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年白居易:贪恋好色、姬妾成群、放荡不羁?

晚年白居易:贪恋好色、姬妾成群、放荡不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代回忆 访问量:4710 更新时间:2024/1/20 9:17:11

晚年的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

年少时,白居易是个痴情人,与邻家女孩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中年时,娶了同事的妹妹,却还在惦记着心头的白月光;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放浪形骸,不断纳妾,成了后人眼中的好色老头。

这个写出《长恨歌》的男人,了解了他那场烂俗且虐心的初恋,也许会改变你对他的认知。

初恋湘灵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

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

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

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

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

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

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

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

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

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

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车轮渐渐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

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

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

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

“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

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重返长安。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

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

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

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

现实青年

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

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

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

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

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

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

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

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

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大宅》

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

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

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

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

游乐人间

那一年,在去江西九江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

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

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

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

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

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追欢偶作》

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

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他曾为两人写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

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

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

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

最后

晚年的白居易,没有了美人在侧,他还有兄弟陪伴。曾经的好兄弟元稹已经离去,他时常和刘禹锡担风袖月,游览名胜古迹。

他花甲之年的时候,也曾回到符离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可是遁入空门的湘灵拒绝了,白居易仍是那个记忆中的少年,却已不是湘灵的少年。

我想,曾经的深爱,已经随时间流逝,白居易和湘灵念念不舍的,终究只是,少年时,在符离的那一场相遇,懵懂而美好。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不畏强权,抨击朝政,但是他没有落魄潦倒;他虽然政敌很多,但是依旧潇洒随性;他自符离而来,虽没有背景,却一生知己不少,受人赏识。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标签: 白居易元稹李白刘禹锡杜甫长恨歌

更多文章

  • 白居易梦见死去的好友,起床后写下一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元稹,诗人,颈联,尾联,梦中,唐朝,白居易,千古名句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心田;如同一束永不散去的阳光,温暖人生的寒冬;如同一座永不倒塌的城堡,慰藉失意的人们……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就是如此,以至于元稹去世多年后,白居易经常梦到他。有一次,白居易又梦见死去的元稹,起床后写下一首诗,不料竟成

  • 白居易一首《大林寺桃花》表现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盛开,唐人,春天,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四十六岁那年,当时他因越职言事,受到朝廷当权者的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所谓司马大概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辅佐或者副手,但是被贬官员往往是有职无权。所以,这个时期的白居易应该是有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生活相对是比较苦闷的。好在,他有乐天性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在生活中寻求

  • 白居易最惊艳的一首绝句,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句句都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暮江吟,名句,白居易,残阳,绝句

    说到白居易,大多人的印象是其作诗语言浅俗,通俗易懂,题材更贴近生活写实。事实也确实如此,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他作诗往往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比如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等虽都是篇幅较长的诗,但语言都很浅白易懂,读来毫无滞涩。就连作律诗绝句

  • 白居易看到山中盛开的桃花, 写了一首小诗, 短短四句, 却意境深邃

    历史解密编辑:毒舌姐姐标签:盛开,长恨,春光,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如同他的名字“乐天”一样,是个心胸豁达、天性乐观的人。不过人生总有不如意,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应该是他入仕以来真正遇到的一次重大挫折。他怀着极度失意的心情到了江州,令他惊喜的是这里虽然远离京城长安,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绝美的庐山,还有滚滚东流的长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称为其成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李白,萋萋,李贺,孟郊,杜甫,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赋得古原草送别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所缓解,因而可以抽出时间来学诗习词。学习过程中,个人多少有一点体会。古代诗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很有天赋的诗人,譬如李白、李贺等,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佳句叠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种就是舍得下苦功夫的诗人,譬如:孟郊、贾岛等,其突

  • 白居易写一首诗考高僧,对方淡定回复28个字,白居易: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高僧,禅师,僧人,元稹,诗考,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文/空青佛教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西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经过两汉的发育,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乱世的生长,到隋唐之际,佛教之思想在东土,尤其是文人群体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唐代对待宗教整体上较为平衡且宽松,文人墨客与道士、僧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亦是络绎不绝。与之相对的,唐朝

  •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蒙曼,诗人,白居易,杨玉环,唐玄宗,琵琶行,时代片,真没想到,诗词大会,千古名句,长恨歌(电影)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此为白居易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自嘲。白居易一生犹爱诗文,每天都保持着诵读与抄写诗文的习惯。长此以往,由于过度诵读与抄写,他的舌头生了疮,手指也长满了茧,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诗歌的热爱。也正因为白居易对诗歌热衷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行书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绿杨,行书

    一、全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行书《钱塘湖春行》欣赏—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分别十年,白居易还是忘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白居易,元稹,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写诗

    在线提问,你有试着搜索过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吗?有没有发现一些霸屏字眼?比如万能回复【哈哈哈哈哈哈】、【收到】;敷衍文学【啊对对对】、【原来是这样】;又或者是情感爆棚的【^*%%$%&*】......实不相瞒,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白居易有聊天记录,那么你就能看见一个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元九

  • 白居易《琵琶行》古代年老色衰后的艺人结局大都不怎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电影音乐经典分享标签:富贵,诗人,唐朝,白居易,琵琶行,柳湘莲

    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好像简单的再讲一个故事。《琵琶行》就是说一个女艺人从辉煌到年老色衰的经过。大概是说诗人送别朋友时,听见有琵琶声。就请弹琵琶的女子出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后面又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首曲子好像在说女子自己平生的不得志,把自己心中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