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闻谢氏后裔自愿筹资数十万元,委托临海古建公司为其先祖谢深甫修墓,深感无比欣慰。笔者曾于去年4月撰文“谢氏源流”刊载于全国城市优秀党刊《新台州》2006年第4期。文中考证了谢氏出自姜姓,商代孤竹国国君...
近闻谢氏后裔自愿筹资数十万元,委托临海古建公司为其先祖谢深甫修墓,深感无比欣慰。笔者曾于去年4月撰文“谢氏源流”刊载于全国城市优秀党刊《新台州》2006年第4期。文中考证了谢氏出自姜姓,商代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为其始祖。周成王即位,封伯夷为申伯,后代世袭其位。周厉王即位后娶申伯的女儿生下宣王,宣王把他的舅舅封为谢(今河南唐河)。谢国被楚国灭亡后,申伯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谢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居二十四位。台州谢氏六朝时已迁入,为当时从中原迁入的大姓,多居临海、温岭、天台等地。笔者还查考了1926年编修的《临海台临八叠谢氏宗谱》、1918年编修的《临海枧桥谢氏宗谱》和1936年编修的《天台榧树谢氏宗谱》及温岭市谢铎的有关史实,确认台州谢氏为谢深甫五世祖谢阎为始祖。谢阎五代末自会稽迁临海,至深甫族始发祥,后深甫孙女道清为理宗皇后,宋亡,其后裔奉谢后命散居各地。
台州谢氏入正史立传人物有宋代临海人谢深甫、谢道清,明代温岭人谢铎。入新编《台州地区志·人物简介》有临海人谢升标。对此,笔者都曾一一作了介绍,这也是一位文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可当时并没想到要倡议为这几位称得上台州首屈一指的人物修缮古墓,使之成为后人瞻仰和祭扫的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些天,临海市文广新局局长周华清和副局长任林豪,特邀笔者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几位老领导、同仁们一起,为修复谢深甫墓进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谢氏后裔自筹资金为先祖修墓的举措值得提倡,这说明我们临海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民们尊祖敬老的意识有了新的飞跃,它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享有声誉的历史文化名人,更应引起后代的自豪和传承。由此而发,笔者有必要将谢氏的历史概况,以原地方志立传的文稿为基地,加之近几年丁伋、王良汉、陆绎广等先生研究的新成果,作一综述简介。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四月,自御史中丞兼侍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二年(1196)正月除参知政事,三年(1197)正月兼知枢密院事,四年(1198)八月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六年(1200)闰二月徐右丞相,嘉泰三年(1203)正月以病重致仕,拜少傅,次年卒。后以孙女道清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改封卫王、鲁王。谥“惠正”。墓葬临海双港(今白水洋镇)水晶坦。现为临海市级文保单位。
谢深甫出身贫寒,少怀大志,力学成才。从任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小官起,即以办事精当,声闻远播。许多人都推荐他有廊庙才。孝宗召见,询问用人之道,深感满意,授籍田令,迁大理寺丞,适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这三个职务都是孝宗亲自提名,他是把谢氏作为后备相才来培养的。光宗即位又历右正言,起居郎,权给事中,绍熙二年(1191)知临安府,三年(1192)进吏部侍郎兼礼部侍郎,四年(1193)又兼给事中。在任各有治绩。知临安府时,光宗称其“为政得宽猛之中”。任给事中时,光宗近侍人员恃恩干进,谢不为动,再求,光宗亦以“恐谢给事不可”拒绝。任丞相时,宁宗也以“守法度,惜名器”相称。
