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菊儿汗耶律普速完:开国公主,铁血女帝,捍卫皇权,最终功败垂成

菊儿汗耶律普速完:开国公主,铁血女帝,捍卫皇权,最终功败垂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2706 更新时间:2024/1/19 5:38:56

一提到耶律普速完,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奸情、伦理这些负面词汇,好像普速完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私通小叔子、谋杀亲夫、被公爹射杀的淫乱女强人形象。

但是,细究贫乏的史料就能发现,耶律普速完这位西辽开国公主,尽管有不伦的桃色新闻,但这些私德瑕疵并不能掩盖她对西辽帝国的贡献、以及铁血女帝的本质。

01,开国公主

菊儿汗耶律普速完(1131/1134?-1178),是西辽开国君主德宗天祐皇帝耶律大石的嫡女,生母是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耶律大石从1124年北走称王,到1132年在叶密立称帝,经过九年的打拼,称雄中亚,建立西辽。因为他的臣民多是突厥语系,入乡随俗,大石就号称葛儿罕,即突厥语菊儿汗,又作古儿汗,意为汗中之汗。

在汉文史籍中,大石是西辽德宗天祐皇帝,但在穆斯林史籍中,大石就是哈喇契丹的菊儿汗(或者古儿汗)。耶律普速完,就是这位菊儿汗大石的女儿、西辽/哈喇契丹的开国公主。

史书并没有记载普速完的生年,但根据她兄长辽仁宗耶律夷列即位的时间,还是大致能推测出他们兄妹的生年。

康国十年(1143),称王称帝一共在位二十年的中亚霸主菊儿汗耶律大石驾崩,因为皇子夷列年幼,大石留下让皇后萧塔不烟称制监国的遗命,萧塔不烟自称感天皇后,代理政事。

在辽国历史上,因为皇子年幼,大行皇帝把政事委任给妻子的,只有景宗耶律贤,当时太子耶律隆绪才12岁,由生母承天太后萧绰称制临朝。

以此推理,夷列皇子的年龄大概也就十余岁,绝对不会超过15岁,如果夷列在康国十年是15岁,就是生于1130年;如果他当年12岁,那就生于1133年;身为夷列妹妹的普速完,大概就生于1131年或者1134年前。

萧塔不烟改元咸清,在位七年,咸清七年(1150),皇子夷列即位,同年改元绍兴,是为仁宗。

仁宗即位是因为老娘感天后驾崩?还是感天后主动退位?由于史料贫乏已经不得而知,总之,年龄在19岁或者22岁左右的夷列皇子,成为哈喇契丹国的新任菊儿汗。

此时的普速完已经嫁人,按照契丹耶律氏和萧氏代代联姻的习俗,普速完嫁给开国功臣萧斡里剌的长子萧朵鲁不(史集记为富儿马)。

萧斡里剌是菊儿汗大石跟前的头号重臣,曾为西辽立下汗马功劳,西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随着西辽皇帝的更迭而屹立不倒,是西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们家在西辽,也是仅次于皇室的存在。

所以说,不管是遵循旧俗还是服务于现实,开国公主普速完都只能下嫁到萧斡里剌家族。

02,普速完为何能以公主身份上位

菊儿汗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在绍兴十三年(1163)驾崩,大概只有32岁或者35岁,由于长子年幼,夷列就遗命妹妹普速完监国称制。

夷列为何让妹妹监国称制,却没效法父亲让皇后监国?个人认为,夷列不愿意让皇后染指朝政,比皇后早死的概率更大。

夷列为啥不愿意让皇后监国?

从西辽仁宗时期的政局看,夷列的皇后或许出自萧斡里剌家族,由于夷列的软弱,萧斡里剌家族的势力大涨,已经开始威胁到皇权,为皇权着想,夷列自然不愿意让大权落入皇后之手,还是个性强硬的妹妹普速完更靠得住。

为啥说仁宗夷列的性格软弱?

