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山大捷后,郭子仪差点端了叛军老巢,却因一个意外痛失战略机遇

嘉山大捷后,郭子仪差点端了叛军老巢,却因一个意外痛失战略机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日说娱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3/12/7 16:21:59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动静搞得很大,叛军势如破竹,二十几天就扫荡一千多里,席卷整个河北、攻克半个河南、拿下洛阳、锋指长安,如同吞象的巨兽。

不过安禄山的胃口再大,也不过一条长虫而已,随着战线的拉长,其攻势犹如强弩之末,吞进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肠道的块垒。比如,潼关天险迟迟无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义旗高举。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前脚刚离开河北,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就分别在平原、常山举义,并且带动了周边六郡的响应。

面对困局,安禄山气得将狗头军师高尚叫过来一顿臭骂:你特么一个劲撺掇我谋反,还说是万全之策,这会儿前有拦路虎,后有群狼咬屁股,万全之策在哪儿?滚,老子不想见你了!

为了“护腚”,安禄山只好分兵,让蔡希德率兵一万去攻打常山。想想仍觉得不放心,又令史思明从幽州出发,率三万兵马攻打饶阳。

颜杲卿周边没有友军,仅坚持了八天就被蔡希德攻破,而饶阳则得到河间和景城两郡的增援,一直死扛着史思明。

河北诸郡的杂牌军,跟安禄山的燕军相比,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差了几个档次,饶阳被攻克只是时间的问题。

就在危急时刻,井陉关那边传来好消息——唐军来了!

☞嘉山大捷,唐军断了安禄山的归途

天宝十五载(756年)2月,李光弼率5000朔方军从井陉关进入河北,收复常山郡的战斗打响。

李光弼刚进入土门,当地8000团练兵就擒获叛将史思义来投。这就叫人心向背,原本兵微将寡的李光弼瞬间就有了1.3万人马,而且史思义在李光弼的感召下,供出了燕军的所有军事部署。

根据情报,蔡希德此时率领主力,正在配合史思明攻打饶阳,于是李光弼迅速围攻兵力空虚的真定。

真定是围堵井陉关的据点,远比饶阳重要得多,史思明和蔡希德被迫舍弃饶阳,转而救援真定。

可惜燕军的行动晚了,李光弼围魏救赵,不光救了饶阳,还拿下了真定,又提前布下伏兵,击败了燕军。蔡希德惨败,哭着跑到洛阳找奶喝了,而史思明则逃到九门闭关自守。

李光弼追至九门,双方对峙了四十多天。史思明试图截断唐军的粮草,派兵突袭石邑,却遭到阻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五月,郭子仪率军增援来了,燕军的兵力优势没了。

两位大佬齐上阵,一个史思明不够看的,很快九门被攻陷,史思明吃到他来河北的第二次败仗。好在这一次他做足了失败的准备,损失并不大,燕军又龟缩于博陵。

利用这个空档,郭子仪和李光弼趁机拿下赵郡,然后又挥兵北上,将史思明围困在博陵。

双方兵力大体相等,这种情况下围困是不会有结果的。于是郭子仪心生一计,下令大军回撤常山郡。

史思明果然上当了,你露出屁股我就咬,追!于是燕军数万大军紧追不舍。

郭子仪不紧不慢,以500名弓箭手断后,你追我就射,你不追我就挑逗你,惹得史思明抓耳挠腮,失去了理智,一脚踩进了陷阱。

三天后燕军追到沙河,累得呼哧带喘,还没倒过来气,郭子仪突然回兵迎头痛击,史思明第三次挨揍。

按理来说史思明算得上安禄山帐下第一悍将了,在李光弼和郭子仪面前就像小学生似的,频繁露出开裆裤。

得知史思明老是吃败仗,安禄山也有点坐不住了,他下令牛庭介率一万骑兵从幽州前去增援,又让喝足了奶的蔡希德率三万步骑,从洛阳出发北上增援。

这一下,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五万,几乎是唐军的一倍,其中还包括一万同罗、曳落河精骑。

面对劣势,老郭没有慌张,他说:“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

这也是战胜敌人的优势?真有点想不通,但事实上老郭还真说对了,史思明得到增援,泄光了的气又暴涨,胀得胸腔要爆炸:干,往死里干!

这一次郭子仪将战场预设在了恒阳东边的嘉山,唐军乘燕军未到,抢先修筑工事,里三层外三层,深沟壁垒。

史思明、蔡希德、牛庭介大军抵达后,老郭祭出“无赖战术”,燕军挑战,唐军就闭门不出;燕军休息,唐军就敲锣打鼓搞得燕军以为决战开始了;闹腾一天,半夜唐军又派出小股部队偷袭。

总之,唐军就是不玩真的,用少数兵力搅得燕军全军不宁。

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天,燕军全都累成了乌鸡眼,对唐军的挑衅也疲了。敲吧,闹吧,翻了天老子也要睡觉。

于是某一天,燕军被刀架在脖子上了才知道这回是真的。可怜的史思明短短三个月内第四次吃到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被一举斩首四万,他披头散发,光着脚狼狈逃回博陵。

郭子仪大胜后,一边乘势包围了博陵,一边抬眼北望:下一步掏鸟窝!

