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祖赵匡胤的拳术与棍法到底有多强?

宋太祖赵匡胤的拳术与棍法到底有多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浮意落尽 访问量:3557 更新时间:2024/3/14 20:01:55

后晋、后汉之际,是五代最动荡也最黑暗的时期,赵匡胤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大约在乾祐元年(948)年初,也就是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的那一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江湖的日子。关于他离家的原因,有两种较有影响说法:

赵匡胤一是说赵匡胤的父亲在禁军中一直官运坎坷,郁郁不得志,在禁军前后任职都有二十多年了,还是个小小的指挥使。赵匡胤志向远大,认为再在父亲身边,依靠父亲的卵翼,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于是毅然离开京城开封,试图到别的地方去寻求施展抱负和创业的机遇。

一是说赵匡胤性如烈火,为人耿直,好打抱不平,又嗜酒如命,时常闯出祸来,是一个“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有一次竟然“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末帝”。触犯了皇帝,这还了得,赵匡胤只能是溜之大吉,逃难天涯。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究竟哪一种更可靠,现在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了。但不管怎样,赵匡胤就此浪迹江湖是确凿无疑的。他这一走,就是三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赵匡胤在开封城的时候,最不济也算是个公子哥儿,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离家出走之后的流浪生活,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身无分文,风餐露宿,那是常有的事。运气好的时候,才可以到寺庙里借宿和混吃混喝。据说,赵匡胤走投无路时,曾偷拔过开封城郊外的普安寺和尚们种的莴苣充饥,庙里的和尚发觉后也没有为难他。襄阳(今湖北襄樊)、泾州(今甘肃泾川)长武镇、洛阳长寿寺等地寺院的长老们,更曾善待和资助过他。尤其是襄阳的老和尚,在资助的同时,还向他指点迷津,提醒他不要再往南走,而要一直向北,就会有机遇。赵匡胤后来北上投奔邺都的郭威,据说就是听从了襄阳老和尚的指点。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也投桃报李,断然停止了周世宗严厉的“灭佛”政策,中国佛教史上最后一次的“法难”终于结束了。

对于一个流浪汉来说,如此的好运气,当然不会经常遇到。在更多的时候,赵匡胤只能是面对鄙夷的白眼和无情的面孔。复州(今湖北天门)的防御使王彦超,是赵匡胤父亲的老战友,但当赵匡胤前去投奔他时,却吃到了冷冰冰的闭门羹,王彦超只是命手下人给了赵匡胤十贯钱,像打发叫花子似的就把他打发走了。

随州(今湖北随州)的刺史董宗本,虽然一度收留了赵匡胤,但董宗本有个儿子叫董遵诲,却是个盛气凌人的纨绔子弟,时不时地辱骂赵匡胤,赵匡胤不甘心寄人篱下,只得另谋出路。

还有一次,赵匡胤流浪到西北的潘原县(今甘肃平凉),饥肠辘辘,偏偏他身无分文,只好同当地人赌博碰碰运气,谁知赵匡胤手气不错,赢了不少钱,愿赌本应服输,但当地人仗着人多势众,竟耍起赖来,一阵拳打脚踢,把赵匡胤给打了出去……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曾当面问过王彦超:“我当年前去投奔你,你为什么不收留我呢?”王彦超也算是伶牙俐齿,当即回答道:“一勺水哪能容得下神龙。我当时只是个小小的防御使,哪里敢留陛下您这样的大人物呢?再说,如果我收留了您,您还会有今天吗?”对于王彦超的辩解,赵匡胤一笑置之。对董遵诲,赵匡胤也把他视为故人,任命他担任了很重要的军职。

对潘原的赌友们,赵匡胤也没拿他们怎么样,只是一度想把这个县给废掉。倒是当地人觉得“耍赖”怠慢了皇上,实在是脸上无光,后来当地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连“赖”字都避讳了起来。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赵匡胤,只是一个流浪汉,又怎敢奢望人人都能于风尘中识得英雄好汉呢?

江湖险恶,但江湖也是一所大学校。赵匡胤本来就精于骑马射箭,数年行走江湖,又练就了过人的拳脚和棍法。正如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十九章《虽万千人吾往矣》中所说的:

众人尽皆识得,那是江湖上流传颇广的“太祖长拳”。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锦绣江山。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当时是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

小说家言,当然不可尽信,但也并非完全无凭。根据宋代的一部笔记《铁围山丛谈》的记载:宋徽宗时,曾把皇宫中珍藏的一对玉拳头和一条纯铁打造的铁杆棒,拿出来让亲信大臣们瞻仰。不用说,玉拳头是赵匡胤双拳的模型,铁棒就是他亲手使用的铁杆棒。据说,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铁棒上赵匡胤的指头印记依然十分清晰。这部书的作者,来头可不小,是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的儿子蔡絛,他经常出入皇宫,其所记载的可信性是有保证的。

