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他聪颖过人、抱负远大、自信满满,对未来充满憧憬。
他博学多才、文采斐然、出口成章,备受名家青睐。
他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时间:北宋
坐标:江苏
那年,他20岁,因为才华横溢、心比天高,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字:太虚。
“太虚”这个词在古代是“天”的意思,可见这位青年是多么的自负豪迈。
他曾说:
“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
总之,就是以“太虚”为自己的字,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那年,苏轼在徐州任职。
他主动迎上去拜谒,并且颇费心思的写了一首诗: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马屁拍得啪啪响,苏轼见了大为欢喜,同时也对他大加赞赏。
过了不久,苏轼在徐州建了一座黄楼,又邀请秦观作赋。
他登楼望远、思如泉涌、挥毫泼墨一篇著名的《黄楼赋》应运而生。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
仅看这开篇两句,大气磅礴、卓尔不凡。
苏轼自然很是高兴,他们同游无锡和湖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苏轼劝说他要参加科考,将来入仕为官。
偶像的话必须要听。于是,他发奋读书。
那年,苏轼路经江宁时,遇到王安石。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但还是有情分的。
苏轼不遗余力地向王安石推荐了秦观,后来又给王安石写了书信:
“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
王安石也称赞他的诗篇:“清新似鲍、谢。”
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和肯定,给秦观莫大的信心,他决定赴京赶考。
终于,36岁时,他高中进士。苏轼还举荐他任职太学博士。
背后有大佬撑腰,资源雄厚、背景强大。
自己又才华过人、能力超群,作诗写策论下笔如有神。
就这样一个人,应该说是前景远大、仕途辉煌吧。
没想到,是成也苏轼、败也苏轼。
因为是苏轼的学生,一路被苏轼扶持上位,因此当政的新党也对他进行了特别照顾。
被打压、被排挤、被诬陷。
进入官场五、六年,他就倍受打击、心灰意冷。
这时候,他把自己的字由“太虚”改为“少游”。
什么意思呢?他回首自己官场坎坷的经历,生出了消极幻灭的感觉。
因此不再追求像东汉名将马援所说的马革裹尸那样积极进取,而甘愿效仿马援的堂弟马少游,做一个小成即安、孝亲恋乡的人。
苏轼是一路被贬,而秦观也好不到哪去,依次被贬彬州、横州、雷州。
也就是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年过五旬时,宋徽宗即位,召他回京复命宣德郎。
然而在回京的路上,途经广西,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来水时,他已经含着笑意去世了。
对于秦观,我们在课本上可能没有见过他,但他的《鹊桥仙》里有一首名句却流传至今。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