☞灵武回援,郭子仪“掏鸟窝”计划流产

郭子仪上任之初,就曾经向唐玄宗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避实就虚,直捣虎穴。

安禄山从幽州跨越河北,再从洛阳、陕州直抵潼关,形成一条两千里的漫长攻击线,在地图上看,就像一条长虫。其蛇头所攻击的目标是长安,而它的命门却在尾部的幽州。

郭子仪一眼看穿了安禄山的虚弱,他的策略就是固守潼关,用长安钓住蛇头,然后从河北直捣幽州,端了叛军的巢穴。

郭子仪的这一招够狠、够味!

首先,幽州是叛军的根据地,将士们的家属全在那里,一旦丢失将军心大动。

其次,叛军的粮草辎重,钱粮补给也主要出自幽州,“龙兴之地”沦陷无异于信仰的崩塌。

其三,叛军中有大量的契丹、奚族、同罗等少数民族士兵,端了幽州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归途。

其四,幽州遇袭,蛇头还不能全力救援,否则一定会被唐军出关追着打,很容易被前后夹击。

随着郭子仪、李光弼的连战连捷,河北的形式一片大好,十七个郡共推颜真卿为带头大哥,共举反燕大旗。

就在郭子仪、李光弼磨刀霍霍之际,却突然接到圣旨:停止军事行动,全军火速到灵武报道。

原来,唐玄宗昏聩,不听郭子仪的建议,非要逼哥舒翰出关作战,导致大唐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潼关丢了,长安也丢了,唐玄宗被迫跑到蜀地采风去了。而唐肃宗半路开小差,跑到灵武擅自登基称帝,并将老爸强行升级为太上皇。

换谁当皇帝是老李家的私事,不应该影响平叛大业嘛,唐肃宗为何无端终止了郭子仪的战略计划呢?

唐肃宗也有苦衷,当初他与唐玄宗在马嵬驿分道扬镳后,之所以选择去灵武,理由其实就一个,那地方属于朔方军,而朔方军则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有足够的能力保护他。

唐朝十大节度使,实力最强的当属范阳、河西、陇右、朔方和河东五大节度使,不过范阳、河东成了叛军,河西、陇右的主力基本报销在了潼关,唯独朔方军受损最小。

郭子仪就任节度使后,又收编了静边军,因此朔方军成了大唐最强,也是唯一的台柱子。

郭子仪去河北征战期间,心眼活络的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给唐肃宗写了一封信,拼命表忠心,把唐肃宗“诓”到了灵武。果然,杜鸿渐这一手给自己换来一个宰相头衔。

不过,皇帝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平定叛乱才能保证这份安全的长久性,唐肃宗拎不清其中的轻重吗?

那你就太小看唐肃宗了,他让郭子仪、李光弼放弃河北,自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政治账优先于军事帐。在唐肃宗的账本里,长安和洛阳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幽州的军事价值。

因此,唐军的战略调整为以“收复两京”为首要目标。

这一点,我已经在李泌的“彭原对策”里分析过,不再赘述,下面我想谈一个问题,李泌的“彭原对策”与郭子仪的“掏鸟窝”是一回事吗?

☞差之毫厘,郭子仪与李泌的策略谬以千里

表面上看,李泌的主张跟郭子仪异曲同工,只是他的策略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但核心思想也是“掏鸟窝”。

英雄所见略同?不,我不认为是这样,虽然“彭原对策”的名气要远大于郭子仪的“掏鸟窝”,但要是要论可行性,“彭原对策”很难实现。

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既然二人的方案都是打幽州,何来李泌的难实现?难道郭子仪的就容易实现吗?二人的方案差别究竟在哪里?

郭子仪的策略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用长安为诱饵,将燕军主力拖死在潼关,如此,唐军进攻幽州时就没有压力。即便燕军从洛阳分出部分援军,河北战场也足够消化叛军的增援。

因此,郭子仪“掏鸟窝”时,燕军的幽州是空虚的、孤立的。

李泌提出“彭原对策”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变,潼关和长安都丢了,燕军战线虽长,但唐军没办法牵制住他们。也可以说,唐军需要在某一点投入重兵才能牵制住燕军。

那不是被反牵制了嘛,总兵力有限,唐军在某一点投入重兵,进攻幽州的兵力就必然薄弱。

另外,郭子仪、李光弼撤军后,河北又全都落入叛军手中,人家全线是畅通的,虽说战线长了一些,但总归是能调动的。除非唐军有足够的实力,在燕军增援到达前拿下幽州。

这个难度显然太大,需要寻找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认为,郭子仪的“掏鸟窝”可行,李泌的“彭原对策”基本不可行。

如果唐玄宗不强逼哥舒翰出潼关,哪怕再拖一个月,当安禄山得知自己的老巢被郭子仪百般蹂躏时,他该怎么办呢?