谢氏自参加执政以至担任右丞相是在宁宗初期。当时朝廷内政见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主要环绕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系统之间进行,是非交错,很难以人定线。在此情况下,谢氏独立不偏,稳健执中,使朝政不紊,国力增强。他推行的是孝宗以来的恢复政策,故首先要求安民强国。他死后韩侂胄掌握大权,朝中无人可以制约,开禧初仓猝发动伐金之战,遭到失败,韩本人被史弥远谋杀,史则怀奸固权,使南宋局面愈弄愈糟。由此反看,就知道谢氏执政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了。可以说,谢氏如迟死数年,南宋的历史发展就不会是后来所见的面貌。
谢氏还能诗文,他主张文章有气骨,作诗讲性灵。诗人杨万里称其诗如六朝的谢眺。著有《东江集》,已佚,尚见遗文佚诗若干篇。
谢堂(约1222年~?),字升道,号恕斋。谢深甫的曾孙,谢皇后的内侄。理宗淳祐三年(1243)由籍田令添差通判平江,曾审一冤案,平反八十余家,时年仅二十余岁。恭宗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赐进士出身,除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正月除知枢密院事,衔命与元军议和,被裹胁北迁,死于北方。谢堂执政,正当南宋亡国之际,外有强敌压境,内则大臣纷纷逃走,任事无人。他因是谢后的戚属,才被任命担此残局的。谢堂能诗擅画,又喜收藏,有石刻拓本4卷,自号金石友。
谢道清(1210-1283),女,临海人。谢深甫的孙女。宋理宗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1227)九月进封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开庆初年,元兵渡江,理宗议迁都平江,以“恐动摇民心”谏止。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德祐元年(1275),恭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应众大臣所请,垂帘听政。
忽必烈第二次率军20万水陆并进,京城官员害怕,乱成一团。谢太后命令在朝堂贴出告示:“我宋三百年来,对士大夫待遇优厚。现在正逢多灾多难之时,大小官员不能提出挽救时局办法,甚至京官弃官离位,外省官弃城而逃,还算人吗?国法依然存在。凡坚守岗位,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并发诏号召全国起兵勤王,黄岩杜浒在台州招募义兵4000人奔赴临安;赣州太守文天祥组织3万勤王军。德祐二年(1276)一月,元军主将伯颜进占临安城外皋亭山,对南宋迫降。提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与伯颜谈判,被扣留。大局至此,涕泣说:“只要生灵不受涂炭,向元称臣亦不计较了。”派左丞相吴坚赴大都(今北京)呈送降表。二月,元军进驻临安城,恭帝和大臣被带往大都,谢太后因病暂留临安。八月,到大都,挂寿春郡夫人虚衔。7年后病逝。
南宋高宗志在苟安江南一隅,割弃秦岭以东、淮河以北土地,向金国纳贡求和。至蒙古汗国灭掉金国之后,又屡屡发动对南宋的侵略战争,国难当头,“暖风吹得游人醉”的行都临安(今杭州),只是粉饰起来的太平。皇帝7代,宰相任罢竟有61人,其中执政专权的主和派或误国的却连绵不绝,如秦桧在职18年、史弥远在职26年、贾似道在职16年。正如状元文天祥在殿试的试卷上,指斥官场“清芬消歇,浊滓横流”。在后宫,孟太后辅佐创建南宋王朝,韦太后是高宗生母,孟、韦两后纷争不休;理宗生母杨氏,从贵妃为太后也历经3次“宫闱之变”。临海谢道清就是在这样艰难而复杂的背景下,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9岁册立为皇后,度宗立,尊为太后,恭宗立,又尊为太皇太后。这时太后已65岁,“年老且疾”,恭宗只5岁,经“大臣屡请”,与恭宗一起垂帘听政。
谢后的父渠伯,主管建昌府仙都观,是个清水衙门。她少年的生活并不幸福,父母早亡,回故乡寄托在叔父榘伯家中“汲饪(汲水做饭)”,又“生而黧黑”,“翳一目(一只眼有白斑)”。理宗登位后,商议选择皇后。杨太后感念谢丞相援立她为宁宗皇后有功,命令选谢家女子。那时谢家未出嫁的只有道清一人,又正患湿疹,幸得天台山名道医术,用药点去眼中白斑,治好湿疹,黧黑的皮肤蜕净了,变得“莹白如玉”。慈明殿进见时,理宗钟爱容貌十分美丽的天台贾涉之女,杨太后坚持“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宫女、太监亦窃窃私语:“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贾)皇后”。谢皇后既位,理宗专宠贾贵妃,贾贵妃死后,又纳美貌的阎贵妃。皇后胸怀豁达都毫不介意,理宗也感动了,“礼遇益加焉”,她施展才能,此后50年间后宫一直和睦稳定。不过,皇后顾全大局而牺牲爱情,与理宗生活38年,终生无亲子。
