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梦见死去的好友,起床后写下一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

白居易梦见死去的好友,起床后写下一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平酱文史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4/3/18 15:49:42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它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心田;如同一束永不散去的阳光,温暖人生的寒冬;如同一座永不倒塌的城堡,慰藉失意的人们……

白居易元稹的友谊就是如此,以至于元稹去世多年后,白居易经梦到他。

有一次,白居易又梦见死去的元稹,起床后写下一首诗,不料竟成千古名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梦微之》

白居易〔唐代〕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题目中的“微之”是元稹的字。

贞元十八年(802),白居易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结为好友,友谊十分深厚,相互酬唱了大量的诗篇。

首联“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紧扣诗题,写诗人昨夜梦到与好友元稹携手同游,早晨起床后,哭得眼泪都已经沾满了衣巾,也无法停止哭泣。

梦中,诗人与好友元稹携手同游,把盏言欢,谈笑风生,心情必定十分舒畅。

醒来后,才发现原来是大梦一场,元稹早就已经离开人世,自己再也不可能像梦中那样,与他相见,与他交心了。想到这里,诗人内心不禁失落惆怅。

不仅如此,诗人还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可见他内心的悲伤之重,以及对元稹的思念之深。

梦中快乐,梦醒悲哀,以乐衬哀,而哀者更哀。

颔联“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意谓,我年老体弱,经常生病,你葬在咸阳,坟头的草已经生生灭灭八个秋天了。

“漳”指漳水,起源山西,流经河北、河南边界。“浦”指水边。

因此,“漳浦”即指漳水岸边。

三国时期的刘祯曾经卧疾清漳之滨,本诗中,诗人说自己是“漳浦老身”,就是以刘祯卧病自比。

咸阳,是元稹被埋葬的地方,即元稹墓地所在之处。

“三”应当为概数,是虚写,而“八”则应是实写。虚实相间,使得语言更为灵动,更具美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元稹已经去世九年了,白居易也年纪很大了,写这首诗的时候都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大病小痛不断,不可能刚好不多不少只生了“三”次病,因此“三”是概数。至于说“八”是实写,则是因为元稹去世于831年七月,而白居易此诗写于840年初,刚好距元稹去世八年多。

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是本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说的是你埋在九泉之下,泥土腐蚀了你的骨骸,我留在纷繁的人世间,已是白发苍颜。

读完这两句诗,只觉悲伤凄凉之感,溢满心头。

我个人觉得,“寄”字用得好,给人以浮生如梦之感。

诗人觉得,自己只是暂时寄存在这万丈红尘中而已,只是这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跟好友一样,魂归天外。

颔联和颈联都表达了阴阳两隔、生死离别的悲伤之情,而颈联流传更广、更为出名,大概是因为其更加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吧。

尾联“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慰问和关怀,你的儿子、女婿也已经陆续去了,地下阴森森的,模糊不清,不知道你看到他们了吗。

白居易自注有:“阿卫,微之小男。韩郎,微之爱婿。”

“夜台”指的是坟墓或阴间,“茫昧”是模糊不清的意思。

最后两句,轻言细语,平实质朴,就好像两个普通人在唠嗑家常一样。然而,其中又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请允许我胡乱猜想一下,也许,白居易这样问元稹,就是想知道,万一哪天自己也去了,微之兄是否也能知道。

尾联的语气,与白居易另一名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只是语气,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

总而言之,尾联可以简单理解成,白居易关心地问元稹:“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啊?”