更多文章

  • 郭子仪(11)郭子仪五世孙郭在徽,在唐末五代留下的历史痕迹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郭子仪,郭在徽,唐末,后唐,李存勖,李嗣源

    郭在徽是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处于唐末五代时期。没有在出仕后梁,后唐灭亡后梁,任职鸿胪少卿。郭在徽为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传承世系为郭子仪、郭晞、郭镕(福昌县尉)、郭师简、郭重(乾符县令)、郭在徽(鸿胪少卿)。他处于唐朝的后期混乱年代,自王仙芝和黄巢起义以来,唐朝朝廷威严扫地,成为名义上的天子。唐朝

  • 唐朝将军郭子仪,82岁仍担任朝廷要职,皇帝对他宠信有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崔信娱乐专家标签:郭子仪,皇帝,安禄山,唐肃宗,唐玄宗,唐朝

    文|史说百家编辑|史说百家【前言】从古至今,凡是年过80者,无疑不是成为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即使有身体健硕的也是在家颐养天年,享受着齐人之福。可在唐代宗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怪人,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朝堂之上担任要职,并且还“厚颜无耻”的在朝堂上公然的向皇上索要绝世美女……而皇上听后却不怒反笑,直接大手

  • 郭子仪迎回唐代宗,代宗叹息道:走到这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妈做点饭标签:平定,唐朝,郭子仪,唐代宗,唐玄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郭子仪迎回唐代宗,代宗叹息道:走到这一步,是我任用你太晚了!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的第二年,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大唐刚从战乱的困境之中挣扎出来,蓄谋已久的吐蕃就乘虚而入。入侵的吐蕃军迅速攻占了十几个州县之后,继续向京城长安逼近。大唐都城岌岌可危。仓促之间,正当壮年的唐代宗做了一个决定

  • 郭子仪镇压安史之乱,而且手中握有兵权!皇帝为什么要挖他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皇帝,太监,吐蕃,唐朝,郭子仪,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唐朝的安史之乱,郭子仪和李光弼成功镇压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来郭子仪又率军击败吐蕃和党项,纵观郭子仪一生,功高至伟,历经四朝皇帝,可谓是位极人臣。被人称作:“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是,郭子仪也非常明白,功劳越大,地位越高,麻烦也会越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不是不懂的,

  • 1925年,郭松龄被杀后的惨状,郭松龄祖上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欢乐娱乐君jun标签:唐朝,二战,郭松龄,郭子仪,张作霖,五代十国,1925年台湾

    1925年,郭松龄被杀后的惨状,说起郭松龄的祖上,那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郭松龄后来的成就,也很给祖上争光,也深受张作霖的中庸。只可惜后来他联合冯玉祥反奉,却又被冯出卖,起兵后遭遇大败,

  • 权臣功高震主之时,应该怎么保全自己?霍光与郭子仪分别给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霍光,郭子仪,汉昭帝,刘彻,权臣,汉宣帝

    重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臣子;朝廷中居要职的大臣。《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当然,越是这样的重臣越是危险,功高震主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不乏有一些位高权重之臣,西汉的霍光和唐朝的郭子仪,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两人都曾经权倾朝野、威风一时,

  •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得益于此人,堪比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李晟,德宗,唐朝,郭子仪,节度使,李怀光,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李晟是唐代的中兴名将,他一生为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神策军的偏见,论者多回避李晟与神策军的关系,这就不能揭示李晟政治生涯的全貌,也难以对其一生作出中肯的评价。一、少年时成为万人敌李晟,字良器,甘肃临洮人。他的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代居陇右为裨将”。李晟于

  • 明知郭子仪已70岁高龄,唐代宗还赏他6个美人,背后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郭子仪,唐代宗,安禄山,宦官,安史之乱,唐肃宗

    公元七世纪上半期,大唐王朝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来,每个人的眼中都是无尽的崇拜。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封建时代的王朝有辉煌必然也会有衰败。因为和杨国忠结下的梁子,安禄山借此发动了安史之乱,使原本空前繁荣的大唐开始由盛转衰。

  • 功高盖主主不疑做人当学郭子仪几件事证明他就是成了精的老狐狸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不疑,徐达,功高,唐朝,郭子仪,节度使,安禄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自古江山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这一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名将都不得善终,比如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明朝第一名将徐达,都是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青史留名,即使是满人做明史,也不能黑掉徐达的丰功伟绩。但是卫青官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徐达位至太傅右丞相魏国公,追封中山王,都不如再造大

  • 郭子仪成为郡王后,部下前来辞行时,为何让他们伺候夫人梳洗

    历史解密编辑:轻私塾标签:皇帝,部将,汴州,唐朝,郭子仪,唐代宗,五代十国

    史书记载,“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汾阳郡王郭子仪的部将前来辞行,当时夫人与女儿若正在梳妆,他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像对仆人一样役使他们。众所周知,作为再造大唐的风云人物,郭子仪一生功勋卓著,平定安史之乱,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