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洵生前的最后一首诗,写得大气沉稳,堪称千古绝唱

苏洵生前的最后一首诗,写得大气沉稳,堪称千古绝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陌路细岁 访问量:1548 更新时间:2024/1/16 5:19:55

在唐宋八大家中,仅苏家父子就占去了三个位置,足见这三人水平之高。

苏轼苏辙都是宋朝有名的大文豪,尤其是苏轼,可谓是文坛、诗坛及词坛上奇迹般的人物。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苏轼与苏辙都那么优秀,这无不与他们的父亲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洵的文学水平究竟有多高?我们通过他的诗作便可以得知。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来自于苏洵的一首《九日和韩魏公》。

这首诗为苏洵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它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道尽了人世辛酸,从各方面来论,都堪称千古绝唱。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据记载,苏洵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因家境较好,他四处优游。一直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苏洵才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负责任之重与所储知识之浅。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苏洵开始发奋读书;老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练勤学,苏洵一度成为文学圈的名人。

不过,才学归才学,在仕途方面,苏洵并未“一展宏图”,所以,和大多数文人一样,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苦与闷、哀与伤。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就很好地诠释了苏洵苦闷的内心,作为苏洵一生中的最后一首作品,它也显得愈发地弥足珍贵。

这首诗是苏洵受韩琦邀请,去参加重阳节的宴席后和韩诗而成,题目中的韩魏公就是指韩琦。

韩琦原作:

乙巳重九

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宾罍。

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

藓布乱钱乘雨出,雁排新阵拂云来。

何年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

诗在首联中从时间的角度下笔,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初识韩琦的情景: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已近晚岁的时候才登门拜访,那时候的自己最无才,满头白发与金樽相对,还显得人格外苍老。

作者之所以用“晚岁”二字来形容自己,是因为当时的他已经48岁了。而作者用“晚岁”除了点明自己的年纪以外,更是在借其突出一种沧桑、凄凉的情感色彩。“最不才”是谦语,用来体现韩琦门庭之贵。

“晚岁”“不才”与“华发”“金樽”相互呼应,使得前后句之间的脉络显得十分流畅。

因为这首诗是和韩琦的诗而成,再加上韩琦本就是一位位高之人,所以作者的笔下无不流露出尊敬的语气: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被您再次设宴邀请,感觉自己有点儿配不上这样的待遇,在曲台编写书籍,已经消耗了许多光阴。

前一句中有一处典故——延东阁;汉武帝时有公孙弘开东阁以延贤良之人,作者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意在体现韩琦爱才好贤的高尚品德。那么在这种群贤满座的情况下,作者有“不堪”的感觉也不难理解。

后一句中的“曲台”指太常寺,此处专掌礼仪制度,作者曾受命在这里修校礼书。在长达五年之久的时间里,作者才完成了《太常因革礼》,这足以说明他在此书上所耗的精力。所以作者用一个“老”字做以完美诠释,它既体现着光阴流逝的残酷现实,更包体现着作者内心的沉郁与哀愁。

颈联再次将时间拉开,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了作者经年的生活状态: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佳节一直都是在愁闷中度过的,壮志雄心偶尔也会在喝醉酒以后涌现出来。

这一联的情感色彩体现得尤其鲜明,从其中的内容表达我们还可以得知,作者的人生仕途很是不顺。作者之所以“愁”,当然是因为他并未取得引以为傲的功名。

我们知道,几乎绝大多数文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朝廷重用,但往往现实是残酷的;作者只是诸多文人中的一员,而他的不幸也和大多文人的不幸一样。一个“愁”字,可谓道出了人世间的太多辛酸,起到了感染读者的作用。

“壮心偶傍醉中来”补充前一句内容,又将作者“虽然白头,但壮心不死”的至高气节体现出来,在突出沧桑情感色彩的同时,也为诗增添了几分铿锵之力。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晚上冒雨归来无法入眠,将韩琪的新诗读了又读。这首和诗就如一封信一样,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心声倾诉。从首联的初次登门,到这里的宴会归来,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诗的内容与情感却很细腻。

而不得不说的是,尾联不但情感很饱满,它的画面感也极强。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风雨之夜久久未眠的诗人,他伴着窗外的雨声,对着一盏昏灯在一遍又一遍地吟哦朋友的诗作。

这一画面有声音、有色彩,有静态也不乏动态,风格凄美沧桑,与前文浑然一体,着实生动耐品。而作者源于生活的孤独与苦闷,作者对朋友的真诚与尊敬,也皆在14个字中承载。

白头人坐风雨夜,数句新诗吟到残;各位看官,当读完苏洵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标签: 苏洵韩琦苏轼苏辙诗作丞相