他在位十三年,政事却乏善可陈,除了对都城内进行一次人口大普查外;就是让东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喀喇汗王朝,与葛逻禄人背后的花拉子模人对峙,最后还是西喀喇汗王朝的恰克雷汗退让才结束对峙,西辽帝国发挥的作用很小。

和父亲大石的雄武、以及妹妹普速完的霸道相比,夷列的表现可不就是堪称软弱,再从他的庙号仁宗看,他也绝不是性格强势的君主。

更何况,耶律大石在建国后,就吸取大辽灭亡的教训,为了维护皇权,实施一系列措施,最主要的有两条:

其一,不分封土地,就是不再搞头下军州那一套,而是实施发薪俸的政策,不仅限制了功臣们对百姓和地方的控制,还实际有效的保证了中央集权。

其二,不允许大臣直接控制军队,大石从来不委任统领百骑以上的军官,压根不允许大臣直接控制大量军队,更不允许他们豢养私兵,这样一来,皇权自然更加巩固。

因此,在西辽前期,朝廷重臣们没有头下军州,自然也没能力豢养私兵,又不能掌控大量军队,就不可能出现辽朝时期那种世家作乱的情况。

但是,这种情况不知道是从感天后在位时期被改变,还是仁宗夷列在位时期有变动,反正在仁宗驾崩时,西辽的军权就牢牢的被控制在萧斡里剌手中。

仁宗夷列已经意识到军权旁落会导致皇权不振,还怎么敢遗命出身萧氏的皇后临朝?他自然要选择亲妹妹普速完上台,为捍卫耶律家的皇权去和萧氏后族博弈。

此时的普速完大概在30岁或者33岁之间,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成为契丹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公主女皇(猜猜第一位是谁)。

03,铁血女帝

普速完上位后,改元崇福,自号承天太后,当然,所谓承天太后只是汉文史料的记载,志费尼书中就直接称呼她为菊儿汗,拉施特书也直接称呼她为古儿汗,所以,不用疑惑,普速完就是事实上的女皇帝,而不是临朝的公主太后。

夷列选择妹妹即位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普速完的性格强势,有她在,绝对不会坐视耶律家的皇权旁落,史实也证明夷列的眼光不错,他妹妹的确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从穆斯林史料看,普速完在位期间最主要也有两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彻底解决河中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葛逻禄人。

崇福元年(1164),才上位不久的菊儿汗普速完就命西喀喇汗王朝的克雷奇汗马斯乌德(前面出现的恰克雷汗的儿子),把布哈拉(即不花剌)和撒马尔罕(即撒马尔干)两地的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大概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南郊的艾斯克萨古城)地区,不许他们携带武器,只能从事农业或者其他劳作。

这项举措自然引起葛逻禄人的不满,就发起暴动,去进攻布哈拉,布哈拉的长官穆罕默德·伊本·奥玛尔很鸡贼,一边向克雷奇汗求援,一边和葛逻禄首领虚与委蛇,让他们放松警惕,被前来救援的西喀喇汗王朝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遭到毁灭性的失败,再不能威胁河中地区。

如果说解决葛逻禄人只是普速完的决策、并不是她西辽国出力,那第二件事,把花拉子模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就能看出普速完的帝王心术和铁血强势。

崇福七年(1170),普速完和西喀喇汗王朝出兵进攻花拉子模,花拉子模沙赫伊尔-阿尔斯兰派葛逻禄人阿亚尔伯克率军迎战,两军在阿姆河激战,花拉子模军队战败,阿亚尔伯克被俘虏。

同年八月,沙赫伊尔-阿尔斯兰去世,幼子苏丹沙赫(?-1193)即位,召见驻守在毡的的大哥特克什,特克什觉得弟弟没安好心,就投奔菊儿汗普速完。在这里要说一下,后来被蒙古军追着屁股打的花拉子模算端摩诃末,就是这位特克什的儿子。

流亡王子特克什向菊儿汗普速完许诺,只要出兵帮他夺位,他会将花拉子模的帑藏和赋税都献给菊儿汗,以后每年还会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税。

崇福九年(1172),普速完命她的丈夫、驸马萧朵鲁不率军队护送特克什回国夺位,眼看西辽大军压境,苏丹沙赫就和老娘太后秃儿汗逃走,投奔呼罗珊的蔑力克穆阿夷。

特克什就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一登上花拉子模沙赫的宝座,他毕恭毕敬的让萧朵鲁不带着应该缴纳的财币回国,花拉子模也彻底成为西辽的附庸,西辽对花拉子模则是加大力度的盘剥掠夺。

