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一部《宋史》,不同的记载
《宋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这里明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秦王赵廷美是一母同胞,都是杜太后所生。
然而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被贬房州的赵廷美“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听闻消息后,宋赵光义先是“呜咽流涕”,“因悲泣,感动左右”。
杜太后剧照
然后赵光义主动对宰相李昉等人爆出一个惊天大秘密:赵廷美和我不是一母同胞。
《宋史》记载;
太宗从容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属鞬左右,而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迩者,凿西池,水心殿成,桥梁未备,朕将泛舟往焉。廷美与左右谋,欲以此时窃发,不果,即诈称疾于邸,俟朕临省,因而为变。有告其事者,若命有司穷究,则廷美罪不容诛。朕不欲暴扬其丑,及卢多逊交通事发,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过,益怨望,出不逊语,始命迁房陵以全宥之。至于廷俊,亦不加深罪,但从贬宥。朕于廷美,盖无负矣!”言未讫,为之恻然。
宋太宗说赵廷美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之子,不是母亲杜太后所生,和自己是异母兄弟。
宋太宗
听闻这样的宫廷秘闻,宰相李昉不能不有所表示。
《宋史》记载:
李昉对曰:“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西池,禁中事,若非陛下季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出自《宋史》,为何一个说赵廷美是杜太后所生,一个说不是杜太后所生呢?
这么明显的前后抵牾的记载,恰恰说明宋太宗的欲盖弥彰。
二、真伪难辨?
《宋史》是元朝人编纂的,但是其史料来源基本是沿用了宋代的史料。
宋太宗对李昉说的那段话早在宋人编纂的史书中就有记载,《宋史》的这段几乎是照抄南宋初年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
其后,从容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军器库副使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属鞬左右,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日者西池窃发之谋,若命有司穷究,则廷美罪不容诛。朕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过,益怨望,出不逊语,始命迁房陵以全宥之。至于廷俊,亦不加深罪,但从贬黜。朕于廷美盖无负矣。”言讫,为之恻然。李昉对曰:“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南宋杨仲良后来根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成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是照抄这这段记载。
可见元人编纂的《宋史》是直接抄录宋代史书的记载的。
不过杨仲良在记载“上乳母陈国夫人耿氏卒,涪陵县公廷美之母也”的时候,也有过一番考辩。
杨仲良引用了宋太宗时期大臣王禹偁《遗事》的记载;
“宣祖第三子名廷美,亦杜后所生。今本传言王是太祖乳母所生,非也,其有旨哉?及皇子南阳王德昭、东平王德芳,皆上子也。及皇姪、公主等共宴太后阁中。酒酣,上白太后曰:‘臣百年后传位于晋王,令晋王百年后传位于秦王。’”
王禹偁言之凿凿说赵廷美的确是杜太后所生,为了证明自己,他还记载宋太祖对杜太后说要先后传位晋王和秦王的话。
这里还涉及到金匮之盟的秘事,便不多说了。
王禹偁
不过杨仲良搬出王禹偁的记载时强调“禹偁《遗事》既与国史不同,要不可信”,但他也没有完全删掉王禹偁的记载,说道:
“大抵《遗事》言多鄙近,不似禹偁,故不可据信,然亦不可全弃也。两存其说,则祖宗盛德,自著后世,必知其诬矣。”
杨仲良认为《遗事》可能不是王禹偁的著作,因为“言多鄙近,不似禹偁”。他留着这两种记载是让后人擦亮眼睛知道宋太宗的“盛德”,知道《遗事》记载的荒谬。
身为宋人,杨仲良这样说无可厚非,毕竟要美化太宗。
但是元人在《宋史》仍这样记载,所谓的后人“必知其诬”就显得更有意思了。
根据金匮之盟,宋太宗之后要传位弟弟赵廷美,无疑这是他帝位的危险。
在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德昭先后死后,赵廷美也被以冠以参与宰相卢多逊谋逆的罪名被贬房州,在其抑郁而死后主动爆出他不是杜太后之子的秘闻,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仁慈,对得起赵廷美。
就如他说的那样:“朕于廷美,盖无负矣!”
而且他是对宰相李昉说的,这也是有讲究的。
三、宋太宗为何自曝宫禁秘密?
在此之前的前一年(太平兴国八年),李昉被被任命为平章事,且“加监修国史”。
其实李昉是学士起家,常年与修撰打交道,除了参与宋代四大类书中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的修撰外,他更兼修国史。
除了《旧五代史》之外,宋朝《太祖实录》的编纂他也是重要参与者。
宋太宗剧照
宋太宗着意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李昉说赵廷美不是杜太后之死,不免是一种暗示。
毕竟在修《宋太祖实录》时,宋太宗就曾多次“指导”,搞的史官不得不“躬承圣问”,不时地向太宗皇帝这个见证者去请教求问。
事实上,监修国史的宰相李昉在拜相不久,就主动向皇帝建议时政记要先进呈皇帝阅览。
宋代时政记由皇帝先阅览的制度便是从李昉开始的。
宋太宗对宰相李昉曝光赵廷美其实不是杜太后所生的宫禁秘闻,不免是在暗示李昉把它接下来,写进国史中,来证明宋太宗没杀亲兄弟,“朕于廷美,盖无负矣”。
赵廷美像
很明显李昉将此事记载了下来,这才有了后面《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来源。
吊诡的是,昭宪杜太后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同样也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千百年后,如今再看宋太宗不惜自曝宫禁秘事的举动,似乎更像是自打自脸。
宋太宗彰显“盛德”不成,更证明了自己虚伪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