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幕后是少不了一个人推动的。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信,苗训。他可以说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在历史上却并不出名,然而他的作用却也是无可代替的。
首功之臣,智比诸葛。那么苗训究竟是如何成为赵匡胤的亲信,又是靠什么开启他这传奇一生的呢?这还得从他的青年时说起。
出家、求道,为温饱想尽办法
五代十国可以说是我国最乱的时期,中原连年战乱,最受苦的,还得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庄稼,就盼望有个好收成,可是到头来,却被那些兵士们收割了个精光。
所以,穷、饿,是那个时代的百姓们,最普遍的问题。很不幸,苗训就生在这个时期。自小,他就是见过众生疾苦的人。他们家庭条件不怎么样,他的生活就更不怎么样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温饱,成了苗训最主要的问题。
为了不再饿肚子,苗训就想着去出家当和尚。不用辛辛苦苦的劳作,还能混上一口饭吃,他觉得是很稳妥的办法。只是跑了一圈才发现,寺庙也不是那么好进的。
战乱年代,大家都躲进了佛门清净地,寺庙里早已是人满为患,根本就没有他的位置。出家做和尚的打算,就此落空了。
只是拜佛不行,那就求道,反正苗训是打定主意,要吃这碗香油钱了。
他的目光,放到了华山。
死皮赖脸入师门,却成为师父最得意的弟子
“有经世之才,能辟谷,一睡三年”
,这是《东轩笔录》对陈抟的记载。不可怀疑,是有夸大之语了。但是在当时,陈抟就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他精熟方舆,有凌空蹈虚之法,更晓兵法策略,所以名扬天下。当时很多将领,都会去找他算卦。苗训也是听说了这些,专门跑去的。只是当苗训拜到他面前的时候,看着面黄肌瘦的苗训,陈抟却拒绝收他为徒。
只是陈抟,是苗训最后的机会,他肯定不想错过,就赖在门外不走。最终,陈抟实在觉得难缠,还是收留了他。就这样,苗训靠着自己的死皮赖脸,成为了陈抟的亲传弟子。
苗训也确实天资聪颖,才智过人。所以渐渐地,陈抟对他越来越喜欢,倾心教诲。通过多年的努力,苗训成长为文韬武略、满腹经纶之人,就连经天纬地、相面堪舆的本领,也学会了。
陈抟后来评价:“
我一生教了众多弟子,将来成大器者,唯广义也
”,从最开始的不愿收,到最后成为最得意的弟子,苗训凭借的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
满目疮痍地,我只愿行医救人
在山上的时间,过得是极快的。学成之后,苗训就选择下山,继续游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仍然虚心求教,不仅知识更加渊博,胸怀也更加宽广了。
但也是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百姓深受战火袭扰,饥寒交迫,哀鸿遍野,苦不堪言。他也想让百姓远离战乱,但是当局者的不作为,让苗训心死,最终选择回乡,用所学行医救人。
天才,做什么都是容易成功的。苗训一视同仁,乐善好施,救济穷苦,药到病除,十里八乡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苗神医”。而且医病之余,他还会占卜算卦,都算得极准,很快就声名远播。
在那个时代,像苗训这样有能力,又有名声的人,是大家争相想要拉拢的对象,很多人都想把他收到自己麾下。可是苗训对政局失望,来找他的那些人,他更是都看不上,全都被他拒绝了。
其实,在苗训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慧眼识英雄,谋定北方
有一天,苗训遇到了一场医闹,被对方把草棚烧了,还被骂说是徒有虚名。苗训想不过,追着对方就要讨一个说法,最终被那人带到了一座军营。
军营并不大,所以苗训追着那人跑进帐中的时候,已经反应不及了。苗训当时还以为自己惹上大人物了,有些害怕,直到最上方那位年轻的将领走到跟前来,苗训才反应过来,是熟人。这位年轻的将领,正是赵匡胤。
原来几年前,两人就见过了。那时赵匡胤再次离家游历,闯荡江湖。而彼时苗训正在棚前算卦,围满了人。赵匡胤出于好奇,挤了上去。苗训本就会舆面看相,见赵匡胤气宇轩昂,紫面丰颐,就知道不是简单人物。
待交谈之后,双方更是互为欣赏,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天两人一起回家,把酒言欢,共谈了这天下局势、百姓疾苦。
苗训更是出谋划策,谋定北方,让赵匡胤先去投奔郭威,以待后动。
如今后周已建,赵匡胤需要苗训这样的人才,所以所谓的医闹,只是专门去请苗训过来加入他的队伍的。苗训知道赵匡胤是能够建功立业的人,所以他也选择留在了队伍,为赵匡胤出谋划策。
天下易主,功成身退
跟了赵匡胤之后,近十年的时间,苗训不可谓不尽心尽力。陈桥兵变,更是少不了苗训的谋划和推波助澜。
“一日克一日,点检做天子”
,这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就已经在军营中流传的话。
而这话的流传,和苗训是密切相关的。苗训曾在军中指着天上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看来有新皇当立啊。”。他还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就是天命啊!”
而且古时候又有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的说法,所以在舆论之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才会那么理所当然,被大家认可。但是他们绝不可能是在天上出现太阳后,才谋划这一出的。
改朝换代,是他们一直在心中秘而不宣的事情,只能说恰好天有异象,给了他们助力。他们终归是成功了,取后周而代之,建立了宋朝。
事后,本该荣耀加身的苗训,却选择了功成身退,回到乡野。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给了他警示,还是当初让百姓远离战火的理想已经实现的满足,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一生,亲手结束了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名已经有了。如今还能安度余生,于他也是另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