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村夜》: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玲子 访问量:3737 更新时间:2024/6/10 16:12:47

前言: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振羽,至有情味。”,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仿佛情景再现,又想起了小时候初秋的夜晚。

灯下,和妈妈一起把早熟的芸豆角穿成串,挂在窗外的屋檐上,那是妈妈为来年播种留下的种子,窗外月色如水,秋虫在草丛里此起彼伏地鸣唱。

可是,这样恬淡的秋夜,在妈妈过世后,却再也不复存在了,此后经年,我从不在秋风起时回老家,我怕听到秋夜的虫鸣,怕见到秋夜的冷月。

可能,这就是境由心生吧,本是一样的秋夜,在不同的时候却给予我们不同的心境,读白居易的《村夜》,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曾有过。

只是,和我的故步自封不同,白居易能能够从暗夜里寻找光明,走出孤寂和伤感,从而匠心独运,写下这首能够抚慰和治愈心灵的小诗。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 白居易《村夜》

简译:

秋意泠泠,寒蝉凄切,被霜打过的秋草苍茫一片,秋夜寂寥,村庄里没有行人的足迹。

我踱出屋门,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的田野,在朗月的映照下,荞麦花如雪一样洁白。

赏析:

这是一首独具匠心的小诗,通过前后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诗人彼时心情由黯淡到明亮的转换过程,清新恬淡,充满诗情画意。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此诗前两句写乡村秋夜的寂寥凄清,是暗景描写。

首句交代时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节向晚,被寒霜浸染过的秋草已经变成了灰白色,草丛里,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窃窃私语。

次句写出诗人所处的地点,夜色苍茫,空旷寂寥,行人绝迹,没有了白日里的人来人往,夜幕下的小村庄陷在一片岑寂之中。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的寂寞缘自来日无期,“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柳宗元的孤寂缘于“空游无所依”。

而白居易这个秋夜所有的孤独和寂寞,既来自失去至亲后的心无所依,更有对前途未卜的种种担忧,可谓愁肠百结,思绪万千。

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写愁绪,不言孤寂,但他所有的落寞和寂寥,却又分明都写在了这秋夜无限凄凉的夜景里了。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后两句是此诗的反转,也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眼生明亮,心生欢喜。

暗夜令人生悲,极目远眺,诗人的视野由昏暗的村庄转向广袤无垠的田野,月色朗照,一望无际的荞麦田在皎洁的月光下莹润如雪,让人心情愉悦。

这景色是如此的辽阔壮观,和前面昏寂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得令诗人心潮澎湃,一时物我两忘,唯有惊喜和感叹。

逝者如斯,不论是好是坏,逝去的岁月都难以挽回,谁也回不到从前,与其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还不如卸下羁重轻装前行。

而白居易就是拥有这样乐观的心态,暗夜里也能寻找到光亮的方向,一如此后遭贬江州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后记: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贞元十六年,27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6年后又考取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再次及第,先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和左拾遗之职。

为报答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白居易极尽言官之职责,不仅频繁上书言事,还写下了许多如《秦中吟》一样的讽喻诗,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白居易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彼时的他踌躇满志,可正当他想在zhengzhi的舞台上大展宏图时,母亲的突然故去,却让他不得不离职丁忧。

这就意味着,三年守孝期满后一切都要重新来过,重新考核,等待新的任职,只是,世事无常,时局多变,谁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呢?

一面是失母的悲哀,不思量,自难忘,一面是对前途的忐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以说,这三年对白居易来讲,就是折磨和煎熬。

这首《村夜》作于元和九年(814年)秋,是其为母守孝的最后一年,此诗通过描写秋夜景色的前后变化,即抒发了彼时孤独寂寞的心情,也写出了对来日可期的美好展望,匠心独具,读来令人心生温暖。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更多文章

  • 晚年白居易:贪恋好色、姬妾成群、放荡不羁?

    历史解密编辑:年代回忆标签:白居易,元稹,李白,刘禹锡,杜甫,长恨歌

    晚年的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年少时,白居易是个痴情人,与邻家女孩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中年时,娶了同事的妹妹,却还在惦记着心头的白月光;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放浪形骸,不断纳妾,成了后人眼中的好色老头。这个写出《长恨歌》的男人,了解了他那场烂俗且虐心的初恋,也许会改变你

  • 白居易梦见死去的好友,起床后写下一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元稹,诗人,颈联,尾联,梦中,唐朝,白居易,千古名句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心田;如同一束永不散去的阳光,温暖人生的寒冬;如同一座永不倒塌的城堡,慰藉失意的人们……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就是如此,以至于元稹去世多年后,白居易经常梦到他。有一次,白居易又梦见死去的元稹,起床后写下一首诗,不料竟成

  • 白居易一首《大林寺桃花》表现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盛开,唐人,春天,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四十六岁那年,当时他因越职言事,受到朝廷当权者的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所谓司马大概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辅佐或者副手,但是被贬官员往往是有职无权。所以,这个时期的白居易应该是有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生活相对是比较苦闷的。好在,他有乐天性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在生活中寻求

  • 白居易最惊艳的一首绝句,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句句都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暮江吟,名句,白居易,残阳,绝句

    说到白居易,大多人的印象是其作诗语言浅俗,通俗易懂,题材更贴近生活写实。事实也确实如此,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他作诗往往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比如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等虽都是篇幅较长的诗,但语言都很浅白易懂,读来毫无滞涩。就连作律诗绝句

  • 白居易看到山中盛开的桃花, 写了一首小诗, 短短四句, 却意境深邃

    历史解密编辑:毒舌姐姐标签:盛开,长恨,春光,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如同他的名字“乐天”一样,是个心胸豁达、天性乐观的人。不过人生总有不如意,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应该是他入仕以来真正遇到的一次重大挫折。他怀着极度失意的心情到了江州,令他惊喜的是这里虽然远离京城长安,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绝美的庐山,还有滚滚东流的长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称为其成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李白,萋萋,李贺,孟郊,杜甫,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赋得古原草送别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所缓解,因而可以抽出时间来学诗习词。学习过程中,个人多少有一点体会。古代诗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很有天赋的诗人,譬如李白、李贺等,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佳句叠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种就是舍得下苦功夫的诗人,譬如:孟郊、贾岛等,其突

  • 白居易写一首诗考高僧,对方淡定回复28个字,白居易: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高僧,禅师,僧人,元稹,诗考,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文/空青佛教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西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经过两汉的发育,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乱世的生长,到隋唐之际,佛教之思想在东土,尤其是文人群体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唐代对待宗教整体上较为平衡且宽松,文人墨客与道士、僧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亦是络绎不绝。与之相对的,唐朝

  •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蒙曼,诗人,白居易,杨玉环,唐玄宗,琵琶行,时代片,真没想到,诗词大会,千古名句,长恨歌(电影)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此为白居易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自嘲。白居易一生犹爱诗文,每天都保持着诵读与抄写诗文的习惯。长此以往,由于过度诵读与抄写,他的舌头生了疮,手指也长满了茧,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诗歌的热爱。也正因为白居易对诗歌热衷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行书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绿杨,行书

    一、全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行书《钱塘湖春行》欣赏—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分别十年,白居易还是忘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白居易,元稹,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写诗

    在线提问,你有试着搜索过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吗?有没有发现一些霸屏字眼?比如万能回复【哈哈哈哈哈哈】、【收到】;敷衍文学【啊对对对】、【原来是这样】;又或者是情感爆棚的【^*%%$%&*】......实不相瞒,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白居易有聊天记录,那么你就能看见一个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