逃亡在外的苏丹沙赫把各种珍贵珠宝都送给蔑力克穆阿夷,还许诺把花拉子模的国土都奉献给他,吹嘘花拉子模的百姓和军队都拥护他们母子,请求蔑力克穆阿夷出兵帮他复位。

面对如此优厚的承诺,蔑力克穆阿夷心动了,就在西辽崇福十一年(1174)七月,亲自带兵护送苏丹沙赫母子回国夺位,结果被特克什击败,他本人也被俘杀。

苏丹沙赫母子再次亡命逃跑,跑到的希思丹避难,特克什紧追不放,的希思丹城主向他投诚,特克什捕杀秃儿汗太后,但鸡贼的苏丹沙赫却再次逃走,投奔在沙的牙黑即位的被特克什杀死的蔑力克穆阿夷的儿子脱欢沙处。脱欢沙并不愿意对上特克什,苏丹沙赫只好投奔古耳算端,在古耳寓居等待机会。

再说杀死了秃儿汗太后的特克什,回国努力发展花拉子模,但由于西辽的使者接踵而至、往来不绝,特克什对这位宗主国的征索和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忍受,就把一位很傲慢的使者杀掉,两国关系就从友好转为交恶。

苏丹沙赫听说了,觉得自己的运气要来了,就跑到西辽去朝见菊儿汗普速完,舔着脸吹嘘花拉子模的军队和百姓都很拥护他,请求西辽出兵帮他回国复位。

普速完并不关心他的吹嘘是否真实,而是很干脆的再次派驸马萧朵鲁不率军护送苏丹沙赫回国和大哥特克什夺位。

特克什听说后很恼火但也很无奈,他自觉无力抗衡西辽大军,就决阿姆河水淹没道路,让西辽军无法行军。萧朵鲁不眼看当地百姓并不拥护苏丹沙赫,道路也不能前进,就想退军。

别无出路的苏丹沙赫就请求驸马派一支军队护送他去撒剌哈歹,去攻打撒剌哈歹和马鲁,在呼罗珊称王称霸。

等苏丹沙赫在呼罗珊站住脚,开和大哥特克什内战的序幕后,驸马率军回国,西辽开始坐视花拉子模兄弟内战的大戏,花拉子模的兄弟阋墙一直持续到天禧十六年(1193)九月,特克什吞并弟弟的领地结束。

从花拉子模事件看,菊儿汗普速完就是幕后操控事态走向的大手,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因势利导,把西辽的利益最大化,很可惜,后来即位的末帝直鲁古并没有姑姑的战略眼光,居然坐视花拉子模统一。

尽管史料没有留下普速完治理内政的事例,但不可否认的是,西辽王朝就是在普速完在位时期走向鼎盛,并在直鲁古即位后达到鼎盛时期,所以,西辽的雄厚国力实际上就是普速完的政绩和功劳。

正是因为西辽的强盛,才对金朝统治下的契丹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一直都有逃亡西辽的事情发生,就在崇福十四年(1177),金世宗派监察御史完颜觌古速巡边时,从行的契丹押剌四人还逃亡西辽,致使世宗不得不下诏迁徙契丹人去东北和女真人杂居。

这些逃亡事件,不正说明了西辽对金朝的威胁、以及西辽的强大吗?

04,捍卫皇权

从菊儿汗普速完对外态度的强势看,她无愧于铁血女帝的称号,对于根深蒂固、势力庞大的萧斡里剌,普速完则是效法大辽兴宗皇帝的策略——分化后族。

普速完和驸马萧朵鲁不夫妻多年,为何选择和小叔子萧朴古只郎君私通呢?

