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诗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用朴素的词汇反映民生疾苦,一改盛唐诗歌的浮华藻饰。
历史上,开辟新文风的文学家不止白居易。屈原创立新诗体“楚辞”,用楚地的神话和方言,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篇章。梁武帝创作“宫体诗”,以繁缛的文辞开启了述写宫廷生活的潮流。韩愈发起了唐宋古文运动,用平实的语言扭转了当时骈文盛行的趋势。
那么白居易为何会有这样的成就?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一,他是追慕盛唐的热血谏官。
白居易最初任官是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县城不远处就是马嵬坡——安史之乱时杨贵妃被缢杀的地方。白居易感慨大唐盛世一朝溃败,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他也由此立志要在当下有所作为,帮助君王重建盛唐。
于是,白居易与好友元稹相约去应考皇帝亲设的制举考试,在三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唐宪宗钦点的谏官。
白居易认为,盛唐溃败是因为唐玄宗放任藩镇势力做大,导致没法控制。因此,他十分赞同以武力打击藩镇的主张。
彼时,主战宰相李吉甫病死,继任的宰相武元衡也因主战遇刺身亡,主和的大臣占多数,朝野一时竟无人为武元衡案发声。白居易极言上谏,要求缉拿凶手。他的谏言未被采纳,还被宪宗认为是越职言事,遭到贬谪。
而早在之前,白居易事无大小地给宪宗提意见,就已经引起了宪宗抱怨,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唐宪宗画像
第二,他是苏轼的偶像。
白居易在远离朝堂后并未失去光芒,除去写诗,他的贬谪生活并不单调,甚至充满了意义,以至于两百多年后的苏轼,在各个方面都模仿他。
白居易调任杭州,在西湖旁建了“白堤”,于是苏轼到杭州时就修了“苏堤”。白居易研究酿酒技术,苏轼便研究各地美食。白居易与僧人交游,号为香山居士,苏轼也结识佛印禅师,留下诸多轶事。苏轼常把白居易挂在嘴边,说“我甚似乐天”,“我似乐天君记取”,“出处依稀似乐天”,连“东坡”一名都是从白居易留下的一首《东坡种花》而来。
那么白居易做的事为何让苏轼如此痴迷?
白居易在朝堂上不被赏识,于是他不再执着于上谏,主动调任到地方,亲自为百姓做点实事。白居易不仅用自己的俸禄修堤坝,任满离职时,还留下一笔钱供后人维护堤坝之用。这样的为民之心让苏轼敬佩,因而效仿。
白居易被贬江州时,虽有《琵琶行》中所述的苦闷,但更多时间是与庐山的僧人踏险郊游,以佛法开拓心境。白居易因此经常几个月不在本职,后来干脆在庐山遗爱寺旁修建了隐舍,与僧人朝夕相对,安心过着吃素念佛的居士生活。这种修身归隐的排解之法,给了困顿中的苏轼莫大启示。
▲白居易作《钱塘湖春行》
第三,他是四处打卡的社交达人。
白居易偏爱归隐又乐于与人交游,晚年时,他在洛阳城建了一座带池塘的宅院,出门可访友,闭门可自娱,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大隐隐于市”。这种生活方式并非是他一时兴起,而是自年轻时,在他与每一位朋友的交往中,慢慢积累起来。
白居易在周至县任官时,听闻附近的仙游山有文人隐居,便入山寻找,结识了辞官归隐的雅士尹公亮。两人在雨夜中饮酒谈心,讨论时政,也感慨自己的学识没有用武之处。这件事在白居易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来,白居易在长安任校书郞时,每月俸禄有余,工作又颇为清闲,有大把时间与同榜的才子们在城内游玩。白居易与元稹的关系最密切,连租房子都要选在元稹附近,两家一街之隔,往来方便。后来为了考制举,二人又搬到一起读书作论。
进士及第,二人带着酒、牵着马到曲江旁的杏园赏景唱和,结识了崔玄亮、刘敦质等一票诗友、酒友,一众人便结伴到青龙寺眺望日暮中的远山松雪,入夜后再前往东市饮酒作诗,交往甚密。
白居易闲居洛阳时,常常到宰相牛僧孺家里品鉴奇石。时人认为太湖石形状古怪、丑陋无用。但二人却能达成共识,赞美太湖石不经人工雕琢,自有造化之美。
白居易还喜欢与小孩子交谈,宅院中的池塘从来不拒绝小孩子前来戏水折莲,此时年过古稀的白居易坐在一旁钓鱼,享受生活的乐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诗总是能用浅进的语言写出生活的情调和真挚的友谊
白居易以诗交友,平易近人的诗句让他备受推崇。远离朝堂是无奈之举,但积极的生活方式还引得苏轼热心模仿。这也验证了人们总能在彼此的相似之处中找到认同感的规律。
历代评价:
1、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
2、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
——苏轼
编辑说明
文字 /锦灰堆
排版 / 翠微
封面 / 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