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杀的故事。说是南唐被灭后李煜被押送到东京汴梁城,然后被软禁起来。他只能每天靠着借酒消愁,发国破家亡的忧愤寄语诗词之中。这些诗词传到宋太宗赵光义耳中,于是受到了猜忌。赵光义派南唐旧臣徐铉去试探李煜,李煜说了些悔不该当初的话。这些话让赵光义认为李煜不甘心失败,早晚要造反复国。于是赵光义派弟弟赵廷美以祝寿为名去探望李煜,并赠送下了牵机药的御酒为贺礼。李煜不知道御酒有毒,便将其喝下,立刻晚毒发身亡。
这个故事流传了数百年,被很多人认为是真理,也成为赵光义洗不白的污点。然而我们从历史考据的角度出发,却发现这是个流传数百年的历史谎言。这个谎言产生目的就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用途,目标对准了赵光义。这是在南宋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对历史的评价造成负面的影响。
通过历史考证,这个谎言最早出自于于南宋大臣王铚的笔记小说集《默记》。王铚是北宋后期文人,活跃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官职最高做到枢密院编修。他是靖康之变后南渡文人的典型,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小有名气。因此他通过搜集流传了文人群体中的民间传说,编撰了《默记》这部小说集。
小说集中搜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特别是所谓的宫闱秘闻,受到当时很多文人的追捧。很现代一样,民间的吃瓜群众们最关注的就是名人的各种丑闻轶事,所以《默记》中也有大量这方面的故事。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个皇帝,一生争议很多,所以民间留下来的故事也不少。除了毒杀南唐后主李煜外,强幸小周后、逼娶符太后、弑兄夺位等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可历史证明了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有人为了政治上抹黑赵光义,而编造的谣言。只是这些谣言通过《默记》等文人笔记在文人圈里广为流传,让后人误以为真。
从赵光义派人毒杀李煜这个故事来看,《默记》中记载的版本本身便是矛盾重重的,根本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其中很多内容似是而非,与历史的真实不同,一看就知道是后人杜撰的产物。原文如下: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 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
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同样的错误还出现在赵廷美身上,从官职上看赵廷美的描述是硬伤。原文中写了秦王奉赵光义的命令,用牵机药赐死李煜。实际上在李煜死之前,赵光美还没有封秦王,而是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在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等人灭南唐时,赵廷美是负责后勤供给的人,后来也负责把李煜押送回东京汴梁城。在此过程中两人关系密切,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故事中,赵光义派赵廷美去赐死李煜,理由是让李煜无所防备。而实际上赵廷美是在北伐北汉之后才被封为秦王,李煜北伐北汉之前就死了,两者矛盾明显。
除此之外,故事中描述的李煜生活状态也不对。按照原文说法,李煜是处于被禁足和软禁的状态,不能与外人接触,被一个老兵看管,生活非常困苦。实际上在赵光义时期,李煜是过得很不错的。南唐时李煜一再拒绝投降,所以赵匡胤很怨恨,还封了个违命侯,一看就是故意整人。赵光义即位后对李煜很照顾,将违命侯升级为陇西公,还赐了三百万钱共给李煜生活。当时李煜的官职是千牛卫上将军,是宋朝皇帝的亲卫军首长。虽说李煜不能任意调动这些兵马,但地位和生活水准上绝对是最高标准的。
故事中说李煜处于被软禁状态,没有赵光义的旨意不能与外人接触,这也明显与事实不符。赵光义当时很看重李煜,并安排了很多南唐旧臣在李煜身边工作。除了前文提到的徐铉外,还有郑文宝、徐元楀、潘慎修、张洎张冉父子等南唐旧臣。当时李煜为了避免舆论上的争议,还专门上表《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婉言拒绝增加潘慎修为掌记室的安排。这说明赵光义对于李煜和南唐旧臣接触非但没有猜忌,还加派很多南唐旧臣过去。由此可见,故事中说李煜被猜忌和软禁的事情根本就是谎言。
除此之外,原文末提到了李煜的诗词《虞美人》触怒赵光义也留下疑点。李煜是死于七月初七晚上,或七月初八凌晨,可《虞美人》描述的都是春天的景色。不论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还是"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这些都是写春天的。总不会李煜两三月份写的诗词,赵光义到了七月份才发怒,这反射弧也太长了。实际上在李煜去世前,赵光义三番五次的宴请李煜和南汉后主刘鋹,李煜去世后又被追封为吴王。这都说明了赵光义对南唐和南汉有着特殊的礼遇,根本不是猜忌软禁等态度。
从史料考证来看,李煜死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吴越王钱俶率领文武百官归宋的时候。当时赵光义在长春殿设宴接待,亲王、宰相、节度使、刘鋹、李煜等重要人物都有参加,事情发生在当年的三月二十五日。之后李煜便得了重病,在三月底、四月、五月、六月都未露面。在此过程中赵光义也派翰林医官诊治,效果却不明显,最后拖到七月份去世。因此从这些正规途径的史料来看,《默记》中的记录的东西完全与史料不符,可以说是任意编造的谎言。而古代百姓缺乏基础的史料知识,却把谎言当真,让赵光义背上了这口黑锅。
实际上赵光义看重李煜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选择。首先宋朝统一长江南北后,朝廷逐渐分化为三个政治派系,分别为北党、南党和蜀党。北党是原来后周、后汉、后唐、后晋、后梁的文武贵族,南唐为南唐、南汉、吴越国、闽国的文武贵族,蜀党为前后蜀的文武贵族。三派中北党势力最大,南党次之,蜀党最小。赵光义因为得国过程存疑,北党对其充满质疑,所以必须要争取南党和蜀党的支持。李煜和刘鋹作为南朝旧臣的旧主,而这些旧臣又是南党核心,也是赵光义经常拉拢的对象,所以必须善待李煜和刘鋹。
而且当时南国刚刚统一在北宋朝廷之下,各地还有不少残余反抗势力,所以必须经过剿抚并举的方式处理。赵光义善待李煜和刘鋹是给南方做榜样,钱俶率领吴越国纳土归降也是这种策略的结果。可以说当时李煜还有很高的政治价值,赵光义怎么可能急于求成的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