其实就是为了分化萧氏后族的势力,让他们父子兄弟不再铁板一块,不要单纯以通奸偷情的眼光去看待普速完的桃色新闻,政治人物有几个只是为简单偷情的?偷情的背后大多都有政治博弈。

正是因为夫妻多年,普速完才了解驸马丈夫和他父亲萧斡里剌是一条心,只考虑维护萧氏后族的利益,根本不管是否有损皇权,身为耶律氏皇权代言人的普速完,为了分化萧氏,就把目光投向小叔子萧朴古只,两人成了情人。

就像西夏权臣没藏讹庞野心勃勃的儿媳妇梁氏、在婆家和皇权之间选择与毅宗凉祚合作,大辽国舅萧孝穆在妹妹太后和外甥兴宗之间选择皇帝一样,同样有野心的萧朴古只也不愿意一直屈居大哥萧朵鲁不之下,所以,在家族和皇权之争中他和梁氏、萧孝穆一样选择了皇权这边。

从普速完的几次征伐都是驸马萧朵鲁不统兵看,军权被萧斡里剌家族把持,如果要达到父亲大石那样的权威,只能夺回军权,所以,普速完经过多年的博弈,终于把萧氏一族年轻一代的领袖、驸马萧朵鲁不封东平王,贬出京城,随后罗织罪名把他赐死。

只弄死正当壮年的萧朵鲁不,却忽略、小视垂垂老矣的公爹、开国功臣萧斡里剌,是普速完犯下最致命的失误,后族绝地反攻的领军人物,正是年龄早过花甲的萧斡里剌。

就像萧氏有不甘心屈居大哥之下的萧朴古只郎君一样,耶律皇族也有野心勃勃的二皇子直鲁古,按照惯例,普速完之后该传位给已经成年的仁宗长子,这对心怀野望的二皇子来说,自然也有不甘心。

于是,失意人一拍即合,萧斡里剌和耶律直鲁古成为地下同盟,磨刀霍霍向正享受捍卫皇权胜利果实的菊儿汗普速完杀过去。

崇福十五年(1178),萧斡里剌兵围皇宫,亲手射杀昔日的儿媳妇耶律普速完,以及背叛家门战队皇室的儿子萧朴古只。这时,普速完才大概45岁或者48岁。

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那个没有留下名讳的大皇子愤然抗争,但由于事发太突然,猝不及防的他很快就被亲弟弟直鲁古除掉,罪名就是企图篡国,这是把普速完之死扣到他的头上了。

就这样,仁宗夷列的二皇子直鲁古登上菊儿汗的宝座,并在当年改元天禧,成为西辽末帝、哈喇契丹的末代菊儿汗。正是在他手中,曾经横行中亚的强国哈喇契丹,从强盛走向没落,被前来避难的乃蛮人取而代之。

05,猴格说

众所周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盯着个人私德不放,主要看他(她)的政绩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对历史的贡献,也就是说,人品和私德不能作为衡量政治人物的标准。

很多读史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先负阴丽华后负郭圣通有过河拆桥嫌疑的刘秀、对杀兄弟霸弟媳逼迫老父亲的李世民等等私德有污的圣明君主,都是相当的宽容。

但是,一旦被评价的对象换成历史女性,特别是强势些的政治女性,在多数时候,她们的私德很容易被盖过功绩,提到强势的历史女性,有些人满眼就看到艳情和淫乱,比如武则天、耶律普速完等等,完全无视其对国家、对历史的功绩,和评价男性相比,真是何其双标?

耶律普速完是失败了,但平心而论,她的个人能力和对西辽的贡献,远超其母感天后塔不烟、其兄仁宗夷列,以及其侄子末帝直鲁古,在西辽诸帝排行榜中,仅次于其父德宗大石,即便她失败了,也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就像西夏毅宗宁令两岔,为了向权臣舅父兼岳父夺权,不惜勾搭表嫂梁氏,悍然发动政变,屠灭外家满门,把权力收归皇室,还把情人表嫂梁氏立为皇后,世人提起来也不过说一句凉祚狡童,却并没有批判他乱伦偷情的私德。

而耶律普速完同样是为了捍卫皇权,不惜勾搭小叔子,把丈夫斩于刀下,只因她没有像凉祚一样凶残,结果就被公爹反击,最终功败垂成,到了有些现代人眼中,却只看到她的艳情和淫乱,对普速完来说,实在是有失公允。

菊儿汗耶律普速完的功绩,和男性帝王比起来也是不逊色的,这样一位开国公主、铁血女帝,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捍卫耶律家的皇权而已,世人应该抛开有色眼镜,去客观的看待她。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西辽史研究、辽史、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更多文章

