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程哥历史观 访问量:896 更新时间:2024/3/4 18:02:07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

文|程哥历史观

历代王朝想要稳固根基,帝王们的身边没有一两个贤才是万万不行的,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才能尽早实现一统江山的大业。

许多武将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过重大功劳,或是保护帝王有功,最后被赐予了相当有分量的职位,更有甚者被封为王侯,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兵马。对于多数武将而言,他们只看得到帝王的嘉奖,却没留意到帝王的疑虑。

正所谓“功高震主”,武将们常年统领军队打仗,手下的将士们最服从的便是武将的命令,兵权自然也渐渐落入到了这些功臣手中。

帝王们担忧一些功臣不满封赏而起兵造反,便暗中设计试探那些功臣,稍有嫌疑者就会被罢黜官位,或是被暗中铲除。身为唐朝开国功臣的郭子仪并没有这样的遭遇,他不仅侍奉过七代帝王,还能够安享晚年。

01

郭子仪,697年出生于今陕西华州,他自幼便练习武艺,靠着一身过硬的本领赢得了赏识和提拔。在武则天统治之后,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度,以此来选拔有才能的武将,年轻气盛的郭子仪便积极报名参加,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被朝廷分配了一个九品的官职。

别看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郭子仪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他不断参加前线作战来积累自己的功绩,经过半辈子的努力爬到了正三品的官职,这对于普通人家出身的子弟而言已经很是不易。

彼时的郭子仪已经52岁,放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高龄,本打算安度晚年的他却遇到了颠覆唐朝命运的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军队从北方向南进攻,一路上不少守将都落败于他的手中,或是干脆缴械投降,大大挫败了唐军的士气。

此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朝廷官员快马加鞭来到他家中告知他立即出任灵武郡太守,整合军队抵抗安禄山叛军。郭子仪仓促整装后便来到了山西,他在当地招兵买马,训练军民,还将那些动摇军心的叛乱势力全部剿灭,朝廷为此将他封为御史大夫。

02

次年,安禄山军队已经攻破常山,河北全境沦陷。郭子仪决定与李光弼的军队合并出击,于河北赵郡与史思明的部队交战,顺利歼灭敌人四千余人。郭子仪选择乘胜追击,将叛军尽数赶出河北境内,各地百姓夹道欢迎朝廷军队的到来,这一举动也大大增长了唐骏的斗志。

在郭子仪等将领的保护下,太子李亨得以安全抵达灵武并进行登基,他便是唐肃宗。唐肃宗对郭子仪的忠心大为赞赏,不断将其提拔成为军中统帅,赋予了他极大的兵权。

郭子仪不负唐肃宗的厚望,接连收复了洛阳、长安等重要城池,从而彻底扭转了唐军节节败退的局势,可以说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功劳最为突出。不过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不愿意看到郭子仪受到器重。

他们向唐肃宗进谗言,唐肃宗也对郭子仪产生了猜忌并剥夺了他的兵权。但在日后与吐蕃的战争中,郭子仪再次得到了朝廷重用,率领军队与吐蕃浴血奋战,再一次守护了大唐的领土和荣誉,朝廷内外皆有敬佩他壮举的人士。

03

郭子仪如此忠于国家、君王,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依旧受到其他大臣的质疑,比如他在领兵抵御吐蕃期间得知家中的祖坟被人掘出,换做一般人早就大为恼怒、举兵造反。

然而郭子仪没有这么做,他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情,班师回京后他还对唐代宗等人说这一定不是有人故意为难我,是我一生过错太多受到了上天的惩罚。郭子仪已经太过于年迈,他无心与大臣们勾心斗角,于是便用这么一段话来打消朝廷的疑虑。

为了保险起见,郭子仪决定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坦荡、大度,出门在外从不带自己的护卫,有人担心他遭小人暗算他也不予理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郭子仪从来不关自己家的大门,任由那些百姓、窃贼出入,家中值钱的宝贝越丢越多,但他也从来不去追究,就连他的家人也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为此,郭子仪向亲友解释:我敞开家门是为了让那些进谗言的人明白,我根本无懈可击。

结语

郭子仪贵为七朝元老,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唐代宗很难不会担忧他有朝一日造反,这样则会给郭子仪的家人带来杀身之祸。而郭子仪巧妙地运用敞开家门向皇帝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忠心,最终得到了安享晚年的结局。

更多文章

  • 郭子仪的这个后代真牛,一生攻下七百多座城,累计军功封万户侯!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郭子仪,可汗,忽必烈,白起,苏定方,郭侃,万户侯,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这个将军并不怎么出名,比起白起、王翦、韩信、项羽、李靖、苏定方、高仙芝等人的名气差太远太远了,但是比起军功,尤其是在中亚、西亚、欧洲的名气来,以上几人加起来也比不过他;被他征服过的对手,都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此人就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郭侃是也,郭侃幼年时被蒙古将领木华黎部下史天泽所收养

