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字无咎,晚号归来子,祖籍济州巨野。宋神宗元丰二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著作佐郎等职。崇宁二年罢官归隐。
晁补之少年得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羁宦生活与田园景物,颇有苏轼遗风。有《鸡肋集》,词集《晁氏琴趣外篇》。
哲宗绍圣二年,晁补之被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他告别历下,也就是告别家乡时写下的这首《忆少年·别历下》,此词篇幅虽小,但感情的份量却很沉重。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宋代〕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这首词的大意是:
路边是无数的官柳,水上是不谙人情的画船,船中坐着漂泊无依的行客。南山还知道送我远行,高高的城墙却把人阻隔。
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即便重来这美景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
这首词是写作者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这句巧妙地以三个“无” 字冠顶的排比句式描写离别场面,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对自己屡遭贬谪漂泊不定的自伤之意,曲折含蓄而又极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
“无穷官柳”,是离别时所见大道上一望无边的垂杨柳。此句既写眼前景,也写心中情。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此时作者离别,也当有人折柳相送,但徒见杨柳无边,却无人相送。杨柳越是无边,人情越显得淡薄,越让离人感慨万千。
“无情画舸”,怨所乘坐的船不顾人之情怀,径自开去。“无根行客”,是作者自指。“行客” 意为自己人在旅途,而以 “无根” 一词加以强调,将作者在人世间漂泊无依之状凸显了出来。同时暗扣作者乘船行进,脚下所踏,顺水漂流。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两句,写人不如山。山本无情物,却尚且能够连绵起伏千里相送,人是有情人,却被高高的城墙隔在城中。城墙再高,也有路可越,但无情之人,却可将它作为借口,避免送别。作者此时遭贬谪离开,即使大道平坦,城中人也会另寻借口避而远之。寥寥十字,曲尽人情。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行舟中的作者,望着两岸彩画般的园林倒映在澄碧的溪水中,目击神伤,如痴如醉,何日方能重来?
别时容易会时难! 可想而知,再来时,眼前的这一切,全都成为勾起少年时代回忆的昔日之陈迹了。由眼前之景推想到来日之情,这一叹又是何等深沉呢!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这一句用刘禹锡受贬、远谪僻乡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同进也把感慨推向极致,极言离别的愁苦、蒙冤的怨恨。个中孤单落寞,感人肺腑,令人读之不禁泣下。
这首词全篇唱叹,曲折尽致,感情色彩极为浓厚,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