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
文|程哥历史观
历代王朝想要稳固根基,帝王们的身边没有一两个贤才是万万不行的,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才能尽早实现一统江山的大业。
许多武将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过重大功劳,或是保护帝王有功,最后被赐予了相当有分量的职位,更有甚者被封为王侯,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兵马。对于多数武将而言,他们只看得到帝王的嘉奖,却没留意到帝王的疑虑。
正所谓“功高震主”,武将们常年统领军队打仗,手下的将士们最服从的便是武将的命令,兵权自然也渐渐落入到了这些功臣手中。
帝王们担忧一些功臣不满封赏而起兵造反,便暗中设计试探那些功臣,稍有嫌疑者就会被罢黜官位,或是被暗中铲除。身为唐朝开国功臣的郭子仪并没有这样的遭遇,他不仅侍奉过七代帝王,还能够安享晚年。
01
郭子仪,697年出生于今陕西华州,他自幼便练习武艺,靠着一身过硬的本领赢得了赏识和提拔。在武则天统治之后,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度,以此来选拔有才能的武将,年轻气盛的郭子仪便积极报名参加,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被朝廷分配了一个九品的官职。
别看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郭子仪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他不断参加前线作战来积累自己的功绩,经过半辈子的努力爬到了正三品的官职,这对于普通人家出身的子弟而言已经很是不易。
彼时的郭子仪已经52岁,放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高龄,本打算安度晚年的他却遇到了颠覆唐朝命运的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军队从北方向南进攻,一路上不少守将都落败于他的手中,或是干脆缴械投降,大大挫败了唐军的士气。
此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朝廷官员快马加鞭来到他家中告知他立即出任灵武郡太守,整合军队抵抗安禄山叛军。郭子仪仓促整装后便来到了山西,他在当地招兵买马,训练军民,还将那些动摇军心的叛乱势力全部剿灭,朝廷为此将他封为御史大夫。
02
次年,安禄山军队已经攻破常山,河北全境沦陷。郭子仪决定与李光弼的军队合并出击,于河北赵郡与史思明的部队交战,顺利歼灭敌人四千余人。郭子仪选择乘胜追击,将叛军尽数赶出河北境内,各地百姓夹道欢迎朝廷军队的到来,这一举动也大大增长了唐骏的斗志。
在郭子仪等将领的保护下,太子李亨得以安全抵达灵武并进行登基,他便是唐肃宗。唐肃宗对郭子仪的忠心大为赞赏,不断将其提拔成为军中统帅,赋予了他极大的兵权。
郭子仪不负唐肃宗的厚望,接连收复了洛阳、长安等重要城池,从而彻底扭转了唐军节节败退的局势,可以说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功劳最为突出。不过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不愿意看到郭子仪受到器重。
他们向唐肃宗进谗言,唐肃宗也对郭子仪产生了猜忌并剥夺了他的兵权。但在日后与吐蕃的战争中,郭子仪再次得到了朝廷重用,率领军队与吐蕃浴血奋战,再一次守护了大唐的领土和荣誉,朝廷内外皆有敬佩他壮举的人士。
03
郭子仪如此忠于国家、君王,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依旧受到其他大臣的质疑,比如他在领兵抵御吐蕃期间得知家中的祖坟被人掘出,换做一般人早就大为恼怒、举兵造反。
然而郭子仪没有这么做,他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情,班师回京后他还对唐代宗等人说这一定不是有人故意为难我,是我一生过错太多受到了上天的惩罚。郭子仪已经太过于年迈,他无心与大臣们勾心斗角,于是便用这么一段话来打消朝廷的疑虑。
为了保险起见,郭子仪决定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坦荡、大度,出门在外从不带自己的护卫,有人担心他遭小人暗算他也不予理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郭子仪从来不关自己家的大门,任由那些百姓、窃贼出入,家中值钱的宝贝越丢越多,但他也从来不去追究,就连他的家人也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为此,郭子仪向亲友解释:我敞开家门是为了让那些进谗言的人明白,我根本无懈可击。
结语
郭子仪贵为七朝元老,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唐代宗很难不会担忧他有朝一日造反,这样则会给郭子仪的家人带来杀身之祸。而郭子仪巧妙地运用敞开家门向皇帝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忠心,最终得到了安享晚年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