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早接触与“道”有关的知识,则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儒、释、道这三个贯穿整个中国史并且对当今社会还有影响的哲学流派。
道家和道教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道教是作为一个宗教流派存在,道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脱,而道教追求的则是以一种“羽化成仙”的态度来看待人的生死。
让人没想到的是道教的某种理论上的起源则是道家,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将道教和道家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理学盛行的宋代,居然有个道士能够活1700岁,这种说法无论古今都没人会相信,而且这样一位“长寿”的人,却不受程颢的待见。
道教和道家有什么区别?这位道士是谁?为什么程颢不待见他?
01、千年“长寿”道士——张怀素
道教作为我国延续千年的五大宗教之一的宗教,其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道教是唯一一个发源于中国,并且完全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派别。
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本土宗教”,是由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发展而来,在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这一名字的含义就是“道”的说教或用“道”来进行说教,亦或是将“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宣扬一种在修炼自身的精神和形体的情况下“羽化成仙”“得道”的思想。
而这里的“道”恰恰就是道家所宣扬的世界万物的一种规律,一种适用于世界万物的一种法则。
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也就是说“道”“名”的特殊性在于能否用语言来表示,“无”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有”则是指万物产生的原来的命名,来源相同,名称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玄妙、深远,“道”就这一切变化的总门,其所遵循的就是“内圣外王”的法则。
由此可见,道教和道家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能将其随意割裂开来。
道教在北宋时期却达到了鼎盛时期,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在北宋的南方出现了一位自号落魄野人的道士张怀素。
此时的道教本就风靡,而张怀素不仅宣称自己的道术非常强大,天地间的万物没有不按照他的指令行动的,更是到处宣扬自己活了1700岁。
当时信奉道教的人,可以说是将张怀素看做神一般的存在,并且当时的宋朝国力急剧衰退,虽然王安石想通过变法的方式去改变那种局面,但是效果不仅不尽如人意,而且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的频发,变法的失败让本就忧虑的百姓,更加无法看见希望,此时,张怀素这个千年“长寿”道士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据记载:“自言孔子诛少正卯,......汉楚成皋相持,彼曾登高观战”,张怀素不仅宣传自己的道术如何高深,还说自己见过孔子和刘邦。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说他亲自劝说过孔子,并且也是刘邦、项羽楚汉争霸的见证者,他目睹了整个过程。
这在当时百姓深信他说的话,并且上到达官贵族,下到穷苦百姓有许多人追随他,将他说的话当做圣旨一般去严格、快速执行。
他们将张怀素看做一盏“明灯”,这“明灯”会不会熄灭?何时熄灭?时人无从知晓,但是张怀素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这也是许多人追随他的主要原因。
02、为何大儒程颢却不想认识他?
百姓和达官贵族的追捧,使得作为读书人的士大夫们也纷纷去认识这个曾经看不起的“长寿”道士,其中最有名的要属蔡卞。
蔡卞是北宋重要的大臣,但是因为他支持了王安石变法,被贬到越州,此时,宋明理学的提出者、宋代的大儒——程颢就在越州任职。
由于他们彼此都精通政治上的相处方式,久而久之,成为了好友,当张怀素到越州时,蔡卞非常开心,并且邀请自己的好友程颢和自己一起去见一见这位“神人”。
程颢接到友人的来信后,面对上级兼好友的蔡卞的邀请,他陷入了纠结之中,他对张怀素有所耳闻,但从未见过,最终好奇心趋使他去参加这个会面。
当他见到蔡卞后就立刻询问有关张怀素的事情,听到蔡卞说张怀素活了1700年,见过孔子和刘邦,并亲眼目睹了楚汉争霸,这让程颢感到非常反感。
于是立刻收起最初的喜悦,面露不满之色,并告诉有人:“我不想认识他,家中还有重要的文件没有处理,如若不处理,恐寝食难安,先告辞了。”
蔡卞知道对于学识渊博的人本就非常尊重,而程颢还是大儒,蔡卞更加尊重他。
而程颢对张怀素不屑一顾让蔡卞非常疑惑,并且对自己的家人说:“此人,怎会如此傲慢无礼?难道真的是我太抬举他了,还是说他自己无法辨别美玉?”不仅如此,对程颢也再没有当初的尊重。
不久之后,让蔡卞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不仅改变了蔡卞的命运,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程颢的“未卜先知”。
张怀素借着众人的追捧,和自己通天的本事,对外宣扬说:“金陵是龙蟠虎踞之地,此地的龙气非常旺盛,看来是要出现新的帝王了。”
就是这句话让本就有造反想法的和州守将吴储坚定了造反的决心,朝廷镇压叛乱之后,和张怀素有交集的官员全部被问罪,蔡卞就在其中。
程颢却因当初的一句话,躲过了他人的诬陷,作为大儒的程颢一直秉持着儒家所遵循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这也显示出了作为主流思想的宋明理学是以现实为基础,一切脱离现实的言论均不可信。
小结
宋明理学虽然是一种新儒学,但是对于儒家所持有的精神和原则是不变的,而这也是正是儒家一直在发展进步的主要原因。
程颢去世之后,他的弟弟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评价他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一人而已”将他看做复明世道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