赵匡胤的拳法,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作《纪效新书》就称其为“太祖长拳”,书中的《拳经捷要篇》一节就把“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古今拳家”中的第一大家,并附有各势的拳诀和拳谱,如“探马势”就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至于赵匡胤的棍法,人称“太祖棍”、“蟠龙棍”,或“腾蛇棍”,舞将起来“如金龙罩体,玉蟒缠身,迎着棒,似秋叶翻身;近者身,如落花坠地。打得三分四散,七零八落”。明代军事理论家何良臣所撰的《阵纪》中就评价道:古今棍法,以“赵太祖腾蛇棍为第一”。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以擅长棍术著名,号称棍棒“妙天下”,他的师傅赵本学就是宋太祖的嫡系后裔。俞大猷在所著“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的《剑经》当中,把自己棍术的渊源上溯至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生活的时代,擅长骑马射箭、战场厮杀的勇士,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像他这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于拳术、棍术等江湖武术的,却是凤毛麟角。赵匡胤一到邺都,就被郭威和柴荣看中,被选为柴荣的贴身亲兵卫士,后来成为柴荣的卫士长,无疑与此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武功高强,还需武德高尚,救危济困,行侠仗义,才配得上一个“侠”字。赵匡胤就是如此。他自己沦落江湖,穷困潦倒,但却仗义疏财,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手上的钱超过了一百个铜钱,就一定要周济更困难的穷人。赵匡胤嫉恶如仇,敢于路见不平,除暴安良,他自己曾经自豪地说:“我这个人,一辈子都不曾欺善怕恶!”从宋代开始,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等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千古佳话“千里送京娘”了。按宋元话本《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里的说法:

赵匡胤一路风尘,行侠仗义来到山西太原。他的本家叔叔在太原的清油观当道士,于是赵匡胤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一天,他偶然发现观中一座紧闭的殿房里关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打听之下,得知这位名叫京娘的少女是蒲州(今山西蒲县)人,被强盗们抢到了这里。年轻的赵匡胤顿生恻隐之心,遂单身一人,步行千里,凭借着一条出神入化的铁杆棒,杀退了一个个前来追袭的强盗,将这位萍水相逢的京娘姑娘安全地送回了蒲州家乡。京娘仰慕赵公子乃英雄豪杰,早就有意以身相许,她的父母在感激之余,也提出要将女儿嫁给她。

正当事情就要以“英雄救美”、姻缘成就的大团圆结局的时候,赵匡胤却严词拒绝,并当即拂袖而去。更令人意外的是,京娘是一位烈性的女子,因为赵匡胤的拒绝使她的父母十分尴尬:“人无利己,谁肯早起?”一对青年男女伴行千里,怎会没有亲密的关系?如若最终不成夫妇,女儿的清白和贞节怎么办?父母的怀疑和盘问使京娘感到绝望和悲愤,最终的结局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悲剧:京娘悬梁自缢而死,用死抗议父母对他和赵公子的胡乱猜疑。赵匡胤称帝以后,追封她为“贞义夫人”,还在当地建立祠堂来纪念她。

英雄难过美人关。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杰出的两位皇帝,但刘邦多有流氓行为,李世民更无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兄弟媳妇,在个人生活方面都不怎么光彩,“脏唐臭汉”嘛。赵匡胤能够不贪恋女色,当然难能可贵,在人生境界和品德境界方面就有超越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地方,难怪话本的作者要赋诗称赞他说:

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

汉唐吕武纷多事,谁及英雄赵大郎。

当然,赵匡胤并非不懂怜香惜玉,更不是不解风情的莽汉,他之所以如此坚决地拒绝这一婚事,因为他千里相送,出于一个“义”字,讲的是江湖豪侠的“义气”。更何况,此时的赵匡胤,耳闻目睹了民间太多的苦难,像他多次往返的关中地区,就一直是白骨山积,后汉三镇联合叛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血腥,仅当地一个和尚就掩埋了二十万具之多的遗骸!赵匡胤连一个弱女子受人欺凌,尚且于心不忍,毅然千里相送,面对百姓如此惨剧,如何能安享温柔乡。此时的赵匡胤,已然是胸怀大志,以“扫荡烟尘”、“救民于涂炭”、“救一方百姓”为己任,自然无意于过多地再纠缠于儿女情长。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此时的赵匡胤,已然是一位真正的“大侠”。对京娘这个多情的女子来说,这可能是个悲剧,但对战乱中挣扎的百姓来说,这却是个天大的福音。

正是这一段风尘豪侠的精彩传奇,正是三年浪迹天涯,凭一双拳头和一根铁杆棒行侠仗义的经历,赵匡胤走遍了南北名山大川,开阔了眼界和胸襟,也见惯了世态炎凉,增长了人生的阅历,彻底脱去了开封城里公子哥儿的骄、娇二气,由一个毛头小伙子,历练为“铁骨铮铮,直道而行,一邪不染”、稳重老练、沉默寡言、深有城府的“大侠”,已经成长为有能力把个人荣华富贵的实现与民众的命运相联系,有能力把民众的幸福担于自己肩头,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乾祐三年(950)四月,赵匡胤结束了江湖流浪的生活,加入了邺都郭威的队伍,从此踏上了飞黄腾达、开创大宋王朝的征程。此时,赵匡胤二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光。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他手底下的将领会那么听话,干脆交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赵普,唐朝,石守信,节度使,李重进,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自古以来,权利都是最诱人的存在。尤其是在我国的封建君主制社会下,权利更是可以延续的存在,有权利固然是好事,但是既然是君主制的社会,那么你权利再大也绝对打不过皇上。并且中国有一句古语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绝不是单纯的请大家喝喝酒,聊聊天,就把兵权给要回来这么简单。相反的,赵匡胤