  • 此人是名将郭子仪的后代,率两千战士打败黔军一万人,俘虏一千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郭子仪,郭天民,红军,黔军,士兵

    此人是名将郭子仪的后代,率两千战士打败黔军一万人,俘虏一千八文/无计读史1935年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死对头。1935年的时候,红一方面军进攻贵州时,涌现出了很多很会打仗的将领,郭天民就是其中一个。1生平郭天民的祖上可不一般,那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可以说,郭天民身上流淌着的就是会打仗的血。但是到

  • 郭子仪功高震主,为何从不被猜忌?郭子仪因为我们家大门从不关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仆固怀恩

    说起郭子仪,都知道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功臣。安史之乱当中,他更是功勋卓著,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大唐的江山将不复存在。然而,虽然他功高震主,但是他从来没有被人猜忌而败落。下面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功高震主,所以历史上就有很多立了大功,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的忠臣义

  • 嘉山大捷后,郭子仪差点端了叛军老巢,却因一个意外痛失战略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日说娱标签:叛军,唐军,燕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禄山,嘉山大捷,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动静搞得很大,叛军势如破竹,二十几天就扫荡一千多里,席卷整个河北、攻克半个河南、拿下洛阳、锋指长安,如同吞象的巨兽。不过安禄山的胃口再大,也不过一条长虫而已,随着战线的拉长,其攻势犹如强弩之末,吞进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肠道的块垒。比如,潼关天险迟迟无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义旗高举。天

  • 郭子仪(11)郭子仪五世孙郭在徽,在唐末五代留下的历史痕迹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郭子仪,郭在徽,唐末,后唐,李存勖,李嗣源

    郭在徽是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处于唐末五代时期。没有在出仕后梁,后唐灭亡后梁,任职鸿胪少卿。郭在徽为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传承世系为郭子仪、郭晞、郭镕(福昌县尉)、郭师简、郭重(乾符县令)、郭在徽(鸿胪少卿)。他处于唐朝的后期混乱年代,自王仙芝和黄巢起义以来,唐朝朝廷威严扫地,成为名义上的天子。唐朝

  • 唐朝将军郭子仪,82岁仍担任朝廷要职,皇帝对他宠信有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崔信娱乐专家标签:郭子仪,皇帝,安禄山,唐肃宗,唐玄宗,唐朝

    文|史说百家编辑|史说百家【前言】从古至今,凡是年过80者,无疑不是成为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即使有身体健硕的也是在家颐养天年,享受着齐人之福。可在唐代宗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怪人,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朝堂之上担任要职,并且还“厚颜无耻”的在朝堂上公然的向皇上索要绝世美女……而皇上听后却不怒反笑,直接大手

  • 郭子仪迎回唐代宗,代宗叹息道:走到这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妈做点饭标签:平定,唐朝,郭子仪,唐代宗,唐玄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郭子仪迎回唐代宗,代宗叹息道:走到这一步,是我任用你太晚了!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的第二年,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大唐刚从战乱的困境之中挣扎出来,蓄谋已久的吐蕃就乘虚而入。入侵的吐蕃军迅速攻占了十几个州县之后,继续向京城长安逼近。大唐都城岌岌可危。仓促之间,正当壮年的唐代宗做了一个决定

  • 郭子仪镇压安史之乱,而且手中握有兵权!皇帝为什么要挖他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皇帝,太监,吐蕃,唐朝,郭子仪,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唐朝的安史之乱,郭子仪和李光弼成功镇压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来郭子仪又率军击败吐蕃和党项,纵观郭子仪一生,功高至伟,历经四朝皇帝,可谓是位极人臣。被人称作:“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是,郭子仪也非常明白,功劳越大,地位越高,麻烦也会越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不是不懂的,

  • 1925年,郭松龄被杀后的惨状,郭松龄祖上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欢乐娱乐君jun标签:唐朝,二战,郭松龄,郭子仪,张作霖,五代十国,1925年台湾

    1925年,郭松龄被杀后的惨状,说起郭松龄的祖上,那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郭松龄后来的成就,也很给祖上争光,也深受张作霖的中庸。只可惜后来他联合冯玉祥反奉,却又被冯出卖,起兵后遭遇大败,

  • 权臣功高震主之时,应该怎么保全自己?霍光与郭子仪分别给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霍光,郭子仪,汉昭帝,刘彻,权臣,汉宣帝

    重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臣子;朝廷中居要职的大臣。《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当然,越是这样的重臣越是危险,功高震主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不乏有一些位高权重之臣,西汉的霍光和唐朝的郭子仪,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两人都曾经权倾朝野、威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