南宋开庆元年(1259),元军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听从近臣准备迁都庆元(今宁波),便下海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她深感战火不断,军费负担沉重,率先尽力俭省,从自己做起裁减慈明殿官员,宫中点心钱每月省出一万缗(一千文钱为一缗)。
忽必烈做了蒙古大汗(皇帝),定国号为元,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第二次率军20万人水陆并进。京城官员怕死,谢太后命令在朝堂贴出告示:“我宋朝三百年来,对士大夫待遇优厚。现在正逢多灾多难之时,大小官员不能提出挽救时局的办法,甚至京官弃官离位,外省官弃城而逃,还算人吗?国法依然存在。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德祐元年(1275),封太师、平章军国事的事丞相贾似道,于鲁港(今芜湖)与元军作战,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左丞相陈宜中弃官潜逃,太后只好发出诏书,号召全国起兵勤王。黄岩杜浒在台州招募义兵4000人奔赴临安;赣州知州文天祥组织3万人的勤王军。
德祐二年(1276)一月,元军主将伯颜进占临安城外15千米的皋亭山,对南宋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难,一方面嘱托陆秀夫带走恭帝之兄赵昰和弟赵昺,伺机复国;另一方面提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与伯颜谈判。谈判不成,文天祥被扣留,大局至此,太后涕泣说:“只要生灵不受涂炭,向元称臣亦不计较了。”派左丞相仙居吴坚赴大都(今北京)呈送降表。二月,元军进驻临安城,恭帝和大臣被带往大都,太后因病暂留临安,至八月也到了大都,挂个寿春郡夫人衔衔,7年后病故,享年73岁。
依照宋代官制,皇后尊为太后可进封3代:父渠伯,魏王;祖深甫、曾祖景之,皆鲁王。尊为太皇太后,又进封5代,兄奕昌赠太师、追封魏王,奕礼赠少师、追封润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南宋152年历史中,谢氏出了一位宰相、一位副相,还有一位皇后。先后参与执政了70余年。由于谢深甫为相稳健,政绩卓著,被封为申国公、改封晋国公。卒后以其孙女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改封卫王、鲁王。在同一人身上,二次封“公”、三次封“王”,旷世罕见。其曾孙谢堂,二十出头由籍田令添差通判平江,为民争地80余家。受恭王器重,官至副宰。尤为难得的是孙女谢道清,由理宗皇后,升度宗皇太后,恭宗太皇太后,因恭宗年幼,经“大臣屡请”,垂帘听政。经考证有关史实,谢道清就任于危难之时,当时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诸事棘手,但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应付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以及所能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生息的各项主张。其中传为美谈的是她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罢了台州同乡、“三朝元老”贾似道的官,放逐贾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被监官处死。另一件事就是她采取一系列抗元举措后,最后还提出“只要生灵不受涂炭”为前提,向元军请降。从而使京城临安(杭州)未遭兵火洗劫。为此,《宋史》和新编的《浙江省人物志》为其立传,并被收入1989年版《中国历史辞典》和《辞海》,成为全国值得敬仰的一位南宋女政治家。
~欢迎点赞留言分享~
LOVE谢云逸
云逸书院◎有益分享
发 现 书 法 的 美 好
谢谢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