  • 虎将张琼:多次救下赵匡胤的命,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回了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张琼,郭威,虎将,唐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大将,他多次拯救赵匡胤于危难之中,可结局却是,当他被人诬陷后赵匡胤对他不闻不问,此人就是北宋开国名将——张琼。为什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放过那么多将军,唯独对救过他的张琼动了杀心呢?一代猛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一统的概念便深入华夏民族的骨髓。华夏历史上最后一次大分裂正是五代十国时期

  • 这顿饭,我赵匡胤请客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皇帝,唐朝,后周世宗,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后周世宗 柴荣)显德四年春,公元957年,时值五代十国的最后阶段。显德,这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虽然这个系列的视频(文章)主人公并不是周世宗,但是不妨碍作者为这位皇帝留下一句评语:从唐朝末年以来,华夏大地陷入了长达七十三年的叛乱,群雄割据,裂土分疆,有奸诈如朱温,有勇猛如李存勖,有卑劣如石敬瑭,有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朝,宋太宗,石守信

    宋朝是继唐末五代十国割据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王朝,并且政治相对开明,皇帝一般不文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的社会,其次宋朝的文化也是非常的发达,文化出现了平民化以及市井化的特点,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宋朝的军事实力相对落后,以至于在对抗外

  • 赵匡胤的陵寝为何会被盗?赵匡胤的陵寝被盗后尸身真的受辱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陵寝,赵祯,刘豫,唐朝,宋太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他去世后由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按照哥哥赵匡胤生前遗愿选定的墓址将其安葬在了现今河南巩义宋朝皇陵之内,并遵照赵匡胤生前的交代把陵寝定名为永昌陵。赵匡胤的永昌陵在他去世二百多年后就屡屡遭到盗挖,最后甚至尸身受辱吐出了诡异的黑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 赵匡胤夺取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却要优待柴家并赐予丹书铁券?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郭威,皇位,皇帝,唐朝,宋仁宗,李重进,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上排名第十位的好汉小旋风柴进,是后周皇族后裔,其家族持有宋太祖赵匡胤赐下来的免死丹书铁券,按照民间的说法也都流传着赵匡胤曾给后世子孙交代过,宋朝皇室永世不得对后周皇族柴家加以刑罚,后周柴家即便谋反也当免死。可是后周太祖名叫郭威,后周的皇室明明是郭氏家族,赵匡胤要后世子孙永

  • 熊孩子爬上龙椅,赵匡胤:好玩吗?孩子6字回答,长大后顺利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爱文历史标签:皇帝,赵恒,龙椅,唐朝,宋太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是天生调皮的,不仅生性好玩,还活泼好动,很多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不禁头痛不已,而在古代皇宫中,对于孩子的看管更加重要,因为一不小心触犯了皇帝就很可能面临着全家的危亡。这不,在宋朝成立之初,便有个孩子贪玩爬上了皇帝赵匡胤的龙椅,还十分惬意的躺在上面,赵匡胤看到后问他好玩吗,而这个孩子回答

  • 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突然对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我了吧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宋太祖,范质,石守信,节度使,宋太宗,皇帝

    显德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以往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应欢度春节,但是身为后周的宰相范质却坐立不安。范质如此,倒不是因为饺子不好吃,而是他接到了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的紧急军情。此时周世宗柴荣刚刚去世没多久,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在风雨飘摇中成为了后周的一把手。一个七岁的娃娃,你让他去拿弹弓打鸟或许很在行,但你

  • 爱新觉罗氏竟然是赵匡胤的后代! 大宋是大清的祖宗! 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乔岚说科技标签:皇帝,大宋,金国,唐朝,宋徽宗,努尔哈赤,五代十国,爱新觉罗氏,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封建王朝在中国存在了近两千年,他们根深蒂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历史书上最终呈现出来的朝代表述,我们不曾怀疑,对此也深信不疑。甚至还有关于朝代的顺口溜被我们广为传颂,但当有人提出两个隔着百年的朝代就没有联系的问题时,我们甚至会嘲笑他想象力丰富,嘲笑他会不会背朝代顺口溜。难道相隔千年

  • 赵匡胤给钱不给权,曹彬说的一句话,成了后世官员口头禅和座右铭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宋太祖,曹彬,李勣,李渊,唐高祖,宰相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是《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中岳飞的一句话。岳飞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没有看清宋朝君臣的普遍理念,更不知道宋朝不但文官爱钱,就连武将也爱钱如命:宋朝武将爱钱的始作俑者是赵匡胤,赵匡胤食言而肥给钱不给权,郁闷的大将曹彬说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成了后世官员口头禅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