很可能人头落地。
既然皇帝对自己有赏赐,那么自己就尽情享受,这样不仅能让皇帝放下戒心,还能告诉其他人,圣恩浩荡,自己对皇帝的厚待非常感激,皇帝是一个好皇帝。这样一个有缺点有弱点的大臣,应该才是最能得到皇帝信任的人。
所以到最后,郭子仪不仅得以善终,他的家族还连续三代与皇室结姻亲,最终成就了郭氏五驸马一皇后的光荣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