  •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里竟然有一座苏州吴江木长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视觉摄影标签:吴江,长桥,苏州,千里江山图,沈周

    2022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该剧绝美演绎了18岁的王希孟画出“千年一叹,造极一朝”的《千里江山图》。据专家推断,《千里江山图》中那座木质长桥的原型就是吴江垂虹桥。垂虹桥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县城东门外,宋庆历八年(1048)建成,元泰定三年(1326)易木为石,1967年5月

  • 王希孟:一个天才少年,完成名画后,消失踪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王希孟,绘画,千里江山图,皇帝,宋徽宗,画家,艺术家

    他自小就喜欢作画,18那年入宫,开启他的作画之旅,终画出令自己满意的画作。说起绘画方面的人才,从前到现在,都有着数不清的著名的画师,像绘画这方面的人才一般都要等到人们逝去后,这个画师才会出名。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传奇的一生。他就是北宋的画家——王希孟。王希孟的一生十分的传奇,但是在史书上却

  • 王希孟真的冤枉吗,从宋徽宗的角度说,这个少年画家不能留了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王希孟,宋徽宗,千里江山图,绘画,画家,书法,可食用植物,茶,香草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绘画的名人轶事数不胜数人,但是看完之后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却不多。比如,北宋历史上曾有一幅名画,创作完成之后竟然当即被毁,而他的作者王希孟也被迫下狱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这幅也被称之为“凶画”。究竟王希孟画的是什么呢?他被杀害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揭秘,探索名

  • 王希孟:天才画手生平无几,一张画竟然千古无人能敌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王希,赵佶,宋徽宗,千里江山图,张择端,蔡京

    若说今年虎年春晚又制造了什么爆款节目,那获赞超过三亿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一定当仁不让。身着青绿色长裙的舞者在舞台上缓缓显现,高耸的发髻乌黑如墨,伴随着特定舞动的身姿,犹如一幅幅灵动的泼墨山水画。根据主创介绍,这个舞蹈节目的创意来源于北宋王希孟所创作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节目名《只此青绿》正是来自画

  • 不曾被辜负的十八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读不尽的生命乐土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徽宗,赵佶,绘画,黄公望

    导语:细数那些流传千古的画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八十岁所得,《墨虾》是齐白石九十岁才能做到炉火纯青的作品。但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在画这幅被称为“中国十大名画之的画作时,只有十八岁。大多数人的十八岁,都在无尽的学业中度过,享受着平淡而筒单的青春。但王希孟的十八岁和他的作品一样惊艳,是许多

  • 北宋晚期,大概在宋徽宗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做王希孟

    历史解密编辑:众揽排行标签:宋徽宗,王希,洛神赋,传世

    根据史料记载,王希孟十八岁之前,还和宋徽宗见过面,宋徽宗还手把手地教他画画。等他到了十八岁,他大笔一挥,创作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画作已成,此后,历史上再无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一句话,一个字的记载也没有了。这幅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和《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富春山

  • 2022拍卖之最 张大千拍卖纪录刷新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历史解密编辑:值点网标签:张大千,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桃源图,画家,工笔

    撰文:值点网疫情之下,拍卖业一度饱受挑战。然而,随着大家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市场终于明确地踏上复苏之途,相继擦新了诸多成交纪录。迎接新一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回顾2022的一众拍卖之最。今年4月,张大千仿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首登拍卖场,即以HK$3.7亿天价成交,一跃成为最贵张大千作品,以HK$1亿之

  • 王希孟与江参,两幅《千里江山图》,为何被忽略的这幅才是真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江参,画派,李唐,画家,水墨,山水画,王希孟,书法作品,千里江山图

    风来千里舞松杉,齐鲁青岚满袖衔。拟把如椽三丈笔,为君题句向嵌岩。这是宋人,在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水墨画上题跋的诗。这幅画跟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截然不同的两幅长卷。为何说这是真正的《千里江山图》呢?看过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的人,都能发现那幅画上根本没有“千里江山图”这几个字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附高清全卷)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佶,山水画,宋徽宗,画家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画家,生卒年代不详。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后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亲传。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 宋代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佶,画家,蔡京

    1000年前,王希孟,谜一样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北宋(1096 -?)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