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白起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他从底层士兵一步步走到了武安君的位置上,为大秦戎马一生未尝败绩,一代战神当之无愧。但是一提到白起,人们往往就会吐槽他的一点,就是他杀人太多。为何白起杀人这么多?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他真的是一个“屠夫”吗?或者他真的嗜杀如命,喜欢杀人?我想没有一个人喜欢杀人,白起杀人,时针认为是和他的出身以及身受的熏陶有着极大的关系。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推行的是二十级军功爵制,要想当官,要上受奖就要杀敌立功。那时候秦国军功的计算方式是要数人头的,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对于人头的渴望,曾有书籍记载,秦军打仗一手拎着人头,光着膀子,最后嘶吼着向前冲。好像站在他们面前的并不是敌人,而是一颗活动的人头。
白起为何杀人无数
这和白起的出身有着极大的关系,白起出身基层军官,他每一次的升爵,都是靠着人头换来的。当时秦国推行法家学说的那一套理论,军功计算都是以人头数来计算的。因此白起养成了这样一种对于人头的渴望。
在他的眼中,眼前投降的士兵就是一颗活动的人头,他和他手下的士兵需要吃饭,需要靠这个去秦王哪里换钱,所以他只能下令屠杀,不管是不是投降的士兵。
白起的封神之战就是与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那一战持续了三年,拼的是人困马乏,最终秦国举全国之力,武安君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国士兵45万人,一举奠定了秦国的地位,自此赵国就成了弟弟,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白起此战封神,但是也由于杀害45万赵国士兵,被后世之人屡屡诟病,赵匡胤就是“ 愤青 ”之一。想想那时候白起又有啥办法,秦赵打了三年,双方都是人困马乏,两个国家的粮食都吃得差不多了,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秦国也损失惨重。
当时的秦国根本没有能力来管理这45万赵军,他们又不能收编他们,因为整个基数太大了,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又不能将这批士兵放归赵国,权衡之下只能杀害他们,以此来奠定秦国霸主的地位。
赵匡胤“愤青”的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何意思
武庙原本是唐玄宗时期建立,本意是纪念姜太公,但是又不能让姜太孤独的在里面坐着,于是安排了十个有名的战神来陪衬,其中就包含了白起。到了宋朝赵匡胤时期,赵匡胤拜访武庙,发现了白起于是怒称“ 此等狂徒,也配进武庙 ”,于是赵匡胤将白起连通吴起一起踢出了武庙十哲。那么早在战国时期的人物,为何赵匡胤这么执拗,非要和一个死人置气?
他无非就是为了向天下表示,我老赵比较仁义,你们都来归降我吧,我不会和白起这家伙似的杀害投降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仁义,赵匡胤还放过了后周柴氏一族,并给他们丹书铁券,保他们荣华富贵。不管是说作秀还是实力不够,能这么对待前任帝王的,赵匡胤也是头一个了。
赵匡胤当年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整的就好像他被逼迫的,不是他想篡位的,赵匡胤整体走的就是这种怀柔路线。 一方面和赵匡胤的性格有关系,另一反面也是由于他实力不济的原因。五代十国时期,骁勇善战之辈数不胜数,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柴家,夺了人家的江山,本就是他不讲究。如果再对散落在各地的割据势力弄得不开心,那么大宋统一的战略将难以实现,相反,怀柔政策就想得比较好使了,于是赵匡胤用他的演技开始向天下表达他的态度。
后记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赵匡胤小把戏也是耍的一愣一愣的,从陈桥驿黄袍加身,再到之后的杯酒释兵权。不管是用什么办法,到也都把事情办成了。
话说,赵匡胤是不是当年赵国的后裔,对白起灭赵耿耿于怀,趁机报复一波,这个可能很低了,只能大家开脑洞杜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