白居易此诗,用语十分质朴,就像两位老人在聊家长里短:我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生病,头发也越来越花白,听说你家儿子和女婿……

然而,最简单的语句,却写出了最难言的思念和深情。

参考资料: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钱钟书选唐诗》

更多文章

  • 白居易一首《大林寺桃花》表现了对春天的无限留恋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盛开,唐人,春天,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四十六岁那年,当时他因越职言事,受到朝廷当权者的迫害,被贬为江州司马。所谓司马大概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辅佐或者副手,但是被贬官员往往是有职无权。所以,这个时期的白居易应该是有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生活相对是比较苦闷的。好在,他有乐天性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在生活中寻求

  • 白居易最惊艳的一首绝句,年年入选小学课本,句句都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暮江吟,名句,白居易,残阳,绝句

    说到白居易,大多人的印象是其作诗语言浅俗,通俗易懂,题材更贴近生活写实。事实也确实如此,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他作诗往往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比如他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等等虽都是篇幅较长的诗,但语言都很浅白易懂,读来毫无滞涩。就连作律诗绝句

  • 白居易看到山中盛开的桃花, 写了一首小诗, 短短四句, 却意境深邃

    历史解密编辑:毒舌姐姐标签:盛开,长恨,春光,诗人,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如同他的名字“乐天”一样,是个心胸豁达、天性乐观的人。不过人生总有不如意,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应该是他入仕以来真正遇到的一次重大挫折。他怀着极度失意的心情到了江州,令他惊喜的是这里虽然远离京城长安,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风景绝美的庐山,还有滚滚东流的长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称为其成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李白,萋萋,李贺,孟郊,杜甫,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赋得古原草送别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所缓解,因而可以抽出时间来学诗习词。学习过程中,个人多少有一点体会。古代诗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很有天赋的诗人,譬如李白、李贺等,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佳句叠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种就是舍得下苦功夫的诗人,譬如:孟郊、贾岛等,其突

  • 白居易写一首诗考高僧,对方淡定回复28个字,白居易: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高僧,禅师,僧人,元稹,诗考,唐朝,诗人,白居易,千古名句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文/空青佛教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西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经过两汉的发育,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乱世的生长,到隋唐之际,佛教之思想在东土,尤其是文人群体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唐代对待宗教整体上较为平衡且宽松,文人墨客与道士、僧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亦是络绎不绝。与之相对的,唐朝

  •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蒙曼,诗人,白居易,杨玉环,唐玄宗,琵琶行,时代片,真没想到,诗词大会,千古名句,长恨歌(电影)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诗词大会上有51人答错,蒙曼:真没想到“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此为白居易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自嘲。白居易一生犹爱诗文,每天都保持着诵读与抄写诗文的习惯。长此以往,由于过度诵读与抄写,他的舌头生了疮,手指也长满了茧,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对诗歌的热爱。也正因为白居易对诗歌热衷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行书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绿杨,行书

    一、全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行书《钱塘湖春行》欣赏—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分别十年,白居易还是忘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白居易,元稹,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写诗

    在线提问,你有试着搜索过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吗?有没有发现一些霸屏字眼?比如万能回复【哈哈哈哈哈哈】、【收到】;敷衍文学【啊对对对】、【原来是这样】;又或者是情感爆棚的【^*%%$%&*】......实不相瞒,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白居易有聊天记录,那么你就能看见一个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元九

  • 白居易《琵琶行》古代年老色衰后的艺人结局大都不怎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电影音乐经典分享标签:富贵,诗人,唐朝,白居易,琵琶行,柳湘莲

    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好像简单的再讲一个故事。《琵琶行》就是说一个女艺人从辉煌到年老色衰的经过。大概是说诗人送别朋友时,听见有琵琶声。就请弹琵琶的女子出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后面又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首曲子好像在说女子自己平生的不得志,把自己心中的心事

  • 白居易:人间要好诗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元稹,韩愈,李绅,苏轼,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琵琶行,千古名句

    ①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值晚秋,天气初肃,晨曦微露。京兆府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境内,坐落在终南灵秀之地的仙游寺,烟雾缭绕,晓钟悠长,“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寺中一禅房内,烛光摇曳,一青年男子伸腰抻臂,哈欠连天,两眼通红,显然是一夜未眠。“终于完稿了,让这俩臭小子害苦了”那青年男子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