更多文章

  • 苏洵是个好父亲!——教育,贵在“不教而教”“身教胜于言教”!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苏洵,苏辙,苏轼,欧阳修,进士,权书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种极度的文学殊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有两姓人家得到过——一是汉魏时期的“三曹”,一是北宋时期的“三苏”。“三苏”相较“三曹”而言,虽历史功业无法相比,但文学成就只恐有过之而不及。“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以其各自风格各异的优秀散文创作,皆名列“唐宋八大家”;其

  • 为苏洵、苏轼、苏辙背后的女性立传,《苏母传》研讨会召开

    历史解密编辑:红星新闻标签:苏洵,苏辙,苏轼,苏母传,司马迁

    千百年来,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传奇被后人作为佳话传颂,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三苏”的背后,其实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在默默付出——她便是苏轼的母亲、苏洵的妻子程夫人。28日下午,弘扬三苏文化暨《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以下简称《苏母传》)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举行。张志烈、舒大刚等专家、学者

  • 眉山市苏洵小学开学啦!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王秀娟,新学期,心愿卡,苏洵小学

    眉山教育在线网 春日暖阳,万物复苏,告别了超长寒假,又到新学期的开学季。2月6日上午,四川眉山东坡区苏洵小学的小苏童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踏入新春的校园。为了给新学期一个特别的开始,老师们将开学的校园和教室用红色元素装扮得喜气洋洋。不仅如此,该校还准备了充满仪式感又有意义的活动,“兔型兔有礼”、“兔心愿

  •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苏洵,苏轼,苏辙,读书,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弦乐器,科举考试,千古名句

    《三字经》中“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到了27岁才发奋读书。下面来探讨,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他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大器晚成的苏洵一、少年不刻苦学习的原因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一个大家族中。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

  • 三苏是哪几位合称?有何艺术成就?苏洵为何27岁才奋发读书?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苏洵,欧阳修,苏辙,苏轼,贾谊

    生长于蜀地眉山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在北宋时期皆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且皆列名“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属于少见的文化现象。三苏是中国北宋散文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合称。他们的文章著名于世。宋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

  • 苏洵小学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教育,教师,班主任,班会课,心理健康,苏洵小学

    5月25日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日”,“5.25”取谐音“我爱我”,意为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也就是说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在区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及区心理健

  • 野史:王安石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了文章: 那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混沌录标签:苏洵,苏轼,秦观,苏辙,野史,诗人,王安石,欧阳修,苏小妹,文章(演员)

    堂堂北宋宰相王安石为何还要向苏洵提亲,要知道苏洵并没有在朝廷做过一官半职?在封建社会,能嫁给朝廷宰相这样的显赫高官家庭,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一辈子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这苏小妹是谁?不但没有看上宰相之子,还认为此人下笔漂浮,恐怕难以长寿。要知道,宰相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年少聪明过人,二十三岁高中

  • 苏洵成名是托儿子的福?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卫视标签:苏洵,苏辙,苏轼,权书,韩琦,诗人,宋朝,欧阳修,六国论,王安石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说的就是眉山苏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第一个是父亲,后面两个是儿子。眉山苏家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文坛实力最强的文人之家了。但后人对三苏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苏洵是凑数的,是托了儿子的福才进的唐宋八大家,那么今天跟随河大卫让我们走进苏洵的一生。少时不好读,终日嬉游。北宋大

  • 北宋轶事:王安石替儿子向苏洵提亲,苏小妹: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君山梵静标签:苏洵,王安石,苏轼,苏辙,宰相

    在中国古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文人雅士,这些文人雅士,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今天,就来向大家介绍《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一个片段:王安石替儿子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完王安石送去的文章说:那不可,他儿子不长寿。眉山三杰苏家父子 爱女小妹绝世无双北宋年间,在四川眉山有一个博学的名儒,姓苏,名洵,字允明

  • 大争之宋(初章)寇准力保宋真宗即位,为何首先拜相的却是李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寇准,赵恒,李沆,宰相,诗人,宋朝,宋太宗,宋真宗,宋太祖赵匡胤

    众所周知,寇准在宋真宗即位的过程中起到过决定性作用。在宋太宗赵光义年间,皇长子赵元佐发疯,次子赵元僖暴毙,宋朝皇太子出现难产的窘境。此时很多大臣都因向赵光义进言立太子而获罪被贬,使得朝中之人不敢再上书关于立储的事。而寇准却借着论政的机会,向赵光义建议立襄王赵恒为太子,完成了推动宋真宗上位的第一步。因