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淑真送别青春的一首词,从赏春到送春,词调悲凄幽悒,读之泪目

朱淑真送别青春的一首词,从赏春到送春,词调悲凄幽悒,读之泪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漫话诗词 访问量:1334 更新时间:2024/4/21 6:20:48

宋代唯一能和清照齐名的女性诗词作家就是朱淑真,她们的少女时代同样天真烂漫,但她和李清照的人生命运完全不同。李清照婚后和丈夫赵明诚赌书泼茶,相敬如宾,诗词唱和,十分风雅。

朱淑真期待自己有一个才情斐然的如意郎君:“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她喜欢的这个人未必与她门当户对,但一定是情投意合 ,然而事与愿违,一心反对封建礼教的她,嫁给了一个庸俗不堪,不解风情的丈夫,对花容月貌的妻子并未有一丝怜香惜玉。

对朱淑真来说,婚姻不是她的天堂,更像是坟墓,即便她才貌双全,诗书画乐无不精通,然而婚后的她,丈夫经常出差,而且不懂风雅,她的孤独寂寞无人懂,诗词才华无人识,婚后的朱淑真常常“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她叹息自己“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朱淑真抗争过,然而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弱女子,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为自己的人生博得喝彩。不过幸运的是,她还有很多欢乐无忧、稚气单纯的少女时代值得回忆。

她在《春景》中说:“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办酒卮”。她的青春就像少女时代的春光一样,明媚清澈,灿如花开。女孩子们放下手中的针线,一起在春日斗草,和春光一起举杯畅饮。

朱淑真看到过“雪从庾岭梅中尽,春隋堤柳上来。”她在春日举头望见过“塞鸿归朔漠,海燕渡潇湘。”她用少女敏感的心欣赏“花丽繁争锦”,也细细聆听过“莺娇巧转簧”,她在春天“诗书遣兴消长日,景物牵情入苦吟”,她惜春春去,感叹“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朱淑真用青春的笔写春天的景,信手拈来,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正如她自己所说:“翰墨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

然而,春天如此短暂,她不得不“和别泪”,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中与春天告别。这首《蝶恋花·送春》就是她送别春天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题解:

这首词是一首惜春词,词题是“送春”。词人独立小楼,见杨柳飞絮,随风飘零,难免惜春伤春,感怀春光易逝,遂作下此词,词句清丽,意境深远,词调悲凄幽悒。

朱淑真少女时代有过一次美丽纯真的爱情,但结婚对象不是初恋情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将春拟人,抒发伤春情怀,也是她对自己青春一去不返的追恋哀伤。

全词通过描写万缕垂杨不舍春色,落絮飘飞无处安放,杜鹃哀鸣激荡情思,春雨潇潇绵邈沉郁,构成一幅凄婉缠绵的惜春留春图,一个对春天依依不舍、把酒送春的女词人形象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

春天是留不住的,朱淑真把酒送春,也是在送别自己永不再来的青春。

注释:

1. 青春:指草木茂盛的春天。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 少住:稍作停留。

3. 犹自:依然。

4. 杜宇:杜鹃鸟。

5. 便作:即使。

6. 莫也:岂不也。

7.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楼外的杨柳垂下万缕枝条,缠绵悱恻、款摆细腰想系住盎然的春色,然而春天只是稍作停留便冷漠地离去。这三句以披拂的垂杨在春风中摇曳生情,不舍得春天离开,想要和青青春色拴在一起,但是春天显得有些薄情,到了离开的时间,就义无反顾的走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以一颗少女细腻敏感的心体察春景,一个“系”字,把垂杨拟人化,映射出自己也有留春之意。垂杨想要留住的是春天,因为留住春天就可以让自己永远身披绿意,生机勃勃。这多情的杨柳正是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词人想要留住青春的心和杨柳一样,这是词人期待美好未来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柳絮自顾自随风飘舞,想要追随春风,看看自己会归于何处。词人进一步将飞絮拟人化,杨柳多情的枝条没有将春系住,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遣飘舞的杨絮柳絮继续追随春天,飞絮逐春而去,想看看春归何处。

上片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春天的眷恋。作者在此对杨柳和飞絮进行了拟人化描写,惜春之感油然而生。杨柳无情也有情,反映作者对青春流逝的无奈而又不甘的起伏心绪,温婉动人。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满眼的山川都变得碧绿,听见杜鹃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并不懂得人世间的无情,却叫的哀婉动人,似乎也感受到人世愁苦,所以才泣血啼叫。

杜鹃鸟叫,意味着进入夏天,“绿满”写目之所见,“满”字写出了处处生机,草木茂盛,这是春天即将结束的象征。“闻”字写耳之所闻,杜鹃啼血,引人愁思。词人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触景伤情,思绪联翩,无端烦恼如飞絮一般飘忽不定,情不自已,只好借酒浇愁,端酒“送春”,引出下句。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举杯为春天送行,然而春天并不懂得词人心事,依旧沉默不语,却在黄昏时分,洒下潇潇细雨。

既然留不住春,不如送春而去。词人为春举杯,春天不解人意。词人一声叹息之后,悄无声息下起了雨,这细雨该不会是春天的眼泪吧,看来春天也不舍得离开,表现出惜别的不舍,词人的心里是不是也下起了雨呢?

美好的春天和美好的青春一样短暂。朱淑真这首词,从登楼赏春、杨柳留春、飞絮随春、山川惜春、杜宇怨春,最后落笔到把酒送春。词人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心路历程,循序渐进,穿梭交织,镜头由远及近,时间从百日到黄昏,感情由热切到激越,最后沉郁乃至绵缈。

词人寄情残春之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思绪缜密,委婉动人,行文一气呵成,意境深远,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头号周刊#

标签: 朱淑真送春李清照惜春

更多文章

  • 宋代才女朱淑真诗词里的春天,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杜甫,春天,伤春,春愁,宋代,青帝,宋朝,朱淑真,古典乐,小说家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并称“词坛双璧”。朱淑真不仅能填词赋诗,还写得一手银钩精楷。虽然生于富贵之家,然而她的婚姻却十分不幸,她的丈夫是一个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郁郁寡欢。她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多才多艺的她只能将抽丝寄予词的写作。诗家清

  • 朱淑真这两首早秋诗,自比纨扇,有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坚毅果敢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朱淑真,早秋,李清照,班婕妤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自先秦时期萌芽后,一直持续发展,至宋朝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发展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作品,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她们的才华甚至能和男性作家相抗衡。李清照自不必说,被誉为“天下第

  • 朱淑真最大胆的一首词,真率热情,却被道学家贬斥其为“淫娃荡妇”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荡妇,才女,诗人,宋朝,朱淑真,李清照,道学家,小说家,古典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两宋的才女词人,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李清照和朱淑真。李清照自不必多说,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其历史地位胜却无数男儿。而朱淑真则是继李清照之后最为杰出的女词人,其词凄厉断肠,令人为之一悲。朱淑真本生于官宦之家,但因所嫁非人,婚姻不幸,一生郁郁寡欢。据野史所传,朱淑真与丈夫分居

  • 断肠词人朱淑真:才华媲美李清照,纵有风流无处说,45岁自尽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诗词,诗作,宋朝,朱淑真,李清照,断肠词,欧阳修,小说家,古典乐

    明代诗人胡俨在《结发行》里写道:“世人应无连理枝,阶下偏生断肠草”。纵观古今,女人婚姻不幸的不乏其数,甚至才女也如此。宋代著名女词人朱淑真是唐宋留存作品最丰富的才女,也是继李清照之后又一个成就非大的女词人,她的才华与婚姻也与李清照很相似,但人生轨迹有所不同。比如朱淑真的诗词也同李清照一样,早期明快灵

  • 南宋大才女朱淑真:才情不输李清照,为爱不惜挑战整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李砍柴标签:朱淑真,李清照,断肠,诗词

    与朱淑真才华横溢,瑰丽无比的诗章相比,朱淑真的死,却是极其地凄惨憋屈,黯淡无光。父亲觉得她辱没了门风,即使她死了,也没有放下怨恨,将她的遗物,包括无数佳作,一把火烧了。幸亏慕名者尽心收集,整理成《断肠集》,才使得朱淑真的三百多篇诗词,流传至今。朱淑真的故事,要从她的一篇诗中发掘:“旷轩潇洒正东偏,屏

  • 朱淑真经典的十首诗词,文采风流不输李清照

    历史解密编辑:小晴天爱生活标签:朱淑真,李清照,生查子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

  •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的20首秋天诗词,诗情画意,阅尽最美的秋天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朱淑真,秋夜,凉生,微雨

    1.《秋夜》朱淑真 〔宋代〕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2.《黄花》朱淑真 〔宋代〕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3.《秋日晚望》朱淑真 〔宋代〕极目寒郊外,晚来微雨收。陇头霞散绮,天际月悬钩。一字新鸿度,千声落叶秋。倚楼堪听处,

  • 包青天是怎么死的?他给子女产生什么影响?从包绶身上就能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包绶,包拯,皇帝,一心,包青天,两个妻子

    青天大老爷包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历史上老百姓最敬爱的官员,正因为当时他刚正不阿,清廉有为,当时他可谓百姓破了不少的大案,一心为百姓着想,头上一个大月牙,黑脸成为了他的象征。包拯生前从不贪污受贿,因此肯定得罪了不少的达官贵人,当时他生病卧床不起,皇帝还御赐了良药给他,但是没有起作用,最后

  • 王清惠:南宋亡国后被俘去北国的她,一首《满江红》引文天祥不满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王清惠,满江红,文天祥,杜甫,王昭,宋度宗

    王清惠:妾命薄如叶,流离万里行在文学史上能留下姓名之人,相对于那笔墨耕耘的芸芸众生来说,万不及一,众多的人是一生写作,但作品因各种原因不得传世,以至于湮没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有些才情绝佳之人,因偶尔的机缘,如鸿泥雪爪般留下的印迹中,也难以识得其全貌。王清惠便是这留下了点滴印迹之人,她一生只留下四

  • 夜雨丨黄濂清:在佛印山,当茶叶邂逅兰花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印山,茶树,兰草,兰花,松树,黄濂清

    在佛印山,当茶叶邂逅兰花文/黄濂清山上有佛,佛在山上。佛往佛来,有痕;佛来佛往,留印。于是,这山就叫佛印山了。虽然没有泰山那样巍峨雄壮,但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与意蕴。常常烟雨迷蒙、云雾缭绕。站在孙家槽往山那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绿,铺天盖地的绿。细细观之,这绿